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扶贫漫议(之一)</p><p class="ql-block">郭生彩/撰稿 水中月/作图</p> <p class="ql-block">悯农——文学化的凝视</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个诗歌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朝代能像唐朝那样,对各种思想和各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让儒释道三教始终并存,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但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唐帝国还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即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无论是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或者是人事的升沉离合,都有诗人不倦的描述,他们不仅讴歌盛世,而且贯串于悯乱哀时,对民族灾难,或是对穷困社会和穷人,具有特殊的敏感,寄予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极为深沉。留给后世的诗文极富人情味。这是唐朝。往前推几千年,往后再看千余年,文人对穷人的关注已形成传统,《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同情底层劳动者的作品,这些诗篇展现了先秦时代的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以下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解析:</p><p class="ql-block">1. 《魏风·伐檀》, 其名句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p><p class="ql-block">(解析:伐木工人质问贵族:你们不耕种不狩猎,为何家中堆满粮食和猎物?)</p><p class="ql-block">2. 《小雅·大东》, 其名句:“小东大东,杼柚其空。”(东方诸小国织机已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穿破草鞋怎能踏霜行走?) </p><p class="ql-block">3. 《唐风·鸨羽》 名句:“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 </p><p class="ql-block">(解析:百姓因无休止的劳役荒废农耕,父母无人奉养,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号,直指苛政对平民家庭的摧残。盬读gu)</p><p class="ql-block">《诗经》是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深刻影响了后世诗人们的创作方向。</p><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出自他的长篇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核心段落(含名句):</p><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p><p class="ql-block">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p><p class="ql-block">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p><p class="ql-block">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p><p class="ql-block">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朱门”一说,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外却路有倒屍”。二说,“朱门” 泛指豪门,“臭”通“嗅”,指酒肉香气弥漫,暗喻权贵奢靡腐烂。 “路有冻死骨”,直指饥寒交迫的百姓暴尸街头,与“朱门”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p><p class="ql-block">仅用十字揭露了盛唐表象下尖锐的阶级矛盾,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批判现实的典范。显示了儒家仁爱精神与批判锋芒的完美结合。它的思想深度,后世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李绅的《悯农》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 锄禾日当午,</p><p class="ql-block"> 汗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 谁知盘中餐,</p><p class="ql-block"> 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宋明两朝亦有很多关注农民疾苦、体恤民间贫困的诗歌,以下各举几首经典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宋:梅尧臣《陶者》:</p><p class="ql-block">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描绘烧陶工人耗尽门前泥土制瓦,自己却住在没有一片瓦的破屋里。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那些双手不沾泥土的人,却住在覆盖着如鱼鳞般密集瓦片的高楼大厦里。)</p><p class="ql-block">宋:范仲淹《江上渔者》:</p><p class="ql-block">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p><p class="ql-block">(诗人没有直接写渔民生活的艰苦和危险,而是通过食客的“但爱”与渔者“出没风波里”的强烈画面对比,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渔民的关怀与同情。)</p><p class="ql-block">明,张俞《蚕妇》:</p><p class="ql-block">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p><p class="ql-block"> 养蚕农妇进城归来,看到城里那些浑身上下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却没有一个是辛苦养蚕的人!巨大的反差让她悲痛落泪。)</p> <p class="ql-block">对背时运命的抚慰</p><p class="ql-block">1949年之后的中国现代诗坛中,并不缺少为贫苦农民发声、表达深切关怀与同情的“悯农诗”。它们的形式与古典“悯农诗”绝对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对农民艰苦生存状态的描绘、对其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农民命运的关切——还是一脉相承的,并在现代语境下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表达。</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向和代表性诗人/作品:</p><p class="ql-block">1. “归来者”与“朦胧诗人”的早期探索 (1970年代末 - 1980年代初):其背景为:文革结束,诗人们开始反思历史,关注曾被忽视的底层民众,包括广大农民。</p><p class="ql-block"> 代表诗人/作品:</p><p class="ql-block"> 食指 (郭路生):他的名作《疯狗》(1974年构思,1978年流传)虽然不特指农民,但其中“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的呐喊,深刻反映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底层人民在特殊年代被剥夺尊严的普遍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悲悯色彩。</p><p class="ql-block"> 叶延滨:他的《干妈》组诗(1980年获奖)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深情描写了他在陕北插队时照顾他的贫苦农村“干妈”的形象,充满了对农民淳朴、善良、坚韧品质的赞美和对其贫困生活的深切同情。诗中“没有动听的语言,没有发烫的誓言,/甚至,她连我的名字都叫不清,/却肯——收留我,一个父母的‘罪人’/……/掏不出半句话,我,像风中的一粒砂,/……/只有,只有那皱裂的手掌/抚过我“粗糙”的头发……”等句,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2. “新乡土诗”与“底层写作”的深化 (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代表诗人/作品:姚振函、陈所巨等 (新乡土诗):如《逆光劳作》:“整个脊背弯曲如一张弓/头颅深深垂下/像在土地上寻找着什么/更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叩问着天空/……/他的汗水砸进土里/比泪水更沉/比血更咸”。其诗集《逆光劳作》是当代“悯农诗”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更多关注底层的诗人:如王单单(《堆父亲》:“终于把父亲堆成了父亲/一堆小小的坟/像生养他的大地/隆起的部分/……/我们把他堆得很高/高过了田埂/高过了他一生/都没能爬上去的/那个陡坡”)。</p><p class="ql-block">3. “悯农”主题的现代性拓展:不仅包括传统耕作的农民,更扩展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留守的老人儿童、失地农民等。</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批判性, 往往与社会批判紧密结合,指向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代价、制度性不公等深层。</p> <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对贫困问题的永久关注及独特立场</p><p class="ql-block">在前面列举的许多作品里,对农民或贫民总是饱含深情地关切。而文字的背后,却站立着铮铮铁汉般的诗人。任何读者或迟或早地 会悟到这样一种现象——知识分子群体对贫困问题的持久关注和独特立场,成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代代相袭,自然生成。这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一、从知识分子的社会位置看:他们应是天然的“观察者”与“记录者”,他们大多来自地主或官僚家庭,已然变成脱离了直接生产劳动的特殊人物;近代知识分子则多来自中产以上阶层。他们也无需为生存而从事体力劳动。物质上的相对自由,加上教育与认知能力的后天优势,使其有时间有精力观察社会结构性问题。也有条件作为社会苦难的主要记录者。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鲁迅笔下的闰土与祥林嫂,都是知识阶层对贫困的文学化凝视。</p><p class="ql-block">二.道德理想与人文精神的驱动,使儒家传统的“悯民”思想、“民为邦本”、“仁政爱民”等理念深植于东方知识界。知识分子常以“道统”守护者自居,将关怀民生视为道德责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即是明证。</p><p class="ql-block">三. 近代以来,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促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批判的先锋。鲁迅的《阿Q正传》皆是知识分子的道德回应。启蒙精神与社会正义感,使梁启超等人勇敢推行宫庭变法。毛泽东的农村调查直接指向革命动员。知识分子通过学术、文学、媒体,将贫困从个体命运上升为公共议题。例如:马尔萨斯《人口论》引发对贫困根源的辩论;</p><p class="ql-block"> 五. 知识分子经常处于体制内外的夹缝之中:既依赖体制生存,又因理想主义反过来批判体制。这种矛盾位置使其对弱势群体具有天然亲近感。或者可谓知识与权力的张力。</p><p class="ql-block">六.视角的“距离感”,又使其先天不足。知识分子对贫困的表述,往往因为理论脱离实际,可能掺杂“精英想象”(如将穷人浪漫化为“高贵的野蛮人”),或陷入自上而下的救世主情结,忽视底层的主体性及独立性,因而使其“代言人”身分遭到争议。再加上缺乏改变现实的策略(如古代文人的“哀民生”多止于诗赋,少涉具体改革),再加上阶级利益的潜意识束缚,即使心怀悲悯,其解决方案可能仍受限于自身阶级立场。</p><p class="ql-block">总起来说,知识分子对贫困群体的永久关注,本质是人类文明自我修正机制的体现。他们如同社会的“神经末梢”,敏感捕捉着结构性的痛苦,并通过知识生产将其转化为集体反思的动力。这种看似“特意生成”的景遇,还是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他们骄傲地说,他们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永远不停运转的中国;不是哪个点、任何面,是一个文化体,那就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李白,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有黄山谷,有王阳明,有顾亭林,等等。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我骄傲的是,我永远眷恋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2025.8.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