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暑期,我一头扎进了四部风格迥异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浪浪山的小妖怪》,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古今对话中开启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的精神巡礼。</p> <p class="ql-block">《长安的荔枝》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经典诗句转化为一个基层官吏的生存史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span>唐诗的浪漫意境拥有了现实的重量和温度,这无疑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影片将大唐风华以细腻笔触娓娓道来,李善德为贵妃运送荔枝这一荒诞任务,串联起从长安到岭南的千里山河与市井百态。影片中,我们看到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热闹繁华的长安集市,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气息。从荔枝保鲜的古法尝试,到沿途驿站的运转调度,无不体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就像为我们翻开了一本生动的大唐生活志。而李善德在困境中不断突破,从一个只求安稳度日的小吏,成长为敢于直面权贵、坚守内心正义的“孤勇者”,诠释了个人成长中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坚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长安的荔枝》是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那么《南京照相馆》则是对家国苦难的沉痛回望。以南京城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为舞台,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至暗时刻,一群小人物如何在生死边缘守护真相。老金、阿昌等平凡人,原本有着各自的生活与追求,却因战争的爆发,被卷入历史的漩涡。他们从最初的恐惧、求生,到后来为了守护同胞尊严、留存日军暴行铁证而奋起反抗,每一个转变都揪人心弦。电影中,相机不再只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成为揭露真相、反抗暴行的武器,“快门声与子弹上膛声同步响起,印证英文中'shoot'的双重含义——拍摄即射击,底片即子弹”,承载着家国破碎之痛与不屈抗争的精神。走出影院,那份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历史的敬畏久久萦绕心间。</p> <p class="ql-block">同样聚焦家国情怀的还有《东极岛》 ,影片聚焦于1942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展现了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通过渔民兄弟与英军战俘“双主线并行”的形式,既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勇敢与善良,又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碧海蓝天间的东极岛,宁静而美好,却因外敌入侵陷入危机。岛上居民们没有退缩,无论是渔家汉子还是普通妇孺,纷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他们的身影与海浪、礁石融为一体,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家国情怀最质朴的表达——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对同胞的守护,即便力量微薄,也要为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拼尽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浪浪山的小妖怪》则把镜头对准了平凡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讲述了小妖怪不甘于浪浪山的平淡生活,踏上冒险之旅,寻找属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这一路,他历经挫折与迷茫,却始终没有放弃。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妖怪在冒险中收获的友情、勇气与成长,让我明白,成长是一场自我认知与突破的修行,即便出身平凡,也能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四部电影,从传统文化的悠悠古韵,到家国情怀的深沉厚重,再到个人成长的热血激昂,共同编织出一张丰富而立体的精神画卷。</p><p class="ql-block"> 荔枝的红、底片的银、海浪的蓝、袈裟的金,色彩晕染着时光,精神充盈着血脉。四部电影,一种精神。它们共同诉说着:文明的火炬从未熄灭,只是在不同的手中传递,以不同的方式重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