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我曾匆匆途径洪雅此地,掠过这座依山傍水、古朴清幽的柳江古镇。彼时,我急促的脚步声与小镇的静谧形成鲜明对照,仿佛一粒石子坠入深潭,溅起涟漪却转瞬即逝。然而,柳江古镇那未经雕琢的质朴与清秀,却如一枚印章,深深烙刻在心底。</p> 如今,当光阴如此白驹过隙般流转,再度踏足这片土地时,心中翻涌的不仅是旧梦重温的悸动,更有对岁月更迭的深沉慨叹。<br> 步入柳江古镇,空气里浮动着若有若无的草木清香,潺潺水声与远处山林的絮语交织成曲,仿佛时光的河流在此悄然凝滞。青砖黛瓦、白墙灰檐的旧宅依旧静立,宛如饱经风霜的老者,以斑驳的墙体与蜿蜒的雕花,无声诉说着百年沧桑。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足底传来的细微回响,恰似岁月的低吟,提醒我:昔日浮躁的步履已随风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后的从容与安然。<br> 此次旅程,我选择栖居于声名远扬的“李家大院”。这座浸染川西韵味的古宅,以雕梁画栋的雅致与历经风雨的厚重,悄然牵引着无数旅人的目光。步入李家大门,古朴的家具与雅致的陈设沉淀着时光的包浆,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将整个院落镀上一层温暖的怀旧滤镜。 独坐院中石凳,凝视庭中榕树虬曲的枝干与绽放的繁花,恍惚间,光阴倒流,往昔的片段如花瓣般纷至沓来,心中充盈着久违的暖意与对川韵蜀乡的眷恋。 在李家大院,我不仅沉浸于古宅的幽雅,更亲历了其精妙的亭台楼阁风水布局,品味了地道的川味珍馐。**晨起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柳江豆花”,洁白如玉的豆花如凝脂般柔滑,浇上秘制的红油辣椒与花椒,再撒一把翠绿的葱花,入口即化的豆香与麻辣鲜香在舌尖碰撞,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 大院无声的讲述宅院传承的故事时,我恍然领悟:这里绝非简单的栖身之所,而是一座承载家族血脉与文化基因的活态博物馆。每一道门楣上的雕花、每一方天井中的草木,都如无声的史册,让我在舌尖盛宴间,触摸到柳江古镇最深邃的灵魂。 而曾家园,则成为我此行另一处必打卡的所在。我两度造访这座深宅,前一天因临时闭园未能如愿,第二天一大早带外孙又赶来方得以窥见其文化底蕴的深邃。 曾家园以恢弘的建筑与精妙的园林闻名,它像一枚时光的琥珀,将古代文人的风雅与现代生活的热情悄然熔铸。漫步于曲径通幽的小路,凝视廊柱间栩栩如生的木雕与匠心独运的园艺,仿佛能听见古人吟诗作赋的余韵,在回廊间袅袅不绝。 门口的茶室清幽宜人,一盏“柳江毛尖”,茶汤碧绿如玉,香气清雅似兰。配茶的点心是古镇特有的“红糖糍粑”,糯米捶打至绵软,裹上黄豆粉,淋上浓稠的红糖浆,一口咬下,甜糯交织,满口生香。 院内的书房墨香氤氲,茶室清幽宜人,主厅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皆流淌着艺术的呼吸。古宅讲述古镇的兴衰与曾氏家族的沉浮,历史的画卷在茶香与话语间徐徐展开,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愈发深刻。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非但未显突兀,反而激荡出柳江独特的人文风情,如一曲古琴与新韵的和谐共鸣。<br><br> 曾家园原占地面积约116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402平方米,现存园林面积约3270平方米。曾家园是由园主曾艺澄参与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整个园子的布局为“三院三戏台”,三个四合院平面构成“品”字,均为木穿斗和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有歇山、悬山、硬山3种屋面,各院正房、厢房、戏台巧妙连接,建筑主体皆为楼阁式。园内建筑构件雕刻丰富,门楣、窗棂、蜀柱、垂花既有传统的民俗图案,又有西洋建筑图案装饰。 前院为二层阁楼,上层可临水凭眺,下层为起居。大门内是前院罜焘院,左侧是戏楼,戏楼前台是一排“美人靠”,除了演戏,平时是亲友、女眷们休息、聊天、观鱼的场所。戏台子下面是一个长方形鱼池。戏楼两侧柱上挂有一对楹联,上联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登高可见”;下联为:“惊天动地悲欢离合转眼皆空”。 中院为罳梼院,以院中甬道为界,左边是戏台,戏台前为荔枝园。甬道右侧为牡丹园。因为戏台前种植花草,无法看戏。戏台左右延伸是一条风雨廊道,戏台居于正中,戏台前方是一排“美人靠”,供女眷看戏、休息、品茗、观花。戏楼横楣悬挂“壶天宣豫”匾,“壶天”引申为仙境;“宣豫”,有欢喜、快乐之意。 内院(后院)为罾铸院,为曾家园主体建筑,为通廊走马转角中西合璧四合院,由正厅大楼、左右厢楼、后堂戏楼组成,正厅大楼面阔5间28米,进深约15米,为单檐式内三层建筑,四面通走廊走马转角连接左右厢楼。穿过欧式风格的主楼,正面就是一座大戏台,因为在内院,主要供老人、主人、儿媳等内眷看戏娱乐。这是曾家园里最大的戏台,戏台的后面有更衣室、化妆室、锣鼓演奏室。与前两座戏台不同的是,戏台正面没有“美人靠”,没有鱼池,也没有植种花草,不遮挡看戏人视线,纯粹演戏的台子。戏台不宽,两侧才设有供人休息的“美人靠”。戏台没有悬挂横匾。两边外柱和内柱各有两副楹联。外柱为“方丈地万里江山,顷刻间千秋事业”。内柱为“管中曲颂颂升平,台上弦歌歌盛世”。外柱上的楹联高度概括了戏台的包容性功用以及戏剧演绎历史的艺术魅力。 曾艺澄(1875年~1950年)是曾家园的主人,主持设计和修建。少年时的曾艺澄长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但曾艺澄从小贪玩成性,不喜欢读书求学走仕途之路,人到三十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曾艺澄的父亲曾益寿花钱为他捐了个“等外秀才”。曾艺澄虽不读书,却善于交际、广结人缘,先后当过柳江乡团总、洪雅县征收局局长、救济院院长等,掌管着人财物大权,在为官期间聚敛了大量财富。曾艺澄对中西合璧的房屋钟情,处处留意别人建造的豪宅别院。1949年后,曾家家业从此衰落。 柳江古镇李家大院集明、清川西南民居风格为一体,博采众家之长,修建了仿古风格的楼台亭阁、也具有江南小桥流水的花园设计,它是一座仿明清时代的全木质结构大院,外观屋宇高大,内观古朴雅致。李家大院以它独到的眼光,集民间数十位老木匠之技艺,采用纯手工制作,从房体的构造到门窗的制作,包括窗花门花的雕琢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李家大院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亭台楼阁,蜿蜒回廊,兀现出浓厚的川西南古民居风韵。精美的大院不仅是砖、瓦、木、石的组合,更是一个生命的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让游客在享受了烟雨柳江的沐浴之后,在休闲中完成时空转换,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的木屋生活,真正从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解放出来,放松心情,充分享受人生的美好。 大院将川西南民宅的民俗建筑理念与元素完美地融入到建筑群体之中,极具古典府院贵邸的“中国味”,柱栏雕饰、窗花古案、拱檐红灯,木楼阁房。李家大赋予了游客特有的古镇生活情调,在城市的现代与古镇的怀旧之间实现了心境的释放。做古镇“旅游生活体验店”是大院核心价值观。 柳江古镇,这座烟雨浸润的千年小镇,正以它独有的从容,等待与每一个渴望在时光中驻足的灵魂,共赴一场静谧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