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线质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线质的讨论,这里仅限于中国书画中所见笔墨形成的线质。</p><p class="ql-block">首先,应该确定这种讨论是有意义的。我们认为,在书法和传统中国画中,线条(暂且认为点是缩短了的线)是最基础的构成单元,笔墨线条的锤炼有其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中国笔墨,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关于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说法,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切不可断章取义。他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可见,先生一是强调整体画面的重要性,笔墨只是材料和手段,不是画面本身,他是为了避免舍本求末,喧宾夺主,才提出离开具体画面孤立的笔墨等于零(对于画面来讲是无意义的)。吴先生比较客观地说“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很明确指出笔墨在成就整体效益时,便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他强调“孤立的笔墨”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是有其用意的。张仃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其情其勇是可以理解的,却误会了吴冠中。甚至有点儿抬杠:“我想,一个画家要证明“笔墨等于零”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全不碰笔墨,这样,笔墨于他就等于零。只要一碰,哪怕是轻轻的一碰,笔墨于他就或者是正数,或者是负数,反正不会等于零。 ”好在他没说“我的雕像是黄金做的,不是泥巴”。吴冠中的意义在于强化整体效果,避免舍本求末,谨毛失貌;张仃意义在于强调了笔墨的特殊审美价值。看似冲突,却没有造成混乱。</p> <p class="ql-block">钟繇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一界定,阴阳分,“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流美于笔迹,这一线便有了生命,人有三身(形身、气身、神身),线有七德,曰形、曰质、曰量、曰力、曰气、曰神、曰韵。试分而述之:</p><p class="ql-block">一.形,方圆、曲直、俯仰、向背之属是也,其生发而为笔势。导之错综而有体貌生焉。其貌不同如人各有其面,肥瘦俊丑有异,丑也各丑其丑,千差万别,俊者亦然。此皆可视者也。</p><p class="ql-block">二.质,刚柔、枯润、滑糙之属是也。金石之刚,与绢帛之柔固有不同,刻铸于金石和书写于绢帛之迹亦从之。质感生发而为气质,金石气,书卷气(笔墨气)是两类质感的大致描述。金石气可为峻厚、峭拔、苍朴、渾穆之质,书卷气则体现为俏丽、光润、娟秀、柔美之类的特质。可视且可感者也。</p><p class="ql-block">三.量,薄厚,粗细,虚实,轻重之属是也。是分量,有时也是体积感和延展度。体量大宜得浑厚、雄强、博大,恢宏之意,体量小宜得清雅、秀颀、侘寂、安禅、散淡之致,可视可想见者也。</p><p class="ql-block">四.力,提按、疾迟、滞畅、走留等笔的运动形成的力度、速度、惯性、节奏等,各种动力和时间作用形成的力量强弱之感。笔与纸的摩擦力,运笔操控力和稳定性,适当的速度和节奏都影响力度的表现。“遒劲、沉实、弹性、惯性都是力的表现方式。按实而留有余地,弹性便在,提极而不浮弱,仍有坚实之感,震荡起伏而不碍前行,便是惯性,疾行而不漂浮,迟而不滞,是为得力。卫夫人说“多力丰筋者圣”,是为知言。“振迅”(米芾)一词最为切机。力度在形又不在形,望之若有,挹之却无,不可视而可感者也。</p><p class="ql-block">五.气,气息、气脉、气势、气场皆是气的表现。线条运行中体现的生命律动的延续,加之书写者与笔偕动的呼吸、情感起伏以及笔势贯通和融入,形成了形体之外的生命热度和张力。气是一种能量场,是人的气血、精神和生命力的外化。我们说清气、静气、霸气、英气、沉郁之气、空灵之气都是对这种整体能量场的感受,是不可视而可体察的。</p><p class="ql-block">六.神,神采、精神,神魄便是。笔墨只是无知之物,其神魂是人赋予的,线条所传达出的书写者的精神气质、灵魂境界、心性高度,与人密切相关,一旦相合,永不幻灭。是以“形”为载体,以“质”为服饰,以“力”与“气”为支撑而升华出的内在神采和光辉。不可目遇,只可神会。</p><p class="ql-block">七.韵,韵味、气韵、神韵是也。指线条所散发出的若即若离,如絃如歌的移情化人的氛围。“神”是“韵”之本,“韵”是“神”之用,是绕梁之余音,是流沙之余波。神清厉而透骨,韵朦胧而诱人,非力之实,非势之动,非形之有相,非质之有迹,较之神更含蓄、更悠远,强调余味、意境。线条是本于笔而成于墨的,线之韵与墨之韵是一体的,又是分离的。不可支取,只宜曲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简言之:</p><p class="ql-block">形为静态的,如人之五官体型。</p><p class="ql-block">质是真切的,如人之肤发肌肉。</p><p class="ql-block">量是可见的,如人之身高体重。</p><p class="ql-block">力是涌动的,如人之筋骨力道。 </p><p class="ql-block">气是运行的,去人之气血生机。</p><p class="ql-block">神是隐蔽的,如人之心神魂魄。</p><p class="ql-block">韵是无形的,如人之风度气质。</p><p class="ql-block">高质量的线条,必然是七德圆满的,是形势完足、质感明晰、体量相称、力透纸背、气息贯通、神采飞扬、韵味悠长的统一体。所谓七德非分立者也,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知者当一体观之,不可割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书画同源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画同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分化也是必然的,不论当下中国画如何嬗变衍化,也无论书法如何发展创新,都不能改变最初和较长一段时间的“同源”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象同物源。文字,是先“文(纹)”后“字”的,文(纹),也同是画之源,皆源自物之象。仓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无非是于物象中得到启发,“身”亦无非自然之一物。至于六书造字,后所传文字多非象形,只因人伦有识,加之以人意,孳乳浸多,遂有万变,此是其流,而非源,画之变亦同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迹同笔(刀)源。工具各有小别,乃存大同,尤其是笔墨宣纸的运用,让中国画与书法有了共同的工具材料。性能相同的工具材料决定了极其相似的表现手段,即笔墨语言。谢赫六法提出骨法用笔仅在气韵生动之下,不无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意同心源。书画为相,相后是人,皆是人心之外化而已。能书善画者往往其书画气质是统一的,同一心源外流者,固无异节殊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境同道源。无论书还是画,其作品的灵魂是文化,是人文,是人性,构建人的文化底色的可以是儒释道也可以是西哲和基督或者其他,或者什么都不是,但都不影响书和画所达到的境界(设定这种作品是有境界的)是作者人生境界决定的,人生境界恰恰是内在的道(任何哲学的宗教的和学派的文化体系暂名之为道)装修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象同根,笔墨同法,气象同归。书画互参互用,当时正途。张彦远谓“书画异名而同体”可谓是一种极端的表述了。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无疑是想把书画拉的近一点,再近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画是可以在书法中汲取营养的,不限于形质,也在于书法所承载的艺术精神和人文思想。只是要会其通,而不可机械地对号入座。取其质,取其神,不着其相,才是会结合,真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中国画是否需要书法(或言笔墨)的支撑和介入多有争论,我更愿意看到这种争论成为一种平和心态与包容精神之下的讨论。不同的观点和取向还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多了一种可能,我们期望这是一个成功开始,多一种探索便丰富了作品的样式。如果失败了,也并非没有价值,失败的价值是对避坑的提醒。讨论的意义在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坚持自我而不固执,听取反对的意见,从而反省自己的坚持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需要修正,有则改之,功莫大焉,无亦不愠,平和处之。听取意见绝非盲从,须理性分析后决定取舍。所有的坚持,当被反面的意见冲击后,仍值得坚持的,这种坚持则更加坚定稳固。再者,所有的坚持都是当下的坚持,随着大量不同信息的摄入,经过客观公正审慎推理,需要修正的时候也未必不放下当初的坚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有质量的思考,必然会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而对于一些低浅认知者的谩骂和攻击自可置之不理。我非常佩服曾翔师的胸怀和远见。他对于各种反对,甚至是诋毁和诽谤都置若罔闻,从不回应。只是坚定了自己的路,努力前行着。这才是一个行者,一个觉者应有的气度和风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