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孤勇者”

Diana 戴安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携孙前往图书馆,室外气温高达三十八度,热浪灼人,一进入图书馆,一股冷气携着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身心顷刻间清凉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里早已座无虚席,大孩子们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不停地敲击,小孩子们或皱着眉头思考,或奋笔疾书。看到孩子们如此专注的神情,我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希冀,宛若看到了祖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份欣慰并未持续多久,细观之下,我的心头渐渐蒙上了一层忧虑:小学生多由家长陪同前往,那些家长们此行的目的并非钟情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而是贪图一方清凉,把孩子安顿在那儿,自己则躲到一边,沉浸在方寸屏幕的世界里:炒股、聊天、玩游戏、刷视频…… 孩子们却在那儿埋头对付着一个又一个的作业。</p><p class="ql-block">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面对着厚厚的一本加减运算题册子,正拼命地一题接一题地计算。她疲惫的神情不禁令人心酸,这么小的年纪,如此海量机械地重复运算,意义何在?何不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这种作业,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做一些有创意又能启发他们思维的作业呢?</p><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则在反复抄写古诗词,无奈的笔尖划过之处,一首首隽永深长的古诗,沦为一个个毫无生机的符号,诗中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与哲理之深早已在机械重复的抄写中消耗殆尽,哪里还有闲暇去欣赏及品味?</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稚嫩的身躯,如一叶叶扁舟,被无情地卷入文山题海的浪潮之中,图书馆里一架架精心遴选的书籍近在咫尺,却鲜有人驻足翻阅。置身于知识的殿堂,却与枯燥的习题为伴,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们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为多做作业、重复刷题就能“堆”出孩子们的未来,明知“内卷”不对,却拼命地“卷”孩子,浑然忘却了最有力的教育——自身的言传和身教。他们将孩子“投放”到图书馆里,便以为尽到了营造学习氛围的责任,殊不知真正的学习生态,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来营造和滋养。</p><p class="ql-block">同时,学校也需反思:作业的设计能否少些机械重复,多些跨学科的项目式、任务式和讨论式作业?多强调个性化评估模式,多关注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结果,使作业充满趣味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放下手机吧,家长们,捧起书本,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孩子们攀登书山途中的“同行者”。摒弃旧观念吧,老师们,优化教育方式,锐意创新,让作业成为孩子们启迪思维的“导航图”。唯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从题海中抬起头来,摆脱孤军奋战的困境,尽情徜徉在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之中,去触摸、去探索、去享受那份求知的无穷乐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