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之恋增友情》

莹子

<p class="ql-block">  云南僻处内陆西陲,与地理意义上的大海相隔甚远。但酷爱山水的云南人却把一些大小湖泊称之为"海”,如洱海,程海,碧塔海等等,青山绿水相伴,这些地方都是著名的风景区。大理的苍山洱海跻列国家级景区,游人如织。位于洱源县牛街镇的洱海源头海西海,因列入饮用水保护区禁止旅游开发,平时大门紧闭,围栏高耸,游人难以一睹芳容。</p><p class="ql-block"> 徐宏祖游记有载:“海西海为鹤阳十大风景之首,四面如城”,四面青山环绕,人们即便乘车从214国道线经过牛街到剑川,也看不到这泓美丽的碧水。近年开通牛沙公路,即从牛街古镇到剑川沙溪,游客们得以在经过皇驻山时,可以俯瞰这个形似洱海缩小版的海西海。六百年前徐霞客特意游览此景并不吝留下赞美文字,我们要相信大地理学家的眼光!海是云南人对湖泊的美好向往,而海西海名称中竟有两个海字尤显独特。"山映水来水映山"奇景令人神思飞越,浏览她就犹如置身仙境而面对一位清高自许的绝世美女!又犹如惊艳一株空谷幽兰!有外地游客为神景所迷,在半山腰公路旁开办了一个咖啡店,游人可在此一边喝咖啡一边尽赏天湖美景,几年下來,此地已成网红卡点,咖啡店也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西海只有一个出水口,经过的第一个村子名叫山曲村。这也是我的乡居之地。老辈人讲,祖上都是辖于鹤庆,上世五十年代始归属于洱源。五八年大搞水利,开挖大河绕开小山如现模样。现在进村有两座石桥通行。以前的水口是绕小山脚而过,老人讲那年代吃鱼是很简单的事儿,在家门口大柳树下放个鱼笼,待锅中水开再出去提鱼也来得及,那可真是"手至擒來"的轻松"拿鱼!”不过,在我小时候这已是传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旦水库关闸门的消息传开,村中男女老少就抄起菠箕竹萝奔向大河,河中有许多弯道深潭,水位急剧下降后,这些深潭小沟都藏有各种鱼儿和泥鳅。在那饥饿的岁月,这是难得的开荤,我们村大得源头之利。</p> <p class="ql-block">  上世七十年代,得治理血吸虫病之便,政府免费发放灭螺药,有一种村民通俗名称叫“五六辣粉",样子像粗糙豆糠,气味呛鼻。这药是用来灭杀钉螺的,却被聪明人们发现也是杀鱼神药,于是乎,不论田间小河沟渠还是出海大河关闸,这五六辣粉一撒,顿时鱼鳅活蹦乱跳,一般都是大小通杀!当天半死不活的捉完,第二天早上还可去沟里水底捞起许多死鱼。在那饥饿的年代,村民们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毒"的常识。</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代我还在海西海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集体捕鱼。如今,这种原始捕鱼方式已绝迹难寻。那次是跟随村中大男人们去海西海捉鱼,不开船,不用鱼网,也不用钓具。人们只带着一些镰刀和几把撮箕、箩筐。那时海西海虽已修建了闸门,建成海西海水库,但湖水还大多呈原始状。北湖岸边是连绵的滩涂地,水面长满水草,近浅远深。大伙在岸边选定一片区域,然后分头下水,由远而近,由深而浅,大家用镰刀割水草,累成一摞后每人翻滚着一摞水草,渐渐向岸边靠近,大家配合默契,也服从老大的指挥,起先呈半圆形,然后渐渐围拢成水草堰塘,最后就成一个小鱼塘。鱼儿很多,待到一些鱼儿在水面上串上跳时,老大发出号令:“可以了!"一部份人继续按住水草团,随着包围圈缩小空出人手的大人于是跃入人工鱼塘,仅用撮箕和箩筐就把好多鱼儿捞出,当然也有接应传送上岸的,这是最激动人心、最兴奋的时侯。我们小孩儿只干些递物件的轻活,更多时候就是看电影!鱼儿很笨,但也会反抗,不甘束手就擒。有的大鱼跳跃出圈,有的从水草团中奋力冲出,常听见大人说:"溜了!溜了!"有的大人竟被大鱼冲击得站立不稳。后来我发现这种捕鱼方式捉到的基夲都是"巴巴鱼",即大人包掌大的鳍壳鱼,太大的鱼是捉不了的,但人们也更钟情于这种“巴巴鱼”,民谚讲"好吃不过巴巴鱼”。最终,参与捕鱼的人们,每家都分到一堆巴巴鱼。也许,这种原生态捕鱼方式是老祖传下来的,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导致生态灾难,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对我来说,还有意外的收获,就是性意识的朦朦胧胧感知,那时代村中男人都没有内裤穿。当看到大人们裸着下半身,毛茸茸中耷拉着一大褐色阳具,我觉得太丑陋了!又看看自已的小鸡鸡,一想到将来长大后自已也可能变成这种丑样,心里就很难过,恶心!甚至有点恐怖。</p><p class="ql-block"> 海西海水库后来扩容,从磨崖石刻下面打通山体,把滥仗坡母猪龙潭水引入龙门湿地,再通过34孔桥注入海西海。原湖边村庄移民搬迁了。文物普查,文人学者们又对因修建引水洞毁坏的众多摩崖石刻深感痛惜!现在所剩不多石刻虽列为大理州文物重点保护,但这一滇省边疆精品文物大损失已成既定事实,永远弥补不了。随着高位蓄水,小时候唾手可得的菱角,蚌贝也难以寻觅。据说因栖息地的改变,原夲寻常可获的海西海美味檀香鱼已多年难寻踪影,四十岁以下的人都只是听说没见过。好在裂腹鱼已列为保护鱼种,但愿能夠传续。</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回归田园生活,在老家生活的日子多了,平时清静自在。偶有友友们来访,则如节日般热闹,这也是一种平衡。当然啦,友友们到来,只要体力尚可和时间来得及,我都要带友友们来海西海打卡,我熟悉那醉美风景观赏点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  25年8月19日,友友们来访,有的来过,有的第一次来。照例要和海西海打个照面。先在34孔桥龙门牌坊留个影。对联中“龙眠"意指龙门山的"龙眠洞”,那是一座寺院,传说是明初逃亡朱元璋之孙建文帝的出家和去世地。</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是登山健将。</p> <p class="ql-block">  路上发现的蚊窝,我知道这是造就美食鸡枞菌的白蚁。小朋友说是"城堡”,细看也挺象。长处在俗世的功利计较中,成年人失却了许多诗意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向顶峰攀登。</p> <p class="ql-block">  来自四川低海拨的老哥,攀登上二千一百多的山峰,体力康健。</p> <p class="ql-block">遥望湖对面皇驻山,赏心悦目。怪不得当年有两位大理国皇帝在此山出家修行。</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海西海,又顺路到摩崖石刻碑林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碑刻铭文大都摸糊不清,难以卒读。就是找找感觉,打卡记念。</p> <p class="ql-block">  家常生态菜也吃得开心!原生态鲜牛奶和凉拌虎掌菌留下好印象。大理国名菜"生皮"也是必须的,可惜外省客多有不敢下箸者。</p> <p class="ql-block">成熟的红翠李子味美可口。</p> <p class="ql-block">晚餐是应时节的菌火锅。</p> <p class="ql-block">  在养牛户家中购鲜奶,晚上气温稍低带回下关可保鲜。</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中又过了快乐的一天,期待友友们下次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