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家版本馆

红太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广州国家版本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建筑。多层结构错落有致,背景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座文化的殿堂。门前的石碑上,“中国国家版本馆 广州分馆”几个大字庄重醒目,好像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它的使命与担当。小桥流水环绕其间,为这份庄重增添了几分灵动,让人还未踏入馆中,便已感受到一种沉静与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州国家版本馆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三个地方分馆之一,正式名称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文沁阁),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凤凰山麓、流溪河畔,占地面积达24.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43万平方米。其建筑设计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为核心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州国家版本馆自2022年7月30日正式开馆以来,持续开展版本资源征集工作。截至2025年8月,已累计入藏版本400多万册(件)。2025年8月16日,该馆举行了捐赠入藏大会,来自省内外的捐赠代表共同见证精品版本入藏。此次捐赠入藏的版本具有数量大、品类全、特色鲜明等特点。我们在文沁阁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由古猛犸牙雕刻而成的大型艺术品矗立在宽敞的展厅中央,高约2.6米,造型繁复而精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底部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人物与瑞兽,祥龙腾云驾雾,祥鹤展翅高飞,每一处细节都令人叹为观止,彰显其庄重与宏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馆内,便见到正前方有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它将人们带入了广州春意盎然的画卷之中。阳光透过顶部的八角形天窗洒落,将整个空间照的明亮而通透,每一缕光线犹如在讲述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宽敞的大厅高雅壮观,投影机将各种画面投射到每一层大理石上,展现出了许多精彩图画。玻璃护栏下,一排绿意盎然的植物点缀其间,为这庄严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偶尔有参观者从楼梯间走过,脚步轻缓,仿佛生怕打扰了这份静谧与神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宏伟的室内空间中,天花板上显示出各种美丽的金色图案,浅色的大理石结构呈现出温暖的色调,与顶部天窗洒下的自然光,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几位游客静静地站在下方,仰望着那一幅幅描绘自然景观的壁画,露出赞美的惊叹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馆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通过浩如烟海的中华版本资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传续着中华民族的根魂。作为国家级文化设施,广州国家版本馆不仅承担着版本资源保藏的基本功能,更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空间典雅而宁静,仿佛每一寸空气都浸润着文化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整体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建筑设计充分尊重岭南山水特色,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建筑形式上,广州国家版本馆以传统礼乐文明为灵感,采用对称布局,体现庄重与典雅。建筑外观融入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如坡屋顶、飞檐翘角等,同时结合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展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设计理念。馆内空间设计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版本保藏、展示、研究和交流的核心需求,又通过巧妙的细节设计传递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设置了四个常设展览和三个专题展览,共同构成世界级中华版本文化展示窗口。常设展览包括“千秋写印 华夏有章——中华版本概览”,该展览以版本发展为主线,呈现中华版本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岭南版本特色”展览则聚焦岭南地区独特的版本文化,突出地域特色;“版本数字化”展览展示数字技术在版本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体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的一角,三盆植物错落摆放,其中一盆高大的植物顶部开着明艳的黄色花朵,与旁边绿意与粉意交织的植物相映成趣。背景是浅色的墙面与地板,整体环境显得清新自然,这是馆中一处静谧的绿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面木质背景墙上,雕刻着“千秋写印 华夏有章”几个大字,下方是“中华版本发展概览”的文字,简洁而大气,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色背景墙上,则雕刻着“镌刻成文 版本的早期形态”,下方的文字介绍了文字在中华版本中的重要性,着重提醒人们,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明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空间中,墙面上贴满了不同类型的古代文字图片,旁边配有详尽的说明文字,展示着几种不同形态的古代陶器。整体色调温暖,背景为木质纹理,仿佛将人带入了那个文字初现、器物成形的远古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块刻有甲骨文的骨片静静陈列,背景为红色,上方写着“甲骨契文”,下方则有“可释读的版本”说明,旁边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历史与发现过程。另一块雕刻着多种甲骨文的石板整齐排列,背景为棕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老文字的神秘与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板上详细记录了1936年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的现场情况,包括考古人员的工作场景与YII27甲骨窖穴的介绍,将人带回了那个发掘文明宝藏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块标有“甲骨文造字规则”的展板上,分格展示了甲骨文的多种造字方式,如独体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等,每一种都配有示例与解释,让人一目了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尊巨大的石像矗立在展厅中央,表面雕刻着复杂的纹路与符号,背景是橙红色的灯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石像周围摆放着岩石与雕像,上方提示“请站在指定位置不要移动”,仿佛在提醒人们,这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一场互动的文化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面装饰精美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周围雕刻着繁复的图案,背景是暖色调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石板上的文字与图案细节丰富,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器身雕刻着复杂的纹饰,色泽呈现出绿色与金色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古老与尊贵。旁边的介绍牌详细讲述了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让人不禁对这件国宝心生敬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张红色背景的图表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各种器物分类,包括食器、酒器、水器、量器、乐器、兵器、车马器与工具等,仿佛在向人们展示那个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展柜中,古代书籍的复制品静静陈列,背景墙上写着“著之于帛”,仿佛在讲述着文字如何从甲骨走向帛书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花板上模拟的星空与地面的沙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考古体验,几位参观者正认真地观看古代岩画,仿佛在与古人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单元 文字刻石”的展览单元中,左侧是大量汉字刻文,右侧展示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下方有文字介绍雕刻印版的历史,仿佛在讲述着文字如何从刻石走向印刷的演变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墙上贴满了古代文字的图片,旁边配有详尽的说明文字,展示了不同形态的古代石器与书籍的拓片,整体色调简洁,仿佛在诉说着文字与器物的双重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块木牌上写着“书手竹帛”,下方是“书籍的诞生”几个字,背景是浅色墙壁,仿佛在向人们讲述书籍如何从竹帛走向纸张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木质展示柜上刻有黑色图案与文字,柜内整齐排列着许多木牍,并展示和介绍简牍的制作过程。右侧的展示区陈列着一些制作好木牍与文字说明,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关于版本的小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块东汉讲经画像砖静静陈列在玻璃柜中,旁边是排列整齐的甘肃武威东汉医药木牍,它向人们展示那个时代讲经传道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展柜中,两卷古籍静静陈列,卷轴上用毛笔书写,旁边有详细的解说牌,背景墙上是红色的书法文字,整体光线柔和,仿佛在讲述着古籍背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五幅介绍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绘制造纸过程图,旁边是一个透明的玻璃展台,展台上放置了一本古籍,讲述了制造纸张与书籍的关系,成为共同构建文化的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展柜中,几卷古籍静静陈列,旁边有详细的说明文字与图片,介绍纸书手写的起源与发展,背景是浅色木质墙壁,讲述了文字如何从手写走向印刷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幅竖立的卷轴展示着古代文献与书法作品,旁边有解说牌,右侧的解说牌上写着“捶纸拓印”,介绍拓印技术的历史与应用,讲述文字如何通过拓印流传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张关于印刷纸书发展的介绍牌上,左侧是文字介绍,右侧写着“印刷有术”,整体设计简洁明了,向人们讲述印刷术如何改变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面墙上陈列着多个印章的图片与文字说明,下方是四个透明玻璃展示柜,存放着印章和盖印的票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墙上展示各种文字的印章模型,美观大方,形象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捶纸拓印的介绍,拓印是用染料将硬表面上的文字图符捶印复制到纸张上的技艺。作为一种文字、图像的复制工艺,拓印和雕版印刷技术也很相似。它启发人们,只要将正向凹字改为反向凸字就成为雕版印刷术了。其产生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最早应用于碑刻的拓印,后来发展到可以对所有凹凸反向的器物上的文字、图形进行拓印,并一直应用到今天。拓印品--拓片,也成为中华版本中一个特有的品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印刷方式,其工艺是将文字和图像反向凸刻于木板,在版面施墨后,经压力将版面图文转印到纸张上。雕版印刷术约产生于8世纪前后的唐代早中期。这是古代中国文化、科技的鼎盛期之一,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时代氛围下,人们对书籍的需求可谓空前。其中,宗教的繁荣和科举制的产生对印刷术的影响最为直接。早期印刷品多是佛像或经咒,因为手写本已不能满足大量信众对经文的需求。科举制下士人群体的数量,以及对儒家经典和诗文汇编的版本需求都在激增。因此,雕版印刷的重点除刻印民间日用印刷品、宗教读物外,又增添了正统的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打字机的字粒模型,打字时根据文章的文字需要,选择字粒排列在模板上,然后将字粒打印在腊纸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旁的展柜中,一幅古代书法作品被玻璃罩精心保护,背景墙上装饰着竹简与书法作品,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宁静文雅,物品摆放整齐,呈现出美观舒适的氛围。游客一边欣赏,一边交流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内的展柜中,陈列着一件件珍贵的古代书籍与文献资料,旁边配有详尽的插图与文字说明,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刻书盛行的年代。刻书机构的历史、官刻本的内容一一呈现,每一页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让人不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心生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馆讲解员熟练的为游客讲述展厅中陈列物件的历史和文化缘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部分,藏典汇珍,书籍的典藏与再编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对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分类和再编纂。古代藏书以官藏形式为主,私人藏家为补充。唐初正式形成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类传世文献、典籍,古人尤其是官方主要以编纂丛书与类书这两种方式对版本进行整理、编修与刊刻,以使浩如烟海的古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收藏和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厅展示了报刊杂志,酒家餐厅,商家店铺,企业工厂等等文字刻印的样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现代社会的唱片,录音带,视频光碟等物件展品,游客可以欣赏和试听各种音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视频,向人们展示各种物品和标本。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从文字到影像,生动形象的记录了社会与自然的方方面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录音机和录音带的展示画面,让人们回忆起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使用的文化生活用品。录音机曾风迷全国,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器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展览内容上,数字化展览聚焦于版本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例如,馆内通过高精度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将古籍、善本、文献等珍贵版本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既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也为观众提供了便捷的访问方式。这种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版本资源的利用率,还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红色广东专题版本馆,主要介绍广东的革命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历经多次社会革命洗礼、思想文化风气开明的广东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的重要阵地。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杨匏安等革命先驱创办报刊、撰写文章,宣扬马克思主义,引领革命思潮滚滚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结束后,给我的感觉:广州国家版本馆的展示区不仅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内容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创新形式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化殿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