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前,女儿看完《南京照相馆》回家时,整个人沉默得像浸了水的棉絮,没说一句话就冲进卫生间干呕。缓过来后,她望着我认真叮嘱:“妈妈,这电影一定要看,但千万别吃东西,空腹看才受得住。”孩子沉重的语气,让我对这部影片既忐忑又笃定——它必然藏着足以震颤人心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昨晚七点,我备好了纸巾,揣着一壶水走进影院,周内的场次人不多,后排的位置恰好能容下一场完整的情绪沉潜。影片的叙事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以日军翻译官为切口,层层剖开侵略者“文明面具”下的嗜血獠牙;又以照相馆为方寸舞台,铺陈出普通人在绝境中的觉醒轨迹。王传君的表演太有穿透力:目睹秦淮河畔的尸山与襁褓中婴儿的惨状时,他眼底的麻木像结了冰的湖面,可指尖攥紧的褶皱、喉结滚动的滞涩,又泄露出良知被撕扯的剧痛。而照相馆里的避难者们,从最初蜷缩角落的求生本能,到后来冒死藏起胶片、守护罪证的决绝,两种视角的碰撞,狠狠砸出人性在地狱边缘的蜕变——不是突然的英雄式爆发,是每个普通人在“活下来”与“守住人味”之间,咬着牙做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两个多小时里,银幕上的残暴没有半分修饰:肆意的屠戮、泯灭人性的摧毁,像冰冷的潮水将人裹挟。我向来是个容易落泪的人,昨天却一滴泪都没掉,只觉得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得发紧,牙关咬到发酸,双手在膝头攥成了死拳。那些画面不是“故事”,是刻进民族骨血里的真实,沉重得让人连哭泣都觉得轻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场后,我没打车,顺着2.6公里的距离一路向南,跨过泾河往家走。夜里的街市灯火如织,霓虹灯映着路人的笑脸,车流声裹着商铺的吆喝——眼前的热闹太平,与银幕上的人间炼狱像两个割裂的世界。风拂过脸颊时突然警醒:今天的每一缕烟火气,都是先辈们在黑暗里用命护下来的。我们何德何能?又是如此幸运才坐享其成享受今日的一切啊!</p><p class="ql-block"> 《南京照相馆》从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却是一部必须看的“教科书”。它该被更多中国人看见,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每个中国人都记得: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那些在黑暗中守住人性微光的人,那些用鲜血铺就生路的人,值得我们带着他们的期望,好好活着——活成有温度、有骨气的“中国红”,活成他们没能见过的盛世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