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不懈努力,我考上了省内一所中专学校,从农村直接考到省城上学。从记事起,村里有两千多口人,在我们老家也属于中等人口村,但由于那时学习环境较差,学校老师以民办教师为主,教学质量不高。初中时正赶上物资紧俏的时候,整个初中两年教材都印刷不全,记得数学仅有第三册是如期领到的,其它教材不同程度地拖延时间才能拿到。加上以黄帅为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革命小闯将”引发了</span>全国范围的“反师道尊严”运动,造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混乱局势,老师被中学生们动辄提意见而不敢去教,学习风气一度低迷。初中生有近一少半时间忙于村里的夏收、秋收,修路、植树,一直到高中毕业,中学生时代仍要不时参加劳动,我们那几届学生勉强混到高中毕业,大家的基础课一点也不扎实。好在经过补习后总算考上了,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我是全村恢复高考后第二个考上的学生,当年在方圆十里也是一件几乎让人羡慕的事。</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6日,独自带上行李去太原 山西省会计学校报到,与来自全省五个地市的同学一起开起了两年的学习生涯。那时财经类中专并不多,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学生,几乎没有中专教材,除了一门数学课是中等学校教材外,近二十门教材均取材于人大、东北财大等大学授课书。绝大部分本科用的四年期教材压缩到两年完成,学习压力不言而喻。印象中我们每天早操后的晨读和晚自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周末仅休息一日,由于作业多,最担心有外校同学来访。好在八十年代之初,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兴起学习潮,大家学习的劲头足,兴趣浓,你追我赶,争强好胜,唯恐落后。到第二学年时有了奖学金制度,由于同学们齐头并进,每次的奖学金花落谁家都不可预判。在那种疯狂学习的环境中,我们这一届学生均以傲人的成绩毕业。</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我被分配至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先在党委组织部待了半年,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分配到厂财务处(与我所学专业对口),从记帐员、银行岀纳员、成本核算员、价格员、综合管理多个岗位上历练了十年,几乎是两年轮一次新岗位。那时的财务处人员不少,但科班出身的不多,领导对我也是关爱有加,除了在每一个岗位上做好工作的同时,领导们外出时也经常喜欢带上我参与学习,正由于此,一度被师哥师姐们嫉妒。</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四月,我己在财务处工作近十年之时,偶尔一个朋友向我提供了晋中地区有三个部门(人事局、环境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聘补充机关人员的信息,我看到后动了心思,但也很纠结。一是当时的企业正处于大好形势之下,连续多年利润超前,福利待遇优于所在地企业和机关单位,月月奖金甚至比工资还多,还有浮动工资,行政机关的人都想办法往厂里调,我却逆袭而行,让人不理解;二是在财务处这十年里,我的总会计师、处长、副处长对我一直严管重用,重点培养我,常委以重任,有栽培之恩,一旦离开前功尽弃;三是我所在的企业在属地属于小城市的大社会,企业庞大,一万多职工,厂内有五大生产车间,管理部门一应俱全,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技校、医院;大车队、小车队、基建处、机修处、后勤处、公安处、房管处等等职能部门;有一灶、二灶、补餐灶,礼堂、招待所、澡堂、蜂窝煤厂等,个人的事厂里全能解决,如真要离开将面临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我从毕业至今一直是单打独斗,没有一个人能给我提供参考经验,考与不考、能否考上、考不上又如何收场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的眼前。最终我下定决心一搏,耐心地说服了我的几个领导同意我报名参考,现在想想那时正是背水一战,年轻气盛的性格让我没有对如考不上后果予以思考。</p> <p class="ql-block"> 报名以后,一方面请领导帮我保密,另一方面还必须把本职工作做好。此时正值全国性国企“三资清查”,必须在一月内把厂里的库存及在产品盘点一遍。厂里虽然也成立了领导组,但具体操作仍以财务处牵头,领导把清查的重任交给我,一丝也不敢马虎。全厂近二十几个仓库,每个库有几千种材料,必须随机抽查、核实,一个人忙的连轴转。尤其是正好妻姐又在此节骨眼上因类风湿病来我家需我每天骑车接送到医院治疗,工作时间加上陪大姐看病,占去了我大量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此外,因当时公务员考试还不成熟,既没有大纲,又没有学习范围和重点,更没有教材可供参考。即使有点时间也是临阵磨枪,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急抓时间充实一下。</p><p class="ql-block">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学校扎实的功底,加上我上班后一直博览群书,自习了大量经济管理方面的资料,平时也用心记录、收集专业知识,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考试分为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知识(含经济活动分析)、政治经济学三门学课,考试的信息不大,但题的难度大,没有规范的标准答案,只有灵活运用。事后才知道出题的人也非专职教师,而是三个招聘部门的科室负责人,阅卷人也是他们仨人。从制卷到阅卷也仅有短暂的几天时间,他们也没有经验,全靠一种公心、责任心来打分。</p> <p class="ql-block"> 大约考试完十几天后,处长亲自陪我去看考试结果公示,他拿着我的准考证号一对,所公示的成绩从高分排序,我以268分的成绩跃居近三百人之前二(审计局招录第一名),远超第二、三名成绩。最终我们三个人入选进入面试,毫无悬念地被审计局录取。 </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考试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紧张、最关键的一次历练,也是能以实力转变企业干部身份为公务员的一次重要选择。随后十年,我原先所在的企业破产,近万人的大部分职工被下岗失业。正因此,我觉得我非常侥幸:一是意志坚定,不为他人所劝;二是平时基础工作扎实,干一行爱一行,虚心使人进步;三是勇于挑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终获所愿。</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三十多年己过,尔后的工作中虽然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场景、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处理过无数难以回避的事,也有过纠结、彷徨,但九二年的四月是我今生今世最关键的一个抉择期、冲刺期、拼搏期。那年那月,是我命运的转换点,它承载了我难以释怀的多种感受。现在想想如果万一考不好,再回头的结果是什么?我可能会猛然生出一身冷汗。三十正当年,那年那月的青春岁月,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作者:依然</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创作时间:2025年8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