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要说语文不容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也不是不可知论。但凡走过,有迹可循。</p><p class="ql-block"><b>一、语文是啥?</b></p><p class="ql-block"> 导引:语言是以思维为内核(由思维支配,包含思维内容)的代码符号。</p><p class="ql-block"> 语文是啥,属语文的性质问题。语文是:</p><p class="ql-block"> YW=(Y+S)+Z </p><p class="ql-block"> 由此,语文的功效(功能效应):</p><p class="ql-block"> YG=(H+W1+W2)S</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一雪寒之夜,墙角处。年迈蜷缩的老者与一块牌子:“各位行行好,施舍一点吧,可怜可怜我这个盲人吧。”许久。一青年人路过,抹掉牌字。重写。奇迹出现:路人纷纷解囊。</p><p class="ql-block"> 盲人乞丐(惊讶地):“天呐,您是天使吗?”</p><p class="ql-block"> 青年:“我不是天使,我是个诗人,只是在牌子写了一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还看不见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述场景源自语文教材读本《青春读书课》之《人间的诗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编者严凌君)</span></p> <p class="ql-block"> 语文,不是乞求施舍语。她是触到人心软处,期盼春天的诗。</p><p class="ql-block"> 语文,人类的尤物。与生活如此密切,同空气、阳光、水构成不可须臾离开的“3+1物质精神四大基础构件”。即使眠梦中,语言文字仍在潜意识。属大自然赐予,却需后天习得,努力才能进阶。</p> <p class="ql-block"> 语文,滔滔不绝的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第一次广泛走入社会,始于文革后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教师电视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至新世纪之交,还上演了一场语文大讨论——起于一标题扎眼的《误尽苍生——也谈语文教育》(《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揭示了语文教材、教参、教学、高考试卷等弊端。分别有文化官员、中学教员经历的作家王蒙、刘心武亦撰文参与并推动这场大讨论。</p> <p class="ql-block"> 这场由社会引发的“误尽苍生是语文”论争,以推动素质教育为背景,被认为促进了教材编写、试题命制、课程改革、课标调整、教学方法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语文教育改革。</p><p class="ql-block"> 波澜过后,余漪不断。2012年大型纪录片《百年语文》热播,至今在播。一位改革开放后新一届(后注)大学同窗,在这个纪录片以及在其后的一场关于语文的争议中,还成了其中的一个主角。</p> <p class="ql-block"> 对莘莘学子年复一年深陷“题海战术”的担忧,每年在高考期对作文等试题的热议,延续了社会对语文(包括但不限于)及其背后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博弈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众“说”纷纭的语文。</p><p class="ql-block"> 学术专业视界下的语文,则是另一番境界。</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关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说。</p><p class="ql-block"> 认为语文的性质具工具和人文属性。或认为语文是工具课,或认为是人文课。据资料,长期以来业界对语文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存有过争议。有种观点认为这种双重属性,为哲学的“二元论”。为避免争论,资料显示,具体有两种释义。</p><p class="ql-block"> 一是“对立统一”。工具性人文性二者虽然有矛盾,循对立统一规律,<span style="font-size:18px;">属“对立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 二是“对应统一”。从语言思维本源分析、延伸,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一体两面,互不矛盾,有机结合,对应统一;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体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机地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把寄寓文中的思想情操传送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工具性”,大致来源于上个世纪早中期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提法。业界对此亦存有争议。或认为语文(语言)不能简单地以无生命力的工具类比,或认为不是一般的普通工具,而是特殊的工具——语言学家、教育家张志公:具有精神内涵的工具。 </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活动实务中,语文“工具性”的比喻转了一圈,回到语文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原地。而具有精神内涵则属“人文性”。</p><p class="ql-block"> “人文性”的论述意义重要。同工具性一样,用作学科性质区别的唯一性亦有不足。人文性不为语文课(学科)所独有,即使自然学科亦具人文因素,不论社会学科各科。如数学的科学内容与精神;训练求真务实、逻辑思维、创造发现能力;改正错题习得及时纠错、有错必纠的理念及行动力,不失为人文范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为古来“文道合一”说?)</span></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关于语文语言思维本源本质说。</p><p class="ql-block"> 为此间改革开放新一届具师范教育与实务背景的同窗之见解。这些具语文(中文)教学或指导过语文教学实习经历的学者、业内外实务工作者(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教授、金融经济界高级经济师、审计师等),从语言及思维本源,寻求直接的不经比喻途径,避免引申致争议甚至歧议,具特异性(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的语文学科本质定义。具体大致有三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语言说。语文(语言文字、文化)课即富有思维的语言课。使学生成为能说会道善写者,是此说赋予的直接意义。</p><p class="ql-block"> ——思维说。语文课即以语言表达的思维课。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知识与思维更新、升华同行,是此说赋予的直接意义。</p><p class="ql-block"> ——综合说。基于语言与思维本源,当具体到某堂语文课内容是文学时,语文课是文学课;内容是美学时,是美学课;内容是语法修辞时,是语法修辞课;教小学生认字时,是识字课(以此类推)。而从总体上看,语文课又不是文学课、语法修辞课或其他课(以此类推),而是语言基础知识技能和思维训练+各学科之综合体(课)。不能以某一学科的课,替代所有语文课;使学生感知到语文课的具体性和丰富性,从语文基础知识技能、思维训练,到学科学识获得上,学好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此说赋予的直接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以上角度,都是一个意义归总(只是表述倾角各有特点):语文(及语文课)的本质为,语言及思维承载的所有学科文化及其综合之课。具体表现为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学……,扩展至思想、文化、人文等方方面面学科。</p><p class="ql-block"> 这一定义,并不把语文缩量化引申为交际工具。在语言的表现力上,因其开放、多元、丰富多彩,非程式化、单一套路、八股调、文字游戏、空洞无物、索然无味。</p><p class="ql-block"> 由于思维的开放性,丰富多彩特点,亦不把人文性的引申缩量化为达到某种道德标准就满足;也不局限在文科。《资本论》用了数学、统计及公式,同样体现了理科及文理结合的人文魅力。</p><p class="ql-block"> 具体到每一个文字符号,均包含思维内容。当把“字”引申到工具和人文远期层面时,不要忘了本义原义,引申义假借义之所从来,她在语文上的本源本质是语言与思维。</p><p class="ql-block"> 语文的符号(逻辑)表达式为(字母为汉字首个拼音,下同):</p><p class="ql-block"> YW(语文)=(Y+S)+Z </p><p class="ql-block"> 其中Y为语言,S为思维。Z为综合性的思维成果,即包括人文的各学科综合。</p><p class="ql-block"> 语文本质逻辑表达式的“三要素”表明,重视语言知识技能(工具性)学习运用,各学科综合精神文化(人文性)的熏陶,还需强化思维训练、进阶(亦可引申扩展为人文性的要求)。而思维起着支配作用。正所谓思维(思想)支配行为。 </p><p class="ql-block"> 从具世界视野的《共产党宣言》,到曲项向天歌的《咏鹅》古诗、孩子识字……,皆为语文。课文仅仅是语文极小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从业者及学生,从广度和深度探究语文世界,知识及思维的系统性扩展、更新、创造,是语文的本质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关于语文多重功能说。</p><p class="ql-block"> 亦为此间新一届同窗认知。基于语言思维本源本质,从功能视角看语文。细分、拓展语文之功能,超出交际工具,从交流传播、创意创造、学习探究,到道德情操(感),审美鉴赏等,认为语文承载多重功能,包括汉语教育、文学熏陶和文化浸润等三个层面及境界。</p><p class="ql-block"> 其直接的实践意义,在业界首开素质教育选修课《青春读书课》,并更多地在以素质教育见长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施行;更多的学生作为拓展阅读、自学的读物。给予学生语文的多功能素养——从汉语学习,到文学熏陶,直至文化升华。</p><p class="ql-block"> 语文功能效应的符号(逻辑)表达式为(字母为汉字首个拼音):</p><p class="ql-block"> YG(语文功能效应)=(H+W1+W2)S </p><p class="ql-block"> 其中,H为汉语教育、W1为文学熏陶,W2文化浸润,S为思维。S的极值为无穷大∞与无穷小0。语文的功能受三个层次(面)的影响,最终受思维支配。S趋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功能趋强,趋于0,功能趋弱。</span></p><p class="ql-block"> 语文的语言思维本源本质说认为,语言与思维共生,开放而非封闭。语言是思维的外在,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或曰语言是有形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形无声的语言。没有无思维的语言,同样也没有无语言的思维。试图论证语言与思维的分离不具实践意义。此间的认同不排除但不都完全等同于以往包括比喻的阐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思想、交际的工具等等。</p> <p class="ql-block"> 语文的本质,亦同样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作用,以及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语言层面,达至语法修辞等规范,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在思维情感层面,达至逻辑性、思辨性、高阶理解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力)和情商,以及开放性的人文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一篇文章,辞藻华丽,立意不逮,是谓华而不实,“为赋新词强说愁”,易滑向假大虚空;立意虽好,表达不逮,是谓缺乏语言的美感,甚或“茶壶倒饺子,有嘴倒不出”。</p><p class="ql-block"> 此间所谓语言,包括口头书面语,手势肢体语,盲文哑语等代码符号。</p><p class="ql-block"> 此间所谓语文,是基于语言思维特性的“大语文”,广义的语文。习惯所言的语文、课文,“大语文”话语体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众“说”纷纭下,此间不赘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语言思维本源本质说和多层功能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上述均以语言思维特性为基础,并均为语文(包括但不限于)的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 此间也不评估语文是否“误尽苍生”;但从教学实务看延绵至今的语文世纪之交论争,关注所指出的问题有无缓解,摆出的成绩是否发扬,语文的世界有否拓展。</p>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充满挑战。此间亦透过语文教学,透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不同教学法的由来与博弈。</p><p class="ql-block"> 语文很实用。人们用“能说会道笔头好”夸语文学得好。也形容在校学了语文十多年,还不明白怎么读书,“写篇文章咬笔杆子想半天,情愿到外面跑一圈”。实际工作中也常见大学毕业生起草一个通知要修改好几遍,且病句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一种社会观感,道出了“语文水平”不仅仅是典故的境界,有曰:</p><p class="ql-block"> 舌战群儒若悬河,传檄而定戈为帛。</p><p class="ql-block"> 口才给便笔杆子,胜却苏秦冯谖客。</p><p class="ql-block"> 工具人文统一说,语言思维岂分隔。</p><p class="ql-block"> 文道功能千秋事,知行合一成其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此间所言改革开放新一届,简称新一届,仅为入学时间划分概念。1979年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的进程。而这一年就读大学,通称79级,即进入改革开放启动年的新的第一届,亦为文革结束后的新三届最后一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