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江心屿

怡然自得

江心屿,别称“中国诗之岛”,位于温州市老城区北面,景区占地面积为1070亩,是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心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属于中国四大名屿之一。该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誉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br> 屿中名胜古迹众多,如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及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均系省市级文保建筑等。现建有儿童乐园、游乐场、情人岛、盆景园、拓展园、戛纳名人摄影公馆、共青湖等。 瓯江 登上江心屿 浩然楼,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 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柿比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br><br> 文天祥 祠, 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br><br><br> 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 澄鲜阁,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运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缮。塔高32米,底径7米,6边形,7层,中空,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远远望去,碧水蓝天,全身披绿的西峰山托着砖红色宝塔,塔刹直入云端,蔚为壮观。塔的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塔身倾斜,曾于1982年进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风格。<br><br> 江心东塔在浙江温州市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J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br> 江心屿上江心东塔与江心西塔遥相呼应,成为温州市的一个标志。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