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情怀》—-老宅翻新读后感

闲情偶寄(原创)

<p class="ql-block">作者:恒亮</p><p class="ql-block">编辑:雅雯</p> <p class="ql-block">《小院情怀—记老宅翻新的故事》以老宅的物理重建为经纬,编织出一部流淌着家族血脉、乡土伦理与生命哲思的厚重史诗。这座被岁月侵蚀的院落,在宏忠笔下化作多重意象交织的精神场域,可从四个维度理解其深刻意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 跨越时空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对小院守望、希冀的执着,成为家族苦难史与坚韧精神的具象化载体。翻新行为中隐含着三重修复:一是通过"砖箍加固"技法复原百年土窑,既保存了传统建筑智慧,匠人技艺的传承,又暗合"为建筑续命百年"的生命寓言;二是门箱内保存的孝衣"名字清晰如昨",生辰八字与字辈谱系构成家族密码,这种以物载史的陈列堪比微型家族档案馆;三是特意加高当年让母亲"承受精神重压"的低矮大门,实则是通过建筑语言完成代际创伤的疗愈,门楣每抬升一寸都是对母亲尊严的赎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乡土伦理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小院围墙的物理边界在施工过程中演变为道德共同体的象征:邻居高宏斌的抱病监工、乡亲们的大义让地、施工群体的共筑护坡,这种"不假思索的付出,印证了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所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非契约,而是对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绑畔工程中形成的集体护坡,实则是将《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古典浇筑为混凝土的现实注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无定河畔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文中通过空间叙事构建双重经纬:一是土岩地基承载着"依山凿井、掘土为居"的生存智慧,倒座房的新建暗合《宅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的堪舆哲学;二是坐东望西的朝向使小院与无定河形成"人-水"对话关系,涛声既是物理层面的自然韵律,更是无意识中的文化节拍。当描绘"春夏鸟语花香、水汽氤氲"时,实则是田园画的构图,将小院升华为"诗意栖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圆满人生的维度</b></p><p class="ql-block">文中提出的人生四件大事,构成完整的生存论框架: 扶老人上山、儿女成就、自我立业、起楼盖房。这种将生命价值量化为具体工程的做法,既延续了"修身齐家"的传统,又赋予当代个体以存在主义的行动坐标。高铁意象的引入更暗示了传统空间与现代性的和解——当飞驰的列车与传统院落并置时,完成的是"辩证意象"的时空折叠。</p><p class="ql-block">这座小院的重生,本质上是一场对抗熵增的文化实践。老宅衰败是物质系统的必然趋势,但通过记忆重构、情感灌注与社群互助输入的"负熵流",使其成为人文发展的例证。当我们凝视修复后的门楣时,看见的不只是抬高的木结构,更是一个家族挺直的脊梁。这种重建,正如有所言是:人类拯救的每样东西,都在拯救着人类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杜永金于榆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8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