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跨越千年的课堂:英伦游历中的文化觉醒与成长馈赠</p><p class="ql-block">这个夏天,带着三个娃儿跟着新东方文旅游历了英国G5名校。坐在返回北京的飞机上,俯瞰伦敦的夜空,天边泛起了一圈红晕,那是夕阳的不舍,是夜空对夕阳的眷恋。闭上双眼,脑海中这十二天来游历的画面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我们游历的第一站,是英国伦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之后是伦敦大学,第三天又去了帝国理工学院,当我们置身于这些校园中,我们在感受着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被校园古老的建筑蛰伏。这些都是我们心心念的顶尖学府,这次带孩子们来游历参观,就是希望在几年之后,孩子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来到这里深造学习。</p><p class="ql-block">站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拜堂前,十四岁的儿子仰头凝视着那座直插云霄的哥特式尖顶,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十二天的英伦之旅已经悄然转化为一堂无与伦比的"行走的课堂"。英国,这个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完美交融的国度,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学术底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也在我们心中播下了思考的种子。</p><p class="ql-block">漫步在牛津和剑桥的学院间,时间仿佛凝固。建于1264年的默顿学院依然保持着它的学术使命,那些被无数求知者脚步磨光的石阶诉说着近八百年的知识传承。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基督教堂学院食堂的橡木长桌——这里曾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更是培养了十三位英国首相的摇篮。"这些桌椅真的有几百年历史了吗?"女儿轻声问道,眼中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在剑桥的圣约翰学院,我们找到了牛顿曾经居住过的房间,窗外的苹果树虽非原物,却让那个改变世界的科学故事变得如此真实可触。大学不再是宣传册上的平面图像,而成为了可触摸、可感受的立体存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远比课本上的描述更为震撼。</p><p class="ql-block">伦敦的经典地标串起了英国历史的脉络。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安息着乔叟、狄更斯等文学巨匠,大本钟的钟声依然准确报时,伦敦塔桥的机械结构展示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智慧。在泰晤士河游船上,两岸建筑如同展开的历史画卷: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复原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场景,碎片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着21世纪的天空。孩子们最爱的伦敦眼提供了俯瞰这座城市的绝佳视角——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和谐共存。"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不能保留更多老建筑呢?"儿子的问题让我哑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旧建新"模式在他纯真的质疑下显得如此功利短视。</p><p class="ql-block">深入约克郡和爱丁堡,我们遇见了更为原汁原味的英伦风情。约克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讲述着圣经故事,登上爱丁堡城堡,它展示了苏格兰的坎坷历史。在约克火车博物馆,当蒸汽机拉响第一声鸣笛,英国工业革命时代敲响了现代文明的大门,几百年的革命的变迁和演变,最终都淹没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点关系,我们没能去湖区国家公园,没有去华兹华斯故居,也没能近距离的感受到"湖畔诗人"的创作环境;想必莎士比亚出生的木结构房屋保存完好,后院还种植着他戏剧中提到的各种花草吧。莎士比亚的故居只能遗憾的下一次参观了。</p><p class="ql-block">这些文化印记并非被供奉在玻璃柜中,而是依然"活着"——约克的肉铺街(The Shambles)上,中世纪建筑里经营着现代商铺;爱丁堡的皇家一英里大道上,身着苏格兰裙的风笛手每天为游客演奏。这种文化的"活态传承"给了我们深刻启示:传统不需要被博物馆化才能保存,它可以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并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旅途中的日常细节同样发人深省。地铁里安静阅读的乘客、公园中精心打理的花草、博物馆里专注听讲解的学童,无不体现着一种文化教养和公共意识。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孩子们被鼓励触摸部分展品;在科学博物馆,互动装置让复杂的物理原理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于"博物馆必须庄严肃穆"的刻板印象。更令人感慨的是英国人对排队规则的自觉遵守、对历史建筑的精心维护、对文化传统的珍视态度——这些看似微小的社会习惯,实则是深厚文明积淀的外在表现。当女儿问"为什么这里的地铁没有防护门却没人跨越黄线"时,我意识到公共秩序不仅依靠制度约束,更源于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自律精神。</p><p class="ql-block">坐在飞机上,英伦之行的余韵仍在心头萦绕。最珍贵的收获不是相册里的风景照,而是孩子们眼中燃起的求知火花和心中种下的文化种子。儿子开始查阅牛顿的生平,女儿重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时有了新的理解。英国之行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传统不是前进的包袱,而是创新的基石;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而是要在自身文化根基上吸收各方精华。</p><p class="ql-block">这十二天的旅程教会我们,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的四壁之内,世界本身就是最广阔的课堂。当孩子们站在特拉法加广场仰望纳尔逊纪念柱,听我们讲述那场改变欧洲格局的海战时,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数字;当他们漫步在剑桥的叹息桥下,想象徐志摩笔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意境时,文学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体验,正是当代教育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p><p class="ql-block">行走在英伦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看见文化的对话。从罗马时代的哈德良长城到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大英博物馆的世界珍藏到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卫表达,英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如何在对传统的守护与对创新的追求间保持平衡。这趟旅行最终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觉醒——只有真正理解世界的多元与丰富,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位置与方向。</p><p class="ql-block">当飞机降落在大兴机场时,我深知这并非终点,而是一段新的文化探索旅程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后记:当写完这篇感想,还要说说这次特别感谢的人:感谢这次旅行中带队的吴老师,一路守护我们安全的刘老师,陪伴我们十多天的导游李导,他们一路走来就像孩子们的保姆,对我们的吃穿住行真真做到了无微不至。吴老师的平易近人,几天下来被孩子们换了称呼,由吴老师变成了“吴妈妈”。刘老师的安保工作做的精细,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他都是最后一个断后。李导的博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他那诙谐的言语,把英国历史讲得生动有趣,临到最后英国的历史故事我们都没有尽兴!如果有缘,希望下次再来聆听李导的讲解。感谢大巴车司机师傅默默无闻地准时准点的接送。</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感谢身边的老友刘老师,还有新结识的朋友李老师,从她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看到了她们的好学,看到她们的乐观,感受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这十多天与他们相处,让我感受了她们的善良和博爱,还有她们谦逊的学习态度都是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团队里的孩子们,懂事好学,虽然只是短暂的相聚,但分开时俨然似老朋友一样熟悉、不舍。</p><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更大的收获莫过于让孩子们领略了世界上不一样的风景,孩子们开阔的不仅仅是视野,还有思想认知的变化。就如吴老师说的那样: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