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杂粮炒面

九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碗杂粮炒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逛超市时,在各种口味的胡辣汤粉旁,竟发现了儿时爱吃的炒面。我心中大喜,忙拿勺子取了一些,放在鼻下一闻,对,就是这个味。</p><p class="ql-block">相信身居豫北地区的六零七零后,对杂粮炒面都不会陌生,虽说炒面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以独有的风味,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间。</p><p class="ql-block">说起这炒面,和现在饭店里卖的与一碗蛋花汤绝配的炒面不同。这么说吧,它与面条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做炒面的原料,均来自自家的粮仓:豆类、谷类、红薯干、枣片、干瘪的花生。只要是家里有的,五谷杂粮皆可。这些食材,带着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饱含着上一代老人对孩子们的疼爱。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唯恐孩子们吃不好,变着法儿为孩子们改善伙食,炒面就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冬天的清晨,阳光刚攀上窗棂,我就被厨房里传来的沙沙声唤醒。那是奶奶在炒制杂粮。大铁锅里,灶火正旺,奶奶把捡干净的黄豆倒进锅里,一阵翻炒,噼里啪啦的黄豆就被烫得从铁锅里爆起来,似乎耐不住高温,蹦跳着准备逃离。再翻炒一会儿,黄豆外皮就变成了和花斑豹一样的颜色。这时,奶奶会拿起笊篱,先为我们在盘子里晾一些炒好的黄豆。接着,开始炒玉米、炒掰成碎块的红薯干和自家村上红枣晒成的枣片,偶尔还会炒少许干瘪的花生。各种香甜的气味交织在一起,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我们从被窝里拽出来。洗把脸,奶奶端出晾好的、焦香酥脆的黄豆,姐妹们你一把我一把,吃得嘎嘎嘣嘣,满眼快乐,满嘴香气。</p><p class="ql-block">等炒好的食材全部晾凉后,奶奶将各种食材混装在一个布口袋里,放在手推车上,到邻村的磨房里去磨面。磨机启动,嗡嗡作响,香甜的味道从磨房里飘出,把磨房附近的大人小孩都吸引过来。人们你一把,我一把,抓起磨好的粉面就往嘴里送。那个爱说笑的大婶,面粉刚到嘴边,她噗嗤一笑,粉面就飞起来,落在鼻子上、脸上。众人看她滑稽的样子,都忍俊不禁,结果,每个人脸上都沾满了香甜的炒面。</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奶奶洗好几个碗,每碗里舀上小半碗炒面。水烧开,奶奶将开水缓缓倒入碗中,热气夹着香味直往我们鼻孔里钻。我和姐妹们赶忙拿起各自的筷子,顺时针搅动,看着炒面慢慢变成黏稠的糊糊。热炒面粘嘴,再嘴馋也要先忍一会。要是家里有糖,奶奶还会挖一勺琥珀色的红糖放进去。红糖在热水里慢慢化开,和炒面融为一体,炒面就变成了焦糖色。</p><p class="ql-block">倘若此时奶奶得闲,就会端起碗,一边搅、一边吹、一边念叨:“炒面炒面你冷冷,小巴狗,你等等。”我们都开心地笑起来。奶奶还给我们说,“吃炒面,还有一个民谣“六月六,吃炒面,热疹疙瘩全不见”说本来六月六吃炒面,是祛除身体里湿热的,炒面好吃,人们就把炒面当成早饭了,但偶尔吃一回,就好。</p><p class="ql-block">等晾得差不多时,便无需再忍,尝一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黄豆的香裹着枣甜,融着炒红薯片与炒花生的香,这一刻都凝聚在舌尖上。每一口,都让我们心满意足,每一口,都藏着奶奶对我们的爱。那时,日子虽然清贫,可奶奶和父母,把最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在饮食上有了太多选择。超市里的速食食品琳琅满目,鸡鸭鱼肉也成了家常便饭,可我为何还会想起娘家那间被柴火熏得黢黑、充斥着炒面香的厨房,想起奶奶和蔼可亲的模样,和那碗饱含亲情的炒面。它像一条无形的线,一头连着我的童年,一头系着我念旧的心。无论岁月如何变化,那炒面的味道都刻在我记忆里。因为我知道,娘家和奶奶的爱,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的8月20日,窗外,秋高气爽。饭桌上,放着一碗琥珀色的炒面,这,是我今天的早饭,一碗杂粮炒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