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视频:在水一荷</p><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 <p class="ql-block">生活是要有所停顿的,而美恰恰会在停顿的时刻生成。</p><p class="ql-block">感谢友友带我们去到这么有禅意的地方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有著名四大菩萨道场,即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和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而降魔卫道的韦驮菩萨也有自己的道场却鲜有人知,它的道场隐藏于群山密林之中的天目山南麓的禅源寺,因此天目山是中国第五座佛教名山。 天目山佛教自晋代竺法旷禅师开山弘法至今已有1700多年悠久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一山造就三代国师的名山,是禅门临济宗中兴祖庭。</p> <p class="ql-block"> 禅源寺始建于明朝(1425年),经过多次的重建重修。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琳国师于双清庄旧址重建禅源寺,寺庙占地50亩,雍正皇帝于1723年赐"禅源寺"额,乾隆爷三下江南两次临寺赐经,德宗皇帝赐匾“福佑潜城”。咸丰十年(1860年)禅源寺遭兵毁。同治四年(1865年),悟真和尚还山重建,历十年尽复前观,有僧舍500余间,藏经典一万三千多卷,整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屋顶的琉璃瓦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建筑彩画五彩缤纷,佛像庄严肃穆,石栏雕刻精细逼真,飞禽走兽、虫鱼花草、佛经人物栩栩如生。池塘碧水涟漪,荷花婀娜多姿,拱桥横跨,格调别致,鱼翔浅底,悠然自得。寺院四周群山环抱,清溪缭绕,寺内古树名木参天,殿堂楼阁气宇轩昂,香灰袅袅钟声阵阵。寺庙殿堂布局完整,寺院分为中、东、西三轴;曾经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名刹,历史上与杭州灵隐寺齐名,鼎盛时期有1300多僧人于此静修。1936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及韩复榘将军等32人同游西天目到禅源寺敬拜韦驮。</p> <p class="ql-block">寺院布局 禅源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分中、东、西三条轴线∶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楼上为御书阁)、祖堂(楼上为涵辉楼);东轴线上为客堂(又称五间楼房)、上客房、药师殿(楼为净土阁)、方丈(楼为大澍阁),追远堂(楼上为大悲楼),追远堂东侧又有地藏殿(楼上为观音阁);西轴线上为官客堂(又称尊客堂,二层)西客堂(云水堂)、介堂(楼上为意珠楼、堂东为内客堂)、禅堂、楼云轩(楼上为晚香阁、轩东为蒙堂)。其它尚有焙茶房、齐堂、库存房等附属建筑,目前,大雄宝殿以东建筑,因毁于日机轰炸,早以荡然无存,但遗址犹在;西轴线上建筑,尚基本完整,只是官客堂已改建为「天目山宾馆」,其馀原建筑尚存。</p> <p class="ql-block"> 祖师殿 在禅宗寺院中,祖师殿中间供奉达摩祖师,左边是六祖慧能,右边是百丈怀海。达摩祖师从古印度把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人追认他是禅宗的初祖。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建立者,他之后的禅宗改变了中国佛教面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像极其深远。百丈怀海是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把禅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清规戒律,对禅宗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在当时临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将禅源寺的复建工程被列为临安市新世纪开局的四大工程之一,于2000年7月4日举行隆重复建工程的奠基典礼。目前宏伟庄严的大雄宝殿,屡显灵验的韦驮宝殿,有求必应的万手万眼观音和汇聚天地灵气的玉琳国师塔,五观堂、四十八愿堂、药师殿、弥陀殿及其他配殿等规模日趋完善。西天目山禅源寺名声鹊起,四方香客与日俱增,八方信众云集而来,李瑞环、吴邦国、程思远、曾培炎、钱伟长、万国权等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指导,梅兰芳、文怀沙、史树青等文化艺术界名人多次到禅源寺参加活动。</p> <p class="ql-block">禅源寺在中国佛教史和浙江佛教史上均有特定地位。日本佛教临济宗视其为祖庭之一,曾多次来浙江参拜。西天目山林木茂盛,风景幽雅,为杭州整个山系、水系之发源地。其水东出大溪溢东流而为苕溪,西趋于潜悬为紫溪,合庐之水,以淮于浙江。《水经注》云∶「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悬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洞,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西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池...又东南连山挟水,两峰交峙,反顶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 ,相扶而上,洞下白砂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名曰楼林。」。 </p><p class="ql-block">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美誉。这里古杉、古松、古枫、古银杏和其它原生古树比比皆是,树龄在千年以上的有580余株,500年以上有820余株,百年以上不计其数,名木中有四绝景:银杏繁衍生息是世界之祖、柳杉群落广布全球罕见、金钱松之高为同树种之冠、天目铁木之仅有为“地球独生子”。</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浙江沿海和杭嘉湖地区相继沦陷。民国浙江省政府机关南迁金华的永康方岩等地;为了便于直接领导浙西地区的抗日斗争,1938年1月15日,民国浙江省政府在禅源寺借用了100多间僧舍,设立了民国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指挥杭嘉湖22县的抗日斗争,形成了“南行政、北军事”的民国浙江省政府的格局。</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从重庆出发,绕道贵州,经江西上饶到皖南,视察了新四军军部后,在3月17日进入浙江地界,他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在金华会见了南迁的民国浙江省政府官员,宣传了中共中央的抗战战略和统一战线政策。</p><p class="ql-block">3月22日,正是一个春风拂熙的日子,周恩来到达了民国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所在的天目山。在西天目的“留椿屋”里,周恩来同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进行了深入会晤,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第一,坚持共同抗日的政治基础;第二,坚持共产党在浙江的合法地位;第三,坚持军事合作与协调。</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周恩来在黄绍竑和警卫员刘九洲的陪同下,登上了天目山仙人顶。周恩来指着杭嘉湖地区沦亡的土地,告诫大家记住国仇家恨,坚持抗战统一战线。黄绍竑则满腔激情地填写了《满江红》一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天目重登,东望尽,之江逶迤。看眼底,群峰罗列,云腾雾起。大好河山如此丽,胡儿却作疯狂事。更不堪,回首望中原,家千里。 男儿志,在杀敌。收失地,从兹始。便牺牲,何惜一身而已。逸豫有伤家国运,辛劳勤把我行治。待将来,痛饮黄龙城,朝天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4日,浙西临时中学的师生们正聚集在禅源寺百子堂前的空地上,举行开学典礼,就在这时,周恩来在黄绍竑陪同下来到现场,作了题为《抗战的现状与展望》的演讲。现场聆听的除了浙西临中的近千名师生外,还有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的官员、从沦陷区来浙西行署干训班受训的青年、即将去沦陷区开展工作的政工队队员,人数达到1600多人。1939年,周恩来视察西天目山演讲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演讲中,称赞浙江是东南战场的先锋,后方各省的模范。他说浙江历史上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明末戚继光抗击倭寇,这种传统的民族思想使得浙江人在抗战中特别英勇、特别热烈。周恩来号召精诚团结,共同担负进攻的责任,收复杭嘉湖,保卫大浙江,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慷慨激昂又春风化雨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人们,群情沸腾,不断高唱《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此起彼伏形成了抗日热血的浪潮。留下了激励抗战斗志的红色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激越的抗日歌曲,在一年半前也曾经回荡在禅源寺的上空。1937年9月14日,在日本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半壁河山之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浙大的师生来到了禅源寺避难,方丈妙定把寺院的厢房腾出,给师生当作教室和住宿。同年11月,浙江大学又从禅源寺西迁,行程2600公里,跨时两年多,一路迁徙,一路上课,终于在1940年到了贵州遵义等地,继续开学。从这个方面说,禅源寺是浙江大学“文军西迁”的起始点,留下了浙大师生坚定抗战的不屈足迹。</p> <p class="ql-block">1937年秋,竺可桢(中)在天目山禅源寺</p> <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1941年4月15日,日本鬼子出动了七架飞机,对禅源寺进行了狂轰滥炸,整座寺院顿时被熊熊烈火吞噬,除了山门、天王殿、官客堂、尊客堂等少数殿堂外,寺院基本成为废墟,很多珍宝也化为乌有,禅源寺遗址也因此成为日本鬼子滔天罪行的铁证。</p><p class="ql-block">浙西行署在禅源寺遭日军轰炸后,于</p><p class="ql-block">1943年初迁往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汤家湾村下汤91号,继续组织领导抗日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p> <p class="ql-block"> 玉林国师 禅源寺开创者为玉林国师。玉琳国师(一六一四年至一六七五年),名通秀,俗姓杨,江苏省江阴人。幼即敏慧,十九岁从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因闻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禅语,豁然大悟,师以「再来人」称之,有「盖天盖地人中龙,他年必传临济宗」之语。司法后传临济宗,住湖州报恩寺,四方衲子,望风而至。当时与天童密云圆悟道法并行,称为「二甘露门」。</p> <p class="ql-block"> 玉琳国师塔,是禅源寺标志性建筑,塔身整体琉璃,八面玲珑,日照下银光闪闪,光芒四射。塔设七层,每层均供奉着法像庄严的金身菩萨。塔高53.25多米,如擎天之柱,巍然立于千年不枯的卧龙古潭旁,吸收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周围苍天古树林立,四面旭日、翠微、阳和、太子四峰环抱,帝王气象浑然天成。“莲池海会塔”也是清朝顺治皇帝的恩师“玉琳国师”的真身舍利供奉处,由此可见,此塔风水地位之殊胜,并可得到韦驮菩萨庇护加持,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p> <p class="ql-block">韦驮菩萨生脚逃离火灾1941年4月15日,日军战机七架飞临天目山上空,事先通过汉奸放火指引目标,向禅源寺投下了30多颗燃烧弹,将禅源寺变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突遭空袭,寺内一片混乱,僧人 都奋力投入扑火当中。供奉韦驮菩萨的韦驮殿的火苗也窜得老高,僧人无法进入殿内搬出韦驮佛像。不料,腾腾的火海、烟雾中,有人亲眼目睹韦驮佛自己长出一双脚来,逃离了火灾现场,一时不知去向。等火灭了的第二天一大早,发现韦驮佛又完好无损地、恭恭正正地安坐在被烧毁的韦驮殿内,众僧都十分惊讶,纷纷顶礼膜拜。此举成为天目山寺庙自古以来一大谜团。</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住的客房望出去的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餐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