<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南京,梧桐叶刚染上浅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沉甸甸的肃穆。沿着水西门大街向西,车流渐稀,行人的脚步也不自觉放慢,当那面灰黑色的花岗岩墙壁映入眼帘时,连风都仿佛屏住了呼吸——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需刻意寻找,那股从历史深处漫溢而出的悲怆,早已在百米之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每一个前来凭吊的人轻轻笼罩。</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入口很低调,没有宏伟的门楣,只有一道窄窄的通道,像一条通往深渊的隧道。拾级而下时,脚下的青石板似乎还残留着八十多年前的余温,又或许是冰冷——1937年12月的南京,正是在这样的寒意里,遭遇了一场持续六周的人间浩劫。</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三十万个鲜活的生命,是三十万个破碎的家庭。”灯光昏暗,墙壁上投射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有天真烂漫的孩童笑脸,有夫妻相依的温情瞬间,可下一秒,画面便被战火撕裂,只剩下断壁残垣与绝望的哭嚎。</p> <p class="ql-block"> 序厅中央,一面巨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上,“300000”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被深刻其上,每一个“0”都像一只空洞的眼,凝视着前来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揪心的是“万人坑”遗址。透过厚厚的玻璃向下望去,层层叠叠的白骨无序地堆积着,有的颅骨上带着清晰的弹孔,有的肢骨被利器砍断,还有几具幼小的骨架蜷缩在成人骨架的怀抱里——那是母亲最后的庇护。泥土里混杂着破碎的布料,时光将它们染成了与大地相近的颜色,却染不去上面凝固的悲伤。站在遗址前,周遭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与八十多年前那些消逝的生命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旧物特有的霉味,那是历史留下的气息。玻璃展柜里,一件件文物沉默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状:一只被弹片击穿的棉鞋,鞋面上还留着暗红色的血渍,仿佛能看到它的主人在逃亡中踉跄倒地的瞬间;一把生锈的菜刀,刀刃上布满缺口,或许曾是某个父亲为保护家人而举起的最后武器;还有一堆残缺的孩童玩具,小木马的漆皮早已剥落,布娃娃的胳膊不翼而飞,它们的小主人,再也没能回到温暖的家。</p> <p class="ql-block"> “12秒”的水滴声在展厅里格外清晰。每隔12秒,一滴水便从高空落下,砸在一块刻有遇难者姓名的石板上,同时,墙上的照片就会切换一张。讲解员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遇害。”这冰冷的计时,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参观者的心。当第一百滴水滴落时,意味着又有100位同胞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样的“100”,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重复了三千次。</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万人坑”遗址,展厅的光线渐渐明亮了些,这里陈列着幸存者的证词与遗物。墙上的照片里,老人们的脸上刻满了皱纹,眼神里却藏着难以磨灭的记忆。一位名叫李秀英的老人,在怀孕期间被日军刺伤三十多处,腹中胎儿不幸夭折,但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展柜里放着她当年穿的血衣,暗红色的血迹早已干涸,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撕心裂肺的痛。</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幸存者叫夏淑琴,当年她只有8岁,全家七口人中有五口被日军杀害,她和妹妹被刺数刀后侥幸存活。在视频里,满头白发的夏淑琴老人颤抖着讲述往事,说到亲人遇害的场景时,她几度哽咽,泪水从布满皱纹的眼角滑落。“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日军闯进家门时,爸爸妈妈把我们藏在床底下,可他们还是被发现了……”老人的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 在一面玻璃柜里,放着一本厚厚的签名簿,上面是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留言。有小学生稚嫩的笔迹:“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有外国友人的感慨:“战争是全人类的灾难,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还有老兵的留言:“作为一名军人,我深知和平的可贵,愿以吾辈之热血,护家国之安宁。”这些文字,或许朴素,却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有一面“幸存者墙”,上面镶嵌着数百位幸存者的照片。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正值壮年的汉子,也有年轻的姑娘。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上的照片一张张被灰色覆盖——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世。讲解员说,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们是历史的活见证,每一位老人的离去,都意味着一段直接的记忆永远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正缓缓落下,给灰黑色的墙壁镀上了一层暖色。回望那座沉默的建筑,心中百感交集。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无法愈合的伤痕,它刻在南京的土地上,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也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的残酷;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p> <p class="ql-block"> 广场周围种植着许多雪松,它们高大挺拔,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树下,几位老人带着孩子在散步,孩子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与远处纪念馆内的肃穆形成了奇妙的和谐。一位母亲指着不远处的纪念馆,轻声对孩子说:“那里记录着一段可怕的历史,我们要记住它,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永远不再经历那样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出口处,是一片开阔的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和平女神”的雕像,女神双手高举,仿佛在向上天祈求和平。阳光洒在雕像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与纪念馆内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步履匆匆,一派祥和的景象。这和平的日常,正是无数遇难同胞当年所期盼的。夕阳下,和平女神雕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向远方延伸。那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呼唤,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愿血色的烙印永远警醒世人,愿和平的微光永远照亮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讲解词:</p><p class="ql-block"> 各位参观者,大家好。欢迎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此刻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着一段沉重到无法言说的历史。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怀着肃穆与敬畏之心,走进1937年那个寒冬的南京,去触摸历史的伤痕,也去感受一个民族对和平的永恒守望。</p><p class="ql-block"> 序厅:凝固的数字与无声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序厅,眼前这面黑色花岗岩墙上,“300000”这个数字被深深镌刻。这不是一串普通的数字,它代表着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间,在南京这座城市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的遇难同胞总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破碎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注意到展厅内的光线较为昏暗,这是为了营造一种肃穆的氛围,让我们能更沉静地面对这段历史。耳边传来的“滴答”声,是“12秒计时装置”——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遇害。每一滴水滴落,墙上就会切换一张遇难者的照片,这是历史在以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这场灾难,真实到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区:沦陷的古都与人间地狱</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进城后,随即展开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抢掠,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变成了人间地狱。</p><p class="ql-block"> 暴行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的文物,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证人:</p><p class="ql-block"> 这只被弹片击穿的棉鞋,鞋面上的暗红色血渍早已凝固,但我们仿佛能看到它的主人在逃亡中倒下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这把布满缺口的菜刀,或许曾是一位父亲为保护家人而举起的最后武器,却终究没能抵挡住侵略者的屠刀;</p><p class="ql-block"> 这些残缺的孩童玩具——掉了胳膊的布娃娃、漆皮剥落的小木马,它们的小主人再也没能回到温暖的家。</p><p class="ql-block"> “万人坑”遗址:</p><p class="ql-block"> 前方是“万人坑”遗址展区。透过玻璃,大家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白骨,它们无序地堆积在泥土中。有的颅骨上有清晰的弹孔,有的肢骨被利器砍断,还有几具幼小的骨架蜷缩在成人骨架的怀抱里——那是母亲在生命最后一刻,对孩子最后的庇护。</p><p class="ql-block"> 这些遗骸是1984年纪念馆建设时发掘的,它们用最沉默的方式,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截至目前,南京已发现20余处类似的遇难同胞丛葬地,每一处都是一段血泪史。</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区:幸存者的记忆与历史的证言:</p><p class="ql-block"> 黑暗中总有微光,在这场浩劫里,少数人侥幸存活,成为历史的“活见证”。</p><p class="ql-block"> 幸存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墙上这些照片里的老人,都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李秀英老人,当年怀孕的她被日军刺伤37处,腹中胎儿夭折,她却奇迹般存活,展柜里的血衣正是她当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夏淑琴老人,8岁时全家7口人遇害5口,她和妹妹被刺数刀后在尸体堆里存活,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她,每次回忆往事仍会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幸存者墙与证言:</p><p class="ql-block"> 这面“幸存者墙”上,镶嵌着数百位幸存者的照片。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照片被灰色覆盖——他们中许多人已离世,目前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们的离去,意味着一段直接记忆的消失,这也是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的日记、书信、影像资料,来自中外目击者:有留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记录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有当时记者的现场报道,还有日军士兵自己留下的家书与照片。这些跨越国籍的证言,共同拼凑出了那段不容篡改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区:铭记与反思,和平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该只停留在伤痛,更应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警示。</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审判:</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是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资料。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了正义的审判,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这些审判,是对遇难者的告慰,也是对和平的捍卫。</p><p class="ql-block"> 和平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我们来到和平广场。广场中央的“和平女神”雕像,双手高举,象征着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周围的雪松高大挺拔,代表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p><p class="ql-block"> 这片“紫金草花园”有着特殊的意义:紫金草(二月兰)是当年一位日本士兵从南京带回日本种植的,他的儿子后来将种子送回南京,让这种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向往和平的象征。每年春天,淡紫色的紫金草绽放时,仿佛在诉说:战争的伤痛应被铭记,但仇恨不应延续。</p><p class="ql-block"> 尾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 各位参观者,今天的参观即将结束。站在这里回望,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战争的残酷;不是为了沉溺悲伤,而是为了珍惜眼前的和平。正如纪念馆墙上所写:“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愿我们带着这份沉重的记忆,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的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