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的艰苦作战 <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后,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为了确保对境内“治安”及奴化统治,在极为残酷的“治安战”,对中共抗日根据地大举进行“肃正”作战。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旨在消灭八路军。1942年夏秋之际,日军在华北的“治安战”达到高潮。冈村宁次亲自率领3个师团和2个旅团及日伪军10万人对冀中平原发起极为残酷的“大扫荡”。冀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宁次亲自率领3个师团和2个旅团及日伪军10万人对冀中平原发起极为残酷的“大扫荡”。冀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军民一心,凭借准确的情报,有针对性地制定作战计划,成功跳脱日军的包围圈,绕至敌后,对日军实施突然袭击。</p> 地雷战地道战 <p class="ql-block"> 在反“扫荡”中,冀中平原军民无险可守,创造了地道战术。经多次改良,地道逐渐发展成为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房上,地面,地下“三通”的立体地道网。地道内有生活、放毒、防水、防火、通风和作战等设备。具有隐蔽和作战功能。在抗战结束以前,冀中平原的地道堪称一座“地下长城”。地道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勇气与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地道战</p> <p class="ql-block">地雷战</p> 游击战 <p class="ql-block"> 在中共领导下的军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还采用了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消耗战等战术与日伪军周旋。</p><p class="ql-block"> 除冀中平原以外,中共领导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军民 ,针对日军的残酷“扫荡”,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波澜壮阔的人们游击战争,顽强守住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p> 配合盟军入缅作战 <p class="ql-block"> 1942年初,日军切断中国接受美英等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路,封锁中国西南边境,进一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1月底,日军近逼缅甸首都仰光,形势危急。驻守英军方才允许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中国政府将最精锐的第五军、第六军和总预备队第六十六军编组成远征军约10万人,增援缅甸。然而,英军却在未通知中国方面的情况下,不战而逃。仰光失守,日军占领了滇缅路入海口,中国丧失了接受国际援助的交通线。戴安澜率领第二00师极速南下驰援,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蒋介石要求戴安澜死守同古,掩护第五军大部队集中,反攻仰光。</p><p class="ql-block"> </p> 同古激战 <p class="ql-block"> 3月18号凌晨,200多名日军进入了皮尤河南岸12公里处,被埋伏在此的中国军队逮个正着。刹那间,机关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不明状况的日军猛烈开火,硝烟弥漫。混战三个小时后,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军在南洋战场第一次吃到苦头。此后中日双方展开拉锯战、肉搏混战。期间,日军甚至施放糜烂性毒气弹。5月初,远征军向云南撤退的通道被日军截断,各部只能分别撤退。部分官兵退到人烟稀少的印缅边境原始森林,遭遇饥饿、毒蛇猛兽伤寒疟疾等侵害,生者所剩无几。</p> 扬威域外戴安澜 <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第五军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作为先部队入缅作战,誓言要杨威域外。先后担当固守同古,解救被围困英军,收复棠吉的重任。他置生死于度外,出色完成任务。5月16号在撤退中遭遇日军重兵伏击,经过两个昼夜的鏖战,才成功突围。戴安澜不幸被流弹击中,殒命疆场。蒋介石为戴安澜写下长篇挽联“……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也写下《五律.海鸥将军千古》,悼念戴安澜“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p> 艰苦卓绝远征军 <p class="ql-block"> 中国远征军共10万人入缅作战,仅有4万人撤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中国军队与同盟国军队首次联合作战,尽管未能挽救缅甸防御的颓势,但远征军英勇抗敌,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作为中国人,永远不能忘怀这支特殊的抗战军队!</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中的娃娃兵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们参观远征军纪念馆,我留下了外孙向远征军纪念碑献花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所有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请老师们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