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版式编排/刘 丹</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翻拍自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馆藏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坐落于广西南宁的昆仑关,雄关矗立,见证过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承载着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2025 年 8 月 19 日,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成员,偕同合作共建单位代表与高校学生一行 60 余人,怀着深切的崇敬与肃穆之情,踏上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探寻那段被岁月永远镌刻的烽火记忆,重温先辈们用生命铸就的热血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钢铁部队” 的血肉冲锋:第五军全员死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 年 11 月,侵华日军为掐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生命线,悍然攻占南宁,并迅速抢占战略要地昆仑关。曾肆虐淞沪、徐州战场的日军第五师团(即素有 “钢军” 之称的坂垣师团),随即在昆仑关一带构筑起密如蛛网的坚固工事。这支历经战阵的精锐部队,不仅配备了重炮、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更依托昆仑关群峰叠嶂、隘口险峻的天然地势,形成了层层设防、易守难攻的立体防御体系,妄图凭此扼守西南咽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民族存亡系于一线的危急时刻,1939 年 12 月至 1940 年 1 月,中国军队向盘踞昆仑关的日军发起猛烈反攻,昆仑关战役就此打响。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关键性反攻,更是中国首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的 "铁血成名之战"。中国官兵以血肉之躯直面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用钢铁意志对抗钢铁洪流;全体军民怀着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决绝牺牲精神,以保家卫国的赤诚肝胆,共同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军队以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为主力(下辖荣誉第1师、新编第22师、第200师),向昆仑关的日军发起猛攻。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动用机械化部队,但是,面对日军的立体防御,最终仍需依靠步兵的血肉冲锋撕开缺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荣誉第1师由伤愈官兵组成,官兵多经历抗战洗礼,是一支抗日劲旅,战斗意志极强。在向日军发起进攻中,该师负责主攻昆仑关主峰。面对日军的炮火与机枪封锁,全师官兵以连、排为单位梯次冲锋,前仆后继。第3团在进攻 “罗塘高地” 时,该团团长郑庭笈亲自带队冲锋,全团伤亡过半,连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最终以 “用尸体填满战壕” 的代价攻克高地。据战后统计,荣誉第1师伤亡达 70%,许多连队只剩10余人,却无一人后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中国首支机械化师,第200师的装甲车与坦克,在这场战役中首次驰骋战场。然而,由于缺乏协同作战经验,这些钢铁利器多次坠入日军预设的反坦克陷阱。在一次冲锋中,一辆坦克的履带被日军炮火炸断,车长周士峰当即带领乘员跃出战车,架起机枪向日军阵地猛烈扫射,直至弹尽粮绝,最后全员壮烈牺牲;另有多名坦克兵在战车被炸瘫痪后,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这群钢铁洪流中的勇士,用决绝的“血肉之勇”,在硝烟中站直了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大敌当前,中国军人紧急集结,开赴昆仑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基层官兵的 “最后一刻”:平凡者的伟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昆仑关战役中,653 高地位于昆仑关东北侧,是控制昆仑关全战场的重要制高点。1939 年 12 月 19 日拂晓,荣誉第1师第3团在团长郑庭笈的指挥下,向 653 高地发起攻击。日军第 42 联队松本部队200多人,在高地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设置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进行固守,日军居高临下,用轻重机枪向冲上来的中国军人扫射。荣誉第 1 师第 3 团先是正面进攻受阻,后派两连步兵迂回分击敌人两侧,也因敌人火力网稠密而伤亡近半。关键时刻,代连长安朝宣、代排长杨讣明带领几十名战士从死人堆中站起来,用手榴弹炸开 653 高地的一角,与敌人短兵搏斗,最终消灭了高地上的日军,成功占领 了653 高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军疯狂反扑,意欲夺回653高地。一时间,3团驻守高地的一个机枪班陷入日军重围,班长王承斌带领6名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日军发起五轮疯狂冲锋,战士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就攥紧刺刀与敌人肉搏,用拳头、用牙齿啃咬——直到阵地上只剩下王承斌一个人。他望着蜂拥而上的日军,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大吼一声扑进敌群。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王承斌与敌人同归于尽。正是这个班的战士用生命争取的时间,让后续的增援部队赶来,重新夺回这座染血的高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军卫生队 18 岁的女卫生员刘守玟,始终紧跟冲锋的队伍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当她俯身抢救一名重伤员时,日军的子弹穿透了她的腹部。鲜血浸透了军装,剧痛让她几乎晕厥。但是她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用颤抖的双手,为伤员打好最后一个绷带结。战友们在她牺牲后,从她的衣袋里摸出一封来不及寄出的染血的家书,字迹虽然已被血渍晕染,但却字字如炬:“女儿不孝,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但能为国捐躯,死而无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军人向盘踞在昆仑关的日军发起进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将领的身先士卒:与士兵共生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仑关战役的将领们从未置身后方空谈指挥,而是一次次穿越炮火亲临前线,用滚烫的血肉之躯,激励士兵的斗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在战役最胶着时,将指挥部扎进距火线仅 3 公里的山洞里,三天三夜未合眼。他数度顶着日军的炮火登上前沿阵地,甚至跪在泥泞中亲手调整炮兵标尺。当看到士兵被日军炮火成片击倒时,他攥着拳头对参谋嘶吼:“我们的炮不如人、枪不如人,但这口气不能输!我杜聿明在这里,活跟弟兄们一起活,死也跟弟兄们一起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根据日军凭借地形构筑的坚固工事,制定了分阶段攻坚策略,组织部队对昆仑关制高点及周边阵地展开持续攻击,逐步压缩日军防线。在战斗最激烈的阶段,郑洞国亲临前线指挥,多次组织敢死队突破日军防线。面对日军的反扑和火力压制,他始终在前沿阵地协调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从而确保部队的攻击势头不中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荣誉第1师第3团团长郑庭笈在指挥冲锋时,被流弹击中颈部,鲜血顺着衣领灌满军装,参谋们强行将他往后方抬,他却猛地从担架上跳下来大吼:“此时退一步,前线就会垮一片!”他让卫生员用急救包草草包扎伤口,便踉跄着重回土坡高喊:“弟兄们看啊!我郑庭笈死不了!跟着我冲,拿不下昆仑关,咱们就埋在这儿!”士兵们见团长带伤死战,当即勇猛地扑向日军阵地,最终撕开了核心防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国军队的将领们不畏生死靠前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视察昆仑关主阵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民抗战的缩影:军民共守山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昆仑关的烽火中,不仅有军人的厮杀,更有百姓用筋骨撑起的后盾。他们虽未穿军装,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抗战不分军民”的信念,做着极具分量的注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役期间,邕宁、宾阳的乡亲们扛起扁担组成运输队和担架队,冒着敌机轰炸往前线送弹药、送军粮、抬伤员。年近六旬的黄老汉,儿子刚牺牲在罗塘高地,他抹把泪就跻身担架队。老人家五天五夜没合眼,硬是从火线上抢下 30 多个伤员。一次日军飞机俯冲扫射时,他看到担架上的年轻伤兵暴露在空地上,当即扑上去用脊背护住担架——弹片撕开他的后背,血顺着担架往下淌,他却咬着牙爬起来,踉跄着把伤员送往后方医院。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路血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前方将士运送物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原广西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总顾问阳国亮,专程从桂林赶来南宁,风尘仆仆地冒雨踏上昆仑关的石阶。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襟,他却神采奕奕地站在昆仑关战役的遗址前,向后人高度赞扬昆仑关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他更指出,它所彰显的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访活动中,另一场精神盛宴同样震撼人心。当年昆仑关战役中广西学生军战士潘古的后代——中共广西党校文史部原主任、教授、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晓春,以一场激情澎湃的《昆仑关战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演讲,引发了听众的共鸣。她紧扣“国共合作背景下的军民同心”、“战役中‘共御外侮’的精神内核”、“民族团结在抗战中的生动实践”这三大切入点,旁征博引史料,条分缕析逻辑,最终掷地有声地提出:“四海华人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锚定的时代航向。”潘教授话音未落,便赢得满堂喝彩,掌声久久回荡在昆仑关的山谷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昆仑关战役参战的国军后代,向参访者分享了父辈们的抗战故事。年轻的大学生们,当场朗诵由我原创的诗歌《致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本次活动主持者、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潘海深振臂一挥:“让我们用歌声铭记历史!”旋即,《保卫黄河》的激昂旋律响彻雄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声穿越雨幕,仿佛与八十多年前昆仑关的呐喊声、枪炮声遥相呼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旋律落下,雨雾中的昆仑关更显巍峨。那些熔铸在战旗上的团结与勇气,终将化作推动复兴之路的磅礴力量。今日的昆仑关下,新的故事正在续写——以史为鉴的华夏儿女,正带着先烈的期许,在团结奋进的征程上,奋力实现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