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三江口旅游区

浩瀚

<h3>同江三江口旅游区<br>  同江三江口旅游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内东北4公里处,景点级别为AAA级。三江口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为中俄边境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故名为“三江口”。现经过同江市政府的独具匠心建设,已成为风景独特的旅游观光宝地。<br><br>旅游区简介<br>  黑龙江省同江市三江口是国家3A景区,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为三江平原东端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br>  旅游区包括同三公路零起点纪念碑、同三公路标志塔、中俄边境等纪念雕塑/石碑、中俄244(3)号界碑、十二生肖园、成人礼广场、观星台、赫哲族博物馆、避雨长廊和混同江等,其中混同江(黑龙江、松花江两条江交汇后,形成的第三条江)形成的“双色水”最值得看。</h3> <h3>三江口<br> 三江口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为中俄边境处,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城东北4公里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故名为“三江口”,黑龙江自西而东流来,水呈墨绿色,平缓而坦荡;松花江泥沙较多呈黄色,黄色的松花江与黑色的黑龙江汇合后的江水汹涌澎湃,水色分明,东流数十里不混,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br><br><br>地理环境<br>  三江口以&quot;江汇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quot;而闻名遐迩。松、黑两江在这里并肩前行,两江之水,北黑南黄、泾渭分明,东流数十里而不交融,蔚为三江奇观。我国南北公路大动脉&quot;同三公路&quot;起始点就座落在三江口。三江口又是历史上的著名古战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多次战争发生。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现代文明构成了三江口景区独特的风景画卷。<br><br>气候<br>  三江口处在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风大易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2.9℃,最佳出游时间在秋季。</h3> <h3>同江市三江口沿江公园。</h3> <h3>乘游艇畅游“混同江”。</h3> <h3>同江市概况<br><br>  同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哈巴边区相望,边境线长170公里。截至2025年1月,辖区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辖6镇4乡、6个农场,常住人口17万余。同江是国家一类口岸、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是贯穿祖国南北公路大动脉“同三”公路的北端起点,2024年同江市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级荣誉。</h3> <h3> 同江市现有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超过20处,形成了“百米见绿、千米入园”的全域景观格局。例如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以鸟类生态景观为特色,成为城市生态名片。 ‌</h3> <h3>  松花江<br>  松花江,北限天水,润泽昆茫。北依兴安,南临辽河,东出沧流,西瞻田桑,为龙江支派之首,华夏七河之列。隋称难河,唐谓那水,辽金呼混同江,明清唤松花江,满语&quot;松阿察里乌拉&quot;,汉译&quot;天河&quot;之意。<br>  南北造化,双源见长。南起长白天池之巅,北发兴安支脉之岭。两源合于吉林扶余,汇成松江干流东去。挽雅鲁、呼兰、汤旺、牡丹百余支派,拥镜泊、向海、连环六百余湖泊。浩瀚辽吉黑蒙四省之境,流经哈大齐佳百余城市,行于同江三江口汇合龙江入海。流域五十五万七千二百平方公里,南源计长一千八百九十七公里。<br>  滔滔神韵,源远流长。三站璨辉,八水推波,九曲河流宛转。河穿峡谷,浪拍沙洲,航行沃野。矿产林木蕴藏,塞北富集粮仓,三花五罗盛名、物华天宝阆干。滋润三江大地,哺育万千民众,赞誉东北&quot;母亲河&quot;。</h3> <h3>同江沿江公园<br> 始建于2016年,作为同江市&quot;旅游活市&quot;战略的核心项目,依托松花江支流西小河的自然水脉建设带状水域景观轴线。公园通过六大功能分区展现&quot;同江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口岸文化&quot;的四位一体建设理念1<br>。2021年数据显示,该公园带动全市半年接待游客75.11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3.08亿元2<br>,成为三江口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景观节点。<br><br><br>景观布局<br> 六大功能区构成核心景观体系:<br>休闲广场:<br> 设置花岗岩铺装与木质座椅组合;<br>浮雕墙:<br> 展现赫哲族渔猎文化场景;<br>张拉膜伞亭广场:<br>  配置夜间景观照明系统:<br>碑林墙:<br>  记载历代文人墨客题咏;<br>知青广场:<br>  展示北大荒开发历史文物;<br>钟楼广场:<br>  设立12米高景观钟塔。<br><br><br><br>文化特色<br>  文化呈现采取&quot;四维联动&quot;模式:<br>山水文化:<br>  通过原生植被保留与人工栽植樟子松混交林体现;<br>历史文脉:<br>  以知青广场和碑林墙为载体展现边疆开发史;<br>民俗传承:<br>  赫哲族鱼皮画元素融入景观小品设计;<br>口岸特征: <br>  俄式建筑风格在休憩设施中的局部应用。</h3> <h3>美食:<br>赫哲塔拉哈<br>  介绍: 塔拉哈是赫哲语,意思是烤生鱼。当地的渔民把鲜鱼放在火上烧烤一下,半生不熟,用盐一拌既可食用;如果是在餐桌席间,则做法考究,将活鲫鱼脊背的厚肉取下切成细丝,用上好的米醋浸泡,待肉变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调料,味道鲜嫩爽口,是鱼宴上的佳肴。<br><br>清炖熬花鱼<br>  介绍: 先将熬花鱼收拾干净,再放入鸡汤中,加上辅助调料一起在火上煮熟,最后放古月面与醋调成酸辣口味而食。成菜颜色白、汤味鲜、肉嫩味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