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倭国老实八百年的刘仁轨传奇

艾亲

<p class="ql-block">&gt;&gt;刘仁轨,字正则,今河南尉氏人,唐朝宰相、名将。</p><p class="ql-block">公元660年,百济、高句丽联合进攻新罗。苏定方奉命兵发百济,俘虏百济国王和太子;之后其安排刘仁愿留守。然而,百济国王贼心不死,见唐朝大军撤军走了,就发动兵变,刘仁愿被围困在百济城里。唐朝立刻派遣援军,在援军主将渡海不幸身亡时,刘仁轨被唐高宗任命为新的统帅。</p><p class="ql-block">刘仁轨出征时已逾六旬,且生平首次统兵打仗,无任何实战经验。登陆百济,刘仁轨指挥的唐军军容严整,号令严明,和新罗军合军后首战即打败了百济军。</p><p class="ql-block">于是,百济国王又寻求倭国帮助。当时的天智天皇为了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并最终占领,派遣手下大将毛野稚子率三万精兵、船只四百多艘前来救援,其连续攻城略地,一时气焰甚上。</p><p class="ql-block">刘仁轨亲率水军,与倭国舰队在白江口相遇。倭国联军有二十多万人,刘仁轨的军队只有四万多人,舰船一百余艘,明面上倭国占据优势。然而,当时唐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不是倭国可以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刘仁轨发现倭国的船只密密麻麻的停在江面上,拥挤不堪,立刻想到了兵法中火攻的战例。决战中,刘仁轨首先下令发射火箭,结果倭国船只被烧得一片狼藉。刘仁轨见势并没有下令乘胜追击,而是列阵以待,不给倭国偷袭的机会。之后,倭国仗着船多人多的优势,集团化从四面八方向唐军战船发起冲锋。刘仁轨立刻变阵,布置了一个“口袋阵”,迅速将倭国战船合围,然后利用船只高度,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倭国海军损失大半。</p><p class="ql-block">刘仁轨用兵如神,接着在海上又是三战连胜,倭寇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敌军主将仓皇逃到岛上,刘仁轨乘胜追击,在陆地上也连败倭寇。倭寇惨败之下不得已逃回本国。这样,百济再度归顺大唐。此役扬了国威,沉重打击了倭国扩张的野心,在之后的八百年倭国都没再敢起侵略之心。</p><p class="ql-block">刘仁轨班师后,借唐高宗泰山封禅之机,献上四属国(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的酋首。</p><p class="ql-block">刘仁轨统兵,打破了只有武将才能打仗的规则。于其而言,行军打仗和为官治民都是情理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刘仁轨在远征高丽之前是青州刺史,并没有职掌军事。援军主帅王文度意外去世后,与刘仁轨关系交恶的中书侍郎李义府本想借刀杀人,遂向唐高宗推荐刘仁轨为援军统帅的。李义府等人没有想到刘仁轨大破百济,并狂虐倭国,成就了一代将才。班师回朝后,唐高宗授刘仁轨为金紫光禄大夫,数年后累功官至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p><p class="ql-block">公元677年,吐蕃进犯,唐军兵败,朝廷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图取吐蕃。期间,刘仁轨的建议屡遭中书令李敬玄反对,其怀恨在心,就像当年李义府为其挖了一个坑一样,其为李敬玄也挖了一个更大的坑。刘仁轨明知李敬玄不是将帅之才,却给唐高宗上折子,称西边镇守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明知是一个坑,但是在唐高宗的严词之下也不得不跳。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的李敬玄带着十八万远征军在青海湖畔被吐蕃军队打得大败而归。为此李敬玄被贬为衡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刘仁轨睚眦必报,不惜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做赌注实在是不可取。</p> <p class="ql-block">&gt;&gt;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