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出伏,写在出伏天的话语一定是喜悦的表达——我是欢迎的,感觉是愉悦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凉爽惬意将会成为这里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 出伏意味着今天就是末伏的最后一天,也是旅居亚热带异域边陲之地将逐渐离开酷暑难耐又热又潮又闷天气的分水岭——我已经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着赶快结束这难以忍受的三伏天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也许,许多人不理解我对旅居在南方亚热带地方的这种酷暑难耐竟然有这么强烈的讨厌——</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我不是从小到大生长在这祖国最西南的亚热带气候的人。之所以背井离乡除过寻求康养身体外并没有其它利益关系,所以来到这里肯定没有习惯这种酷暑难耐的源由;</p><p class="ql-block"> 祖祖辈辈生长在祖国西北方偏寒气候的人,是并不喜欢这地方酷暑难耐的湿热和蚊虫叮咬肆虐的环境的。尤其是这里处于海边,酷热中的潮湿和蚊虫叮咬是防不胜防的,以至于现在浑身都是奇痒难受的红肿疙瘩……</p><p class="ql-block"> 潜意识想离开这个地方、尤其是盼望结束眼前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便是发自内心渴望的当务之急!</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为什么初心并不是想长期旅居这里而是仅仅希望度过暖冬、却为什么竟然在暖冬过后还赖在这里继续旅居下来了?各种原因综合一点就是为了恢复健康!</p> <p class="ql-block"> ——既来之则安之却不能则乐之。就这样,从取暖季过后,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春夏到了秋季,并且在经历了酷暑难耐的三伏天之后,便对这个地方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了 。</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经历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不适应的过程中难免思想情绪起伏不定;难免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在经过了这些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以前没有经过的经验教训,才能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这个地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客观上就是:除过曾经遇到的“回南天”现象外;再就是这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应该说,其它季节的气候还是比较理想的,也是适合宜居的环境气候——</p> <p class="ql-block"> 而在主观上也有一定的客观缘由:退休以后的身体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的了。尤其是这一两年来疾病缠身,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困乏无力精神不振——</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特别担心、操心和精心安排下,终于多方打听比较之后才择优选择到了这个空气质量特别好、水质特别优良、负氧离子特别高、冬季又非常温暖能够避免冬季寒冷导致病情加剧的地方来康养身心——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出发点是健康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该有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 但是,毕竟客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从深层次来看,由于人的本心和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而难移难改的。而这种难移难改的本性本心是与从小出生到大生活工作过的一方水土风俗人情共同“孕育、滋养和熏陶”而形成的本心本性分不开的——所以,故土难离而要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却要在这里接受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居生活,怎能没有反反复复、甚至是痛苦的蜕变过程 。即使破茧成蝶,也不是容易的破茧啊!</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人的带着某种心理倾向、情感反应模式和潜在的行为偏好来到这个世界的天性,即:本性与本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环境长期塑造的结果。尤其是活到了七十岁、经历了七十年而形成的人的核心性格、价值观和情感模式,确实是具有特别强的惯性的,是不容易被轻易改变的。</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种“难改”并不是绝对不可变,而是说它需要长期的觉察、反思、历练甚至痛苦的蜕变过程,才能发生实质性的调整——这就是我自从去年来到这个异域边陲以来我为什么一直在与自己做着顽强的斗争、修正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是我从小到大的地方就像熔炉、甚至像炼狱般磨砺着我活了七十岁、经历了七十年而形成的核心性格、价值观和情感模式!让我的不容易被轻易改变的、具有很强的惯性习惯发生着深刻的裂变和质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我们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家庭氛围、社会规范、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教育方式之中,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模式乃至情感表达。譬如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人们的生活节奏、处世哲学、人际关系模式都可能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正是在长期环境中逐渐内化为本心本性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换句话说,我们以为是“自己”的那部分性格与选择,其实深深根植于我们所处的文化土壤——这就是故土难离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在新地方逐渐内化为本心本性的新的文化土壤。</p> <p class="ql-block"> 最后综合的来看,本心本性是先天与后天的交织而磨砺形成的。既源于天生的禀赋,也深受后天环境的塑造;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底色与行为趋向,因而既具有稳定性,又带有深刻的文化与地域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的旅居,不仅让我了解了这里的风云变幻和环境情境;也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客观环境相对容易了解因为比较直观;而要了解自己的本心本性,不仅要看、要聽内心的声音,也要回望自己成长的环境,更要理解那些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和被塑造”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理解这地方的风土人情,适应或者趋利避害这地方的不同,尤其是对这地方的风土人情行为和观念的差异,多一份包容理解,因为那可能是不同水土与文化熏陶下的自然呈现和真情流露!</p> <p class="ql-block"> 重视自己新的成长与改变:虽然本性难移,但通过持续的学习适应、反思与实践,人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自我、优化心性,提升本性,实现精神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回归到这是一种“共同孕育、滋养、熏陶”的结果上来,这段异域边陲的旅居生活经历,将会让我成为新的独特的“这一个”,也将会让我与这个地方、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这,恐怕就是我说在出伏这一天想说的、也是最真实也最深刻的肺腑之言吧!</p> <p class="ql-block"> 现在,面对出伏,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感悟。或许,有一种应该就是要进入这里比较理想的秋季环境气候时间段的乐观了吧?</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几天已经可以仰望高天,看到天高云淡的情景了。我想,秋季的凉爽会越来越笼罩其间吧,异域风情各异边陲自然景观也会非同寻常吧?甚至乐观的想到“如果心有诗情画意,眼前便是鸟语花香”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真正迎接考验的还是应变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出伏这一天想说的说出来了,但不见得现实就美好的一帆风顺。意料之外的风雨出现便是出伏这一天这异域边陲送给我们外地人意料不到的“礼物”——下面的视频和照片都是发生在出伏这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请欣赏:</p> <p class="ql-block"> 先是清晨的美好:出伏清晨出门晨跑,已经感到了今日的凉风比昨日的凉风更凉快地在耳畔呼呼掠过;意识到我轻快的脚步匆匆才有了秋风过耳。凉爽入心,惬意渗透每一片肌肤,喜悦感满满。</p><p class="ql-block"> 但是,紧接着就是乌云翻滚,转眼间暴雨倾盆。我们在雨中漫步红树林,吸吮负氧离子,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风雨中自有定力无忧,暴雨倾盆淋湿身心无惧;徜徉山水情愫犹未尽,无惧花甲耳顺老年身;行程万里旅居异域边陲,生命健康未来更自信!</p> <p class="ql-block"> 远方知我心,带我到广西;白日风雨里,夜晚闻雷鸣;伸手撩海水,举手摸流云……飒爽英姿浪漫山水间,豪情万丈岁月仍从容;心劲不惧平凡踏荆路,乐而忘忧追梦人为峰!</p> <p class="ql-block"> 借朋友的诗词道一道我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六七里草野,三四声蝉鸣;草铺横大野,蝉声弄清风。天地无垠,万物静好。何为至乐?何为逍遥?心无所住,万虑皆空。天人合一,与道同流。不役于物,不囿于俗,闭目观内,屏息听籁。心若古井,澄澈无波;神若太虚,空明自在。不知是我,不知是物,醉非醉,如梦非梦。此中之乐,岂言语所能传哉!</p> <p class="ql-block"> “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 暗黑天荒宇宙里,转眼明悟儒释道;难得柔情意志猛,何惧轮回一念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