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之语

细雨微醺

<p class="ql-block">  人世恒有一种悖谬的景观:那出类者竟至于无端受谤,卓越者反而屡遭暗矢。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古老谚语里藏着一个文明千年未解的隐痛。人们口中飞短流长,将那孤高者编排成百种面目,直到真相湮灭于众口铄金之下。于是智者劝人“藏拙”,贤者教人“中庸”,竟至于将削足适履奉为圭臬——这岂非文明之悲,人性之哀?</p><p class="ql-block">此种现象,非惟今日始然。韩非作《孤愤》,已言“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屈原行吟泽畔,哀叹“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历史长廊中,多少先觉者成了祭坛上的牺牲,他们的罪名不是恶行累累,而是才情太灼、目光太远,照出了平庸的寒碜与怠惰的丑陋。这摧折英才的飓风,吹了何止千年万年。</p> <p class="ql-block">平庸者对卓越者的围猎,大抵起于两种幽暗心理:一则是自惭形秽而生的怨毒,眼见他人光华璀璨,便觉自身黯淡无光,于是不自觉地要将那明灯吹灭,好叫世界一同沉入其习惯的黑暗;二则是利益暗中的惊惧,深恐既得之物被能者剥夺,索性先发制人,以流言为刀,织就一张困住蛟龙的蛛网。此种心理机制,竟如原始部落畏惧先知而杀之祭天一般,潜伏于文明华服之下,蠢蠢欲动。</p><p class="ql-block">于是“中庸”被曲解,“藏拙”被高举。这哪里是圣贤本意?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指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绝非今日所谓圆滑世故、泯然众人。真正的中庸乃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创生之力,而非苟且偷安之术。若使天下英才尽数韬光养晦,文明前进凭何推动?若使每一分卓越皆须掩藏,人类精神岂非永陷泥沼?</p> <p class="ql-block">然则世道如此,卓越者何以自处?消极避世固然不可取,赤身搏虎亦非明智。需知真正的强者,既不俯就流俗,亦不孤芳自赏。他们明白:峰巅之风自然凛冽,先驱之路必然孤独。他们不以被孤立为耻,反以被庸众接纳为忧。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何曾关心蜩与学鸠的讥嘲?只管扶摇而上九万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之境。</p><p class="ql-block">此种人格的养成,要在建立内在的价值尺度。他人的毁誉,不过是掠过山巅的浮云,岂能动摇山岳本身?卓越者当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为何而行、去向何方。外在的评判固然要听,然终须经过理性与良知的筛滤——这便是“藏拙”真义:非是隐藏才能,而是将精神核心藏于浅人不可及之处,如宝剑在匣,静待其时。</p> <p class="ql-block">历史终将公正,但往往姗姗来迟。哥白尼、伽利略生前备受责难,身后光耀千古;乔布斯曾被逐出自己创立的公司,最终仍被请回拯救苹果。时间是最好的法官,它终将把谗言与污蔑扫入垃圾堆,而让真金闪耀。故卓越者需有历史的眼光,知道自己的奋斗不仅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将来那公正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嗟乎!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是平庸者的安乐窝,而该是卓越者的竞技场。我们固然要警惕精英的傲慢,却更应防范庸众的暴力。若使“枪打出头鸟”成了铁律,文明必将停滞不前。唯有让每一座孤峰都能自由耸入云霄,群山方能显出巍峨气象。</p><p class="ql-block">于是那走在人前的人,尽管耳边风声鹤唳,脚下黑影重重,亦不必恐惧,不必退缩。要像那海上灯塔,任浪击雾笼,依然光芒不灭,为夜航者指示方向。这光芒或许刺痛惯于黑暗的眼睛,却引领着整个船队穿越茫茫大海,驶向未知的彼岸。</p><p class="ql-block">世间从无坦途给那些先行者,他们的报酬不是当下的鲜花掌声,而是穿越时间的精神胜利——那是一种深海般的寂寞,也是一种星空般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