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凭借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陇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贵文化遗存,甘肃省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来到历史底蕴深厚的甘肃,甘肃省博物馆属于必打卡的地点,我们是提前了三天从公众号上抢票预约了免费参观门票。如果预约不上免费票,也可以通过购买临时特展票顺利进入博物馆,参观包括临时特展在内的所有展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31日下午2点我们从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回到了位于兰州中心对面的甘肃省博物馆,排队约15分钟验票进入了博物馆大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一楼为临时展厅,有三个特展:“沉浸式数字体验馆”“不思议境”“钢铁与荣耀”,需要另外单独购票,我们的免费参观票无法进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直奔二楼,正中主展厅“甘肃省丝绸之路文明展”很是拥挤,我们就从左侧的“红色甘肃”开始了博物馆之旅。展厅通过“火种篇、抗争篇、铁流篇、激荡篇、曙光篇”五个篇章,辅以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的图片影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甘肃这片热土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每一段历史都铭刻着革命先辈们的热血与忠诚。</p>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即南梁政府正式成立,中间这位就是南梁苏维埃成立后第一位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刘志丹同志,他的右手边是当时政府主席习仲勋同志,左手边是前线总指挥谢子长同志。</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艰苦备至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这个场景就是会宁会师楼前三军胜利会师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的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西路军西征,在通过河西后遇到了“马家军”,经古浪峡战役、倪家营战役、梨园河战役等,留下了一段光辉而悲壮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25日,兰州战役总攻打响。8月26日解放军攻占兰州黄河铁桥,肃清城内守军,兰州宣告解放。</p> <p class="ql-block">离开红色甘肃展厅,我们来到了古生物化石展馆。展厅形象地将整个宇宙的历程归一化到一年的时间里:1月10日大爆炸宇宙诞生,9月14日地球问世,9月24日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12月31日零时22分30秒原始人类诞生,46秒时北京猿人开始用火。</p> <p class="ql-block">展馆分为地球厅、海洋动物展厅、恐龙厅和黄河古象四个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的进化,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p><p class="ql-block">在众多古生物化石中,最吸引人的有两具,一具为生活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合川马门溪龙,另一具为生活在新生代的黄河古象。</p> <p class="ql-block">古生物化石展馆分设在二层与三层,从三层离开古生物馆,我们进入了“佛教艺术展厅”。</p> <p class="ql-block">佛教艺术展厅的序厅有三面墙,一面墙是石窟佛龛,旁边一面是画师站在脚手架上专心致志地在洞窟壁上作画,再现了当年敦煌壁画的诞生,还有一面墙是已经完工的石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形门,走廊的右边是各展厅的入口。第一个展厅是佛法东渐、佛教传入时期——汉、十六国的展厅,一边贴着巨幅莫高窟和炳灵寺石窟的墙纸,一边是麦积山石窟复原,中间是藏传佛教白塔。</p> <p class="ql-block">这是麦积山121号窟的“窃窃私语”造像的复刻品。</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石雕为主,开创于十六国西秦时期,距今1600多年。其第171佛龛内的弥勒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土塑成,高达27米,这里展示的缩小版,因为距离近,也觉得挺宏伟的。</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出土于甘肃酒泉市石佛湾子,造于在十六国时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石造佛塔,也是现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傅博塔的最早实例。</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展厅是胡风汉韵、佛教发展时期——南北朝的展厅。这个展厅很大,有7个大型的藏式转经筒,转经筒上面是千佛龛,中间围着的是北魏卜氏石造像塔的放大版复制品。把5层20面浮雕展开,堪比一个小型石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北朝北魏时期的造像塔,出土于平凉市庄浪县,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摞而成,自上而下,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塔基与塔檐均失,仅留五级塔身。</p> 第三展厅是盛世梵音、佛教黄金时期——隋、唐的展厅。隋唐时期的佛、菩萨造像面相丰满端庄,体态优美浑厚,衣纹流畅自然,手法写实细腻,人物的个性化和高度的写实性相结合。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是花落人间、佛像世俗化时期——宋、辽、金、西夏的展厅。第五展厅是花萼同辉 藏传佛教兴盛的时期——元、明、清。</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展厅为敦煌遗珍展厅,展示品中有两件国宝保级文物,均列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2:《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原件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存于世的只有两幅,一幅在大英博物馆,另一幅便在甘肃省博物馆,是绢本傅彩,全图绘画了佛、菩萨以及世俗像上百人,是根据《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创作的故事,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3:唐·《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之二》卷。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文首尾完整,有木轴,细帘纹黄麻纸,加腊砑光,是一部宫廷写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面就是兰州最高地标一一兰州中心。</p> <p class="ql-block">继续在三楼的甘肃彩陶馆参观。彩陶展厅,以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核心,系统呈现了甘肃八千年的彩陶发展史。</p> 甘肃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地层:依次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辉, 延续了整整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 五千多年前的彩陶罐,造型优美,花纹繁复,让人对五千余年前的技艺惊叹,又令人在面对时间长河时,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4:</span>鲵鱼纹彩陶瓶,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至今5200年。它长得十分“朴实”,小口、长颈、平底,颈部的堆纹仿佛一条“项链”,腹上部的双耳既方便系绳,又方便人们双手拿着。它是盛酒类液体的容器,具有礼乐、祭祀等功能,是网友喜爱的“陶二妮”,更是彩陶界的“扛把子”,见证5000多年前的农耕文明。</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5: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来自距今5500年至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大地湾遗址中。它的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部隆起,双耳已残。它的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是用来悬挂类似耳环的装饰品,说明当时的女性已经有了美的概念、美的追求。其头顶以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像穿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面部显得静谧、安详,流露出一种独具东方审美的气质,是5000多年前的“短发女神”,也可视为早期的“黄河母亲”形象。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口展览文物。</p> 站在展柜前,凝视这件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仿佛与6000年前的先民隔空对话。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仿若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我们今天站在岸边,见证它奔涌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把博物馆之旅的压轴放在了二楼正厅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馆,这是我们流连最久,也是游客最多的场馆。 第一部分丝路前奏,包括交流前沿、周秦光华、马背文明。交流前沿展示了四条丝路:黄色的茶马古道,绿色的北丝绸之路,红色的南丝绸之路,蓝色的海上丝路。甘肃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和马的驯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使甘肃成了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文物展,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与繁荣,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壮丽图景,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使者,它们跨越千年的风尘,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风貌。漫步于此,我仿佛听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看到了商旅们跋涉千山万水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甘肃是中国最早发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1978年在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一件含锡青铜刀,经碳十四年代测定约在公元前3280年至2740年之间,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青铜器。</p> 周秦光华:周、秦先祖在泾水上游和西汉水上游兴邦立业,开疆拓土,使中原文化不断发展,甘肃出土的周秦青铜重器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p class="ql-block">马背文明:生活在亚洲北部辽阔草原上的塞种、匈奴、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往来迁徙,充当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丝路开拓,包括建郡设关、天马西来、丝绸锦绣、科技艺术等专题。</p> <p class="ql-block">建郡设关:为保障丝绸之路安定,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修长城、筑障塞,置玉门关、阳关,驻军屯戍,移民实边。</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6:汉代《礼仪》木简,1972年甘肃武威市出土,是我国出土的简牍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每一篇首尾俱全,连页码和顺序都有,对研究《礼仪》有重要价值。木简字体工整秀丽,是汉代隶书珍品,是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简”。</p> <p class="ql-block">天马西来: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城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古墓的铜车马仪仗队及铜奔马,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其中铜车马仪仗俑队,展现古代帝王出行盛况,工艺精湛,每一匹马都肌肉线条流畅,仿佛正蓄势待发;每一辆车都装饰华丽,尽显尊贵之气。</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7:铜奔马。铜奔马的造型矫健而生动,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的身姿,矫健优美,充满力量和动感。它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那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了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展现出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又名“马踏飞燕”,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的主体形象,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是中华民族蓬勃生命力和一往无前气势的象征,现位列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首位。</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8:汉·彩绘木轺车,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汉代木雕作品,也是现存汉代木轺车马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件,为研究汉代的舆服制度和复原汉代的轺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丝绸锦绣:中国丝绸西传至罗马帝国后,在贵族中备受青睐,因而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各国的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波斯、罗马。</p> <p class="ql-block">科技艺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走廊的开发,促进了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许多中原大族和文化士人来到河西,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开创了思想活跃、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新局面,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9:魏晋·“驿使图”壁画砖,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5号墓。画面上,马在疾驰,驿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稳坐马背。画风简洁,却传神刻画出驿使跃马疾驰的画面。图中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驿使图》壁画砖是反映我国古代邮驿最早的绘画作品,生动再现了距今1600多年前中国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1982年这幅《驿使图》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丝路繁荣,包括商旅往来、佛陀之光、乐舞翩跹、丝路奇珍等专题。</p> <p class="ql-block">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的中外商旅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传至西方,又将西方的琉璃、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牵驼俑、三彩骆驼:胡人佣身施黄绿色釉,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呈牵驼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佛陀之光:甘肃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十六国以来,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马蹄寺、南北石窟寺等,是当时著名的禅林胜地,其佛教艺术至今享誉世界,丝绸古道传世的佛教遗珍,更是灿若繁星。</p> <p class="ql-block">唐代武威天梯山石窟的彩塑供养菩萨像,菩萨自信满满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0:唐·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出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石窟鼻祖”的</span>武威天梯山石窟。此窟为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432年间开凿,是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直接由国君主持开创的石窟,为唐代天梯山石窟的精华和代表。因为修筑水库搬迁保护,馆藏至甘肃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1:唐·大云寺五重舍利容器,1964年出土于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大云寺遗址。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这套舍利容器精巧华丽,光彩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细工的最高技艺,是佛教文化史上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石函上刻文字记录了建寺造塔瘗埋舍利的始末和相关职官、僧众姓名,是探究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及泾州在军政设置部署方面的重要文字资料。</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2:唐•东罗马鎏金银盘。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希腊奥林匹司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浮雕的倚豹、手持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在圈足内底部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丝路绵延,包括文化多彩、瓷器生辉等专题。文化多彩专题展示了宋元时期,甘肃地区汉、藏、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长期共同相处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3: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贴,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其第14子朱瑛为肃王,王府就设在兰州,同时赐他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肃王府一直视此贴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p><p class="ql-block">刻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素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也是历代《淳化阁帖》影响最广、传播最久、声名最重的一版,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4:元•八思巴文虎符圆牌。作为元代符牌制度创新的实物见证,是朝廷或诸王公为军情急务谴使者所用的信物,具有跨地域通行效力,持有者可凭此符牌通行元朝疆域及四大汗国,被誉为"国际通行证"。该文物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而创制官方文字的历史背景。现存文物中仅发现两件完整铁质银字圆牌,具有稀缺性。</p> <p class="ql-block">瓷器生辉专题,展示宋元时期的瓷器。宋元是中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瓷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销亚、欧、非多国,制瓷技术亦远传丝绸之路沿途各国。</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15:元•莲花形玻璃托盏,1999年出土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茶托呈八瓣莲花形,茶盏呈七瓣莲花形,色彩艳丽,工艺精良,是迄今出士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回到一楼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结束了甘肃省博物馆之旅。</p> <p class="ql-block">走出甘肃省博物馆,恍惚间有种穿越回现实的感觉。这一趟参观就像翻看了一本立体的历史百科全书,从古老的彩陶到雄伟的铜奔马,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讲述着甘肃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