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响力”搭建师生心桥——读《影响力》有感

碑林实验黄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初读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本是想探索人际交往的奥秘,却在字里行间频频撞见教育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教师,书中关于“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六大原则的剖析,恰似一把钥匙,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上那些“有效沟通”与“无效管教”的背后逻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1、互惠原则:用真诚换真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奥迪尼说:“给予,然后索取。”这让我想起班里那个总爱上课走神的男孩小希。起初我常批评他,换来的却是更叛逆的沉默。直到一次美术课,我发现他偷偷在草稿本上画奥特曼,没有斥责,反而蹲下来问:“这是赛罗吗?”他眼睛一亮,开始滔滔不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我“借”给他一本奥特曼漫画,约定“每天认真听讲20分钟,就可以和我聊5分钟剧情”。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互惠”约定,竟让他的专注度明显提升。孩子的世界里,“你懂我”比“你管我”更有力量——教师先放下权威给予理解,学生自然会回馈信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承诺与一致:让自律从“说”到“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提到,人一旦做出公开承诺,就会本能地保持一致。这在班级管理中格外有效。以前布置作业时,我总说“大家要按时完成”,效果却不佳。后来改为让学生自己制定“每日小目标”,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桌角,比如“今天要主动举手回答一次问题”“生字作业不涂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孩子们轮流念出自己的目标,再请同桌做见证。奇妙的是,那些曾拖沓的孩子,为了兑现“承诺”,竟主动要求我监督。原来,比起教师的命令,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承诺者”,更能激发内在驱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社会认同:用同伴力量点亮微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低年级学生尤其容易受同伴影响。班里曾流行“课间疯跑”,单靠批评难以制止。直到我发现,女生小诺总是安静地看书,便在班会课上请她分享:“小诺说,课间读绘本就像和故事里的朋友聊天,特别有趣。”接着,我故意安排几个同学和她一起读,渐渐的,越来越多孩子加入,疯跑的身影变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奥迪尼说:“在不确定时,我们会参照他人的行为。”教师无需强行禁止,只需为正向行为搭建“被看见”的舞台,同伴的认同自会形成无形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4、喜好原则:亲其师方能信其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强调,人们更易被喜欢的人影响。这让我反思自己曾犯的错:刚入职时总想树立“威严”,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结果课堂气氛沉闷。后来我试着“暴露”自己的小缺点——承认“老师也不是完美超人,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孩子们放下了对老师的惧怕,反而更愿意和我亲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个内向的女孩,竟主动把她画的小纸条塞给我,上面写着“老师,你笑起来像向日葵”。原来,教育的影响力,藏在彼此喜欢的温度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稀缺原则:让每颗星星都闪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班里有个总爱捣乱的男孩,一次大扫除时,我发现他擦窗户特别干净,便当众说:“咱们班的‘玻璃清洁小能手’诞生了!以后窗户就靠你监督啦。”从那以后,他课堂上的小动作少了,反而常举手说“老师,窗户有点脏,我去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稀缺感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让每个孩子知道:你的独特之处,对班级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页,忽然明白:教育的本质,正是一场温柔的“影响力”传递。教师不必靠威严施压,不必用奖惩控制,只需用好这六大原则——以真诚换真心,用信任筑桥梁,让每个孩子在被理解、被尊重、被需要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影响力》给予教育者最珍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