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边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家长常常以“为你好”对孩子进行隐性控制,如要求孩子按既定轨迹择业、择偶;爱人或伴侣名义“关心你”,时常监控对方的社交动态;朋友未经预约突然登门造访,频繁打扰你的规律生活;随意转发私人聊天记录、公开评论他人隐私动态……这样的情形,大都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即便他人是出于好心、并没有恶意,但我们就是会觉得很别扭。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说,这是因为个人的边界被“侵犯”了。</p><p class="ql-block">●边界感,通俗来讲,就是知道自己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做事,知道别人在什么范围内做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边界感如同一条看不见的防线,既守护着自己的秩序,也尊重着他人的空间。它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理性的克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成熟的把握。在成熟的人际关系中,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给予他人七分热度,又留下三分余地,彼此尊重又各自精彩。把握这种分寸感,就是要懂得在“己所不欲” 时不强迫他人,也懂得在“人所不欲”时守住自己,这便是成年人最珍贵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要明确自己的边界。首先就是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像我们给自己周围筑起的一道无形的墙,明确划分出属于自己的领地,在这片领地里,包含着我们的隐私、个人空间、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在这些原则和底线的“禁区”面前,不容他人随意踏入。如,在生活中,保护个人隐私是你的重要原则,他人未经允许,绝不能随意处置你的个人信息。在工作中,明确划分自己的职责边界,合理拒绝不适当的工作请求,是你需要坚守的底线。</p><p class="ql-block">●要学会委婉地表达。当别人的行为触及到自己的边界时,应学会委婉且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维护自我边界感。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里很不舒服,但由于担心会伤害到彼此的感情,或者害怕引发不必要的冲突,而选择将不满憋在心里。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些温和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比如,当同事总是在你工作时频繁打扰你,你可以委婉地提醒他:“最近手头事情有点多,等忙完这阵儿,再好好聊!”要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传递给对方,尽量使用温和友善而非生硬的语气,坚定表明立场,让对方清楚地你的边界是不可轻易逾越的。</p> <p class="ql-block">●要尊重他人的边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打着“关心”的借口,打探别人的隐私,甚至干涉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能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他人身上。试着去了解彼此的“边界”,这样才能互相理解,并营造出真正良好的关系。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留意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避免做出侵犯他人边界的行为。比如,未经他人允许,不要随意翻看对方的手机、信件或其他私人物品;不要对他人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兴趣爱好等妄加评判或干涉;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不要强行将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灌输给对方。等等。</p><p class="ql-block">●要培养健康的边界感。培养和构筑边界感,其实也是一个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首先要自我觉察,你要去回忆,去反思过去那些曾让你感到不适的生活工作情形,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拥抱自己的感受,识别不适感的来源。其次是明确底线,思考并确定自己在时间、精力、情感、爱好、健康等方面的原则和底线,树立边界意识。再次就是练习表达、守住边界,从学会说“不”开始练习,学习清晰、坚定、礼貌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接纳因说“不”引发他人的不适,慢慢形成表达内心感受、守信原则底线的习惯。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比较痛苦和艰难的过程,需要自己不断地调整心态、保持自信,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和意志,同时需要加强学习和历练,使自己强大起来,希望笔者自己能够首先做到。</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礼记·曲礼》所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种清晰有度的互动,正是边界感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而有时,人与人之间也很像一场舞蹈,离太近我们会踩到彼此的脚,太远又无法同频。真正好的关系,永远不需要你用力走近,应该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在他人需要时勇敢伸出双手。修养的最高境界,或许不是成为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而是懂得如何在纷扰中,守护好自己的底线,也尊重他人的界限,方能活得清醒,活出精彩。</p><p class="ql-block">(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