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时光里的记忆

高明华

作者/马建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岁月长河的遥远角落,有一段时光熠熠生辉,那便是我的插队岁月。每当忆起,往昔的人和事便如潮水般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青春的炽热,将我温柔包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从懵懂青年走向下乡路,像一场猝不及防的远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9月我从乌苏一中高中毕业和同学们一起,下乡到乌苏县东方红公社一大队一小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中央对上山下乡的知青有新政策规定,即每人有300元安家费。记得刚到生产队还没宿舍,在办公室两头女同学一间,男同学一间。地下铺的麦草,边上是土块和长木头档了一个沿。整个是大通铺。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好奇兴奋不已,终于摆脱了家庭的羁绊。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了自由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几个月后,生产队在最好的位置盖了一栋知青宿舍。面朝主路十字路口呈直角型西南各四间。每间大概二十平米,可住四个人。房间里有火墙,火炉、可以取暖、烧开水、做饭等。门口有几米宽的平地,可以堆放煤炭和晒太阳等活动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知青点旁边就是生产队大礼堂。平时召开村民大会,政治学习和演个节目的地方。礼堂旁边就是一排平房,它的主要功能是生产队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没过多久,好奇兴奋劲过了后現实生活的困难摆在了面前。我们住进宿舍时房子刚刚盖好,还没有干透,天气也到了初冬季节。没有取暖的煤,我还回家让我父亲给我们知青点拉了过冬的煤。记得我的被褥都潮湿的发霉了。但是在哪时候我们正年轻,火力旺还是挺过来了。关键是吃的太差因为玉米面占80%,发糕是主食,顿顿都是大白菜、土豆,菜里看不到油花。白面很少。清油供应更少。劳动强度较大。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感觉吃不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解决吃饱的问题。我们经常从家里带一点咸菜或者少量的水果,或到乡亲们家里去蹭饭。饿的历害半夜到玉米地里偷偷的掰玉米棒子吃。那时候的玉米棒子主要用于牲畜饲料,和耕地拉车的牛马吃。挖甜菜时悄悄的拿回几个甜莱疙瘩在宿舍熬糖稀夹馒头吃。有时为了解馋。我们同宿舍的伙伴到牛棚马圈去抓麻雀做烧烤,每次出动都有不少的收获。那个时候武装民兵配备了半自动步枪。我们晚上值班看场时偷偷打过野兔子,野鸡等。但是因为枪法不准,竞然一无所获。也没被人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刺激的是晚上几个人去牛棚马圈里抓麻雀了。棚子不太高,可能有2米多不到3米,需要爬梯子,或者站在牛背上,发現麻雀窝后又怕有蛇,但是仍然充满着勇气伸手去摸,一般有一对。如果遇见老麻雀咬你,非常疼,也忍住疼痛和恐惧。抓住后交给下面接应的同伙放进布袋子里。然后回到宿舍或者就地把麻雀剥皮烤着吃,有时一点盐都没有,更不要说调料。那个香啊,当时觉得是世界上最美最好吃的食物就是烤麻雀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至于后来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四川湖南出差,路边小吃档口专门有卖的卤麻雀的,那个时候麻雀还没有被列入保护。专门买点尝尝还是感觉没有当年的味道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劳动中收获了生活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乌苏县城距甘河子公社大约有十五公里左右,当时公路两边有大深沟十公里左右。沟深大概3~8米不等。里面有野鸽子和各种鸟类,我们也去试着用皮嚓子打过,但是因为装备不行,技术也不怎么样收获甚少,掏出的鸽子蛋直接放嘴里喝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小队距离公社较近,公社领导也较为关心。那个年代是集体经济,除了农业生产外,政治气氛也比较浓。晚上经常有政治学习。主要是学习文件,读报纸。年青人特有热情。可聚在一起热闹热闹。相互嬉笑,交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任务主要是读报纸,特有成就感。一是锻炼了自己的朗读能力,二是大家面前特别在女同学面前可以展示一下自己,虚誉心得到满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当年有用的书特别少。我们上学时也没有认真上课,学工,学农,上山挖药,打土块,民兵训练。当年刚有点想读书学习的劲头又被上山下乡搁浅了。在一同下乡的同学中我还是算爱学习的。记得有一次回县城看到别人准备扔到垃圾堆的成语小册子,我捡回来如获珍宝,抄写了无数遍。基本上可以倒背如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劳动之余我还学会了写诗,现在想起连打油诗都不合格。在笔记本里写了不少,但没在报刊上发表过。遗憾的是,笔记本找不到了,一首也记不得了。主要内容就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批林批孔,斗私批修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社还选送我去公社卫生院学习赤脚医生三个月。系统学习了一本叫做《赤脚医生培训手册》。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每天都刻苦读书,认真听课,顺利的完成了学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我当上了基干民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民兵既有田间地头的烟火气,又有扛枪训练的热血劲儿。记得当时训练时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趣事,比如第一次打靶手抖得厉害,队友们男女配合背着真枪,一起夜间巡逻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民兵训练基本上都是在村里,我们生产队是一支民兵班,我被武装部仼命为班长。配备了半自动步枪,真枪实弹,定期组织军事训练,武装拉练,夜晚值班等大家劲头十足,不知疲倦,训练刻苦。我记得到一二五团的达子庙拉炼过,背枪徒步去过西戈壁,老西湖野营训练。公社武装部长陈永生和大队民兵连长刘其发都是部队的复转军人。軍事素质高,人品好。对我们也是关心爱护。训练时严格要求。冬天天气很冷,我们穿着棉衣,戴着大皮帽,脚穿大头棉鞋,还得背上4公斤重的步枪跑步训练,每天都得跑5公里路。有的女同学体力不支,累的晕倒了。武装部还组织安排实弹射击。全公社民兵射击比赛我取得过卧姿五发48环的优异成绩。也干过许多荒唐的事。有一次夜晚值班看场,不知道谁家的老母猪跑到队里的场上吃打好的麦子。本来可以赶走就行。我为了显示自己枪法准,一枪过去一命呜呼了。过后我也非常后悔,村民们养头猪不容易,每天拔猪草煮食喂养,用一年多时间才能宰杀。我的年轻气盛爱显摆的臭毛病,使这家养猪户遭受了损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在劳动中锻炼了意志,磨炼了习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甘河子一队有条洋灰渠,自南向北流,可能有近60年的历史了。它浇灌了几千亩的庄稼,有人称是"甘河孑人民的母亲渠"。每当我回甘河子总能看到这条渠,勾起我的许多记忆。那时我们在劳动之余的初冬季节,我和王从德、毕小顺等几个小伙伴,请村子里的剔头师傅候大爷,给我们剔了光头,浑身脱的尽光,跳到洋灰渠里洗冷水澡。当时大家都认为要听毛主席的话,强壮身体,磨练意志。因为毛主席年轻时在第一师范曾经冬天用井水冲凉,毛主席还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劳动间隙,休息时大伙儿围坐一起打闹玩耍。分抢小零食,特别高兴。尤其是铁姑娘班的姑娘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与小伙子摔跤。我记得把王xx(记不清名字)的裤子脱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中还有一位小姑娘,长的瘦小瘦小,身材及面容都极为精致,浑身充满青春活力。她的笑声爽朗,像银玲一般,悦耳动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劳动,能乐观面对,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总能帮助姐妹们一起去克服困难。</b><b>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们都是凭挣工分吃饭,男女同工同酬,生产队对女青年没任何照顾。当时这个女知青和我们一起,干最累的活除了挖阴沟(排碱渠),就是割芦苇,一般人可真是干不了。初冬季节,芦苇荡里水没冻实都是冰渣,走路急不得,真是要一步一步挪着走。穿的鞋子更是特别,用羊毛做的高腰毡筒,到膝盖这么高,然后关键是外面还要绑一块割出来的生牛皮,有的同学没毡筒穿胶靴或秋鞋,脚和腿上全是冰。天气冷,芦苇有冰有水,还有割完芦苇后留下来的约十厘米高的根茬,像一根根立起来的箭头十分锋利。我们穿的又厚,一般人别说干活了,就是走一会己经大汗淋漓。更不要说弯腰干活了,完之后打捆装车。说实在话我们也干不了多少活儿,但是乡亲们都是给我们一个成年劳力一样的工分,这个女青年挺过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因为我上山下乡时多次与马打交道的经历,师傅教会我养马训马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我驾驭马车的经验,才有了我舍己救人,力挽狂澜,勒住僵绳这一幕的表现。记得有一年我出差回老家在一条乡村小道上,一匹受惊的马摔下主人转身托着疆绳狂奔,前面还有许多行人,老人和孩子,还有挑着担子的妇女。那条小路一边是三米高的档土墙,一边是深二米左右的排洪沟。如果任其狂飙,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马的主人在大声的喊叫,我听到后,没多想一个箭步跑上去,迎上马没有丝毫退让,就在马迟疑的瞬间紧紧抓住马彊绳,就势抱住马脖子,拖了十几米,制服了受惊的马。马主人赶到后激动万分,说不出话来。路上的行人投来佩服和感激的目光,孩子们伸出大姆指为我点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遇到了心仪的姑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村再教育时我最喜欢干的活就是跟马车,马车在当时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生产队的拖拉机也很少。坐在马车上哪是相当拉风,有时还能跟着车把式学赶马车,主要任务是运送农作物,如拉麦捆、玉米杆和棒子、交公粮、拉棉花、运送肥料等有时还得自己装车、活儿有点重。但是相对自由,关键是车装好以后可以在车土晃晃悠悠,忧闲自得,可以去许多地方,看看风景。我当年有幸跟了一个相当有名的车把式,他中等身材大约40多岁,脾气较大,但是对认准的人特大方,非常好相处。爱喝点小酒。他那挂马车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他用的套车的马是当时生产队最好的马。驾辕更是一流。我能跟他的干活他也非常高兴,我也异常的兴奋。虚心请教,干活不惜力。到路宽人少的地方也让我赶一会儿。那时感觉威风凛凛,像开了个顶级宝马车,那个得瑟的劲儿至今记忆犹新。劳动之余他会叫我去他家吃饭,改善伙食,我特别高兴去他家。因为他们家阿姨不但饭做得好吃,人也长的慈目善眉,待人热情。他们家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二女儿与我年龄相仿,高高的个子,鸭蛋脸,大大的眼睛,白白净净的皮肤,性格温柔善良。每次去师傅家吃饭,她都会出来倒杯水或者端个菜什么的,有时两眼对视,有种异样的感觉。她未曾开口说话,面己羞涩,脸上己出现了红晕,像极了盛开的桃花。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就像春天田埂上悄悄冒头的芽,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滋味。可心里总像揣了只小兔子,看见她就忍不住想躲,躲开了又忍不住回头望。那会儿对异性的喜欢只能是默默的,而且也不会表达。只是希望每天能在地里碰到她,跟她说几句话,哪怕是借把镰刀、问句农活技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中的她笑起来露出一排整齐美丽的牙齿,递给我自家腌制的咸菜时,指尖不经意碰到我的手,她能愣神半天,连咸菜的咸香都变得烫人。多少年了当我回忆起这种美好的遇见,感觉还是那么甜蜜悠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好景不长有次我们出车遇大卡车鸣笛,使马受到了惊吓突然惊了,我也惊荒失措,毫无办法,只好两手紧紧抓住马车竖着的档板坐在马车上任马拉着车狂奔乱跑。当时马拉着空车受惊后非常难驾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师傅用什么方法控制住受惊的马?车停了马也没有受伤,而且保住了马车,我的身体完好无损,只是受到了惊吓。但是师傅却扭伤了腿,当时我没有在意师傅的身体状况,也没有及时送他去医院治疗,直到第二天上工后才知道他受了伤,在家里休息了几个月才养好。事后我再没去过师傅家里,队里给我调整了工作。听说师傅的女儿到公社中心学校当了老师,工作还不错,上了师范转正当了公办老师,我也招干到了城市工作。</b></p> <p class="ql-block"><b>六、薪火传递,照亮了振兴路。</b></p><p class="ql-block"><b> 时过境迁,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学生,变成了今天的古稀老人。近来,我在网上看到南方许多省市又开始了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号召。一大批青年才俊带着知识,技能下乡,政府配套资金。创业新项目。利用农村信用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土地流转、承包等新形式,实现脱贫致富攻坚克难。这种新的形势下的重新回归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比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更有意义。</b></p><p class="ql-block"><b>这种人才下沉的趋势,我认为本质上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现,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是历史上“知青下乡”的简单再现,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勿忘初心,希望在田野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顾五十多年前知青生活场景真是历历在目,感概万千。那时是集体经济,上工听钟声大家团结友爱,心思单纯。互相帮助,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纯。毛主席他老人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把分散个体的落后的中国农民组织起来,集体化。有了归属感。大家吃的食物虽然简单点。但是没有瘦肉精,农药留残。都是绿色食品。生病了没有过度医治疗,没有人民币医院。有钱没钱都能看病有赤脚医生可以送药到家。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几乎免费的医疗。没有贵族学校,没有高档学区房,家家户户的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上学的权利。关键是人有思想追求,精神生活丰富。道德高尚。乡亲们对我们真的是亲如一家,有好吃的先让我们吃,有重活累活他们抢着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渴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丰富多彩。其乐融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子有所教,劳有所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帮助。民族团结的新的社会关系。壮大集体经济,真正做到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会永远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乡亲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