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东西塔</p><p class="ql-block">位于开元寺东侧,通常被称为东塔,与西侧的仁寿塔一起被称为泉州东西塔。</p><p class="ql-block">东西塔是泉州城的标志和象征。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下像洛阳桥。”这句话形容泉州人应具备像东西塔一样经历岁月而不塌的傲然风骨,以及像洛阳桥那样历经风浪而不垮的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已经矗立了近800年,至今塔身稳定,外观精美,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塔这种建筑起源于古印度,最初是用来放置佛祖舍利的建筑。传入中国后,它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相融合,发展出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塔。比如您现在看到的镇国塔,其塔身上有屋檐、梁、柱、斗拱等构件,非常像中国的楼阁建筑。这种塔被称为楼阁式塔,体现了中国本土建筑形制与古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镇国塔(东塔)</p> <p class="ql-block">镇国塔(东塔)</p><p class="ql-block">镇国塔最初是唐朝咸通年间修建的一座木塔,高九层,当时的皇帝赐名镇国塔。到了宋代,镇国塔因灾害受损,经过几次重修,最终修建成了今天您看到的这座五层石塔。</p><p class="ql-block">当年重修镇国塔时,是按照宋代官方建筑手册《营造法式》来进行的,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石塔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采用泉州盛产的花岗岩,按照榫卯结构建筑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二层,您可以找到玄奘法师的雕刻。雕刻中的玄奘法师手持佛珠,画面右下角还有一只戴帽子的小猴子。尽管历经千年风化,人物体态依然清晰可辨。玄奘法师,即大家熟知的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是唐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翻译家。历史上,他确实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并将沿途见闻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一书中。</p><p class="ql-block">此外,镇国塔的底座上还雕刻有40幅佛教故事浮雕。这些浮雕内容丰富,包括佛祖前世舍身饲虎、太子时期见证生老病死,以及高僧携经至白马寺等佛教典故,极具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抗震史话</p><p class="ql-block">石塔高48.27米,共有五层,呈八边形。八边形的塔是宋辽以后中国绝大多数古塔所采用的形制,具有诸多优点。</p><p class="ql-block">首先,八边形塔更能抗震。根据力学原理,如果发生地震,建筑的锐角部分受力集中,容易损坏,而钝角或圆角则受力较为均匀,更为坚固。其次,对于剪切力,八边形也比四边形更加有利。此外,八边形塔的视野比四边形塔扩大一倍,更方便人们登临远眺。</p><p class="ql-block">泉州东西塔每层的塔门与塔龛都是错位排列,不仅避免塔身纵向开裂,还能够在大风天更好地引风穿过塔室,减少塔体两侧的压力差,使塔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教授,曾对泉州东西塔发出赞叹,称其为"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结构精妙,镇国塔表面的石雕也是一绝。</p><p class="ql-block">镇国塔的每一层都雕刻有石像,这些石像按照佛教修行境界的高低严格排列。修行境界最高的人物位于上层,较低者则在下层。例如,佛祖释迦牟尼位于最高层,而大家熟悉的四大天王则位于最底层。</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p> <p class="ql-block">仁寿塔(西塔)</p><p class="ql-block">与东塔相似,西塔同样是一座五层八边形的石塔,但其高度仅为45.06米,略低于东塔。西塔的建造时间也比东塔晚了约50年。最初,它也是一座木塔,后在宋朝时期改建为石塔。</p><p class="ql-block">西塔,又称仁寿塔,在改建为石塔后,与东塔(镇国塔)一样,每一层都装饰有精美的石刻造像。然而,与镇国塔不同的是,仁寿塔的石刻造像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区分。这一差异的原因,据说是由于东塔象征婆娑世界,而西塔则象征极乐世界。婆娑世界即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众生在其中承受着诸多苦难,佛教修行越高的人越能摆脱这些苦难,因此婆娑世界会有境界高低的划分。而在极乐世界,众生平等,没有高低之分。</p><p class="ql-block">仁寿塔上的石刻造像中,有许多经典的佛教人物,他们都是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圣者,如观音菩萨、唐三藏、达摩祖师等。</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第四层东北方向的猴行者石刻。提到猴子和行者,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孙悟空。事实上,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后,他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民间传说逐渐演变为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宋朝时期,许多地方流传的故事中,唐三藏有一位猴子徒弟,通常被称为猴行者。</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猴徒弟是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印度教神话中的猴神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古代传说中一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他不仅会腾云驾雾,而且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足智多谋、变化多端,经常惩处一些干坏事的妖魔鬼怪。因此,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印度的猴神哈奴曼也被中国的民间故事借用过来,变成了帮助唐僧取经的猴行者。</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pR6DIVu7vswJbmw8MjmiQ" target="_blank">开元寺双塔石雕艺术</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