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9日,塞上银川的晨光刚漫过贺兰山东麓,陕西现代摄影团一行40队伍浩浩荡荡便带着相机与期待,开启了一日“访古寻幽+自然探秘”的行程。今天将从西夏陵的黄土帝陵到镇北堡的影视江湖,最终驻足贺兰山脚下,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脉络上。</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西夏陵。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坐落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它始建于11世纪初,现存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及诸多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陵区以黄土夯筑的陵塔为核心标志,融合党项族特色与中原建筑风格,布局严谨。这里不仅是西夏历史的直观见证,更是研究西夏政治、文化、丧葬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承载独特的民族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未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西夏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p> <p class="ql-block">首站西夏陵,远远便望见贺兰山下九座帝陵的夯土陵塔,如沉默的巨人矗立在荒原。晨光为陵塔镀上暖金,摄影团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聚焦陵塔斑驳的纹路,捕捉岁月侵蚀的痕迹;有人以贺兰山为背景,用广角镜头定格“东方金字塔”与远山的壮阔构图。讲解员细说西夏王朝近200年的兴衰,从党项族的崛起至陵寝布局的“仿宋而又存党项特色”,大家手中的相机不仅记录建筑之美,更试图留存那段曾被忽略的历史记忆。</p> 来自展厅的图片 <p class="ql-block">转累了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东台</p> <p class="ql-block">西台</p> <p class="ql-block">阙台</p> <p class="ql-block">来自Al的介绍 </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陵园发现有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大约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 建筑特色:西夏陵在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上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每座帝陵都由月城和陵城相连组成,平面呈“凸”字形状,以献殿、墓道及封土、陵塔构成的连线,偏置于中轴线西侧,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起到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博物馆:位于西夏陵景区内,是展示西夏历史文化的核心场所。馆内以“神秘的西夏”为主题,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系统呈现西夏文明。馆藏文物丰富,涵盖西夏文碑刻、金银器、陶瓷器、兵器等珍贵遗存,其中西夏文活字印刷品、鎏金铜牛等堪称国宝。馆内还清晰梳理了西夏的兴衰历程、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及民族习俗,让游客能直观了解西夏从崛起至灭亡的历史脉络,是解读西夏文化、弥补历史认知空白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西夏最厉害的是冷炼技术——打造兵器</p> <p class="ql-block">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距银川市中心区35千米。历史沿革:其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1993年由中国当代作家张贤亮创办,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影城。10年前曾造访,今日再次登门,除了长脚的会移动的好像长相没变。</p> <p class="ql-block">按记忆先进清城。 清城:位于影城北端,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中国古代北方小城镇”的缩影。重点景点有百花堂,由张贤亮先生亲自设计搭建,用于播放在此拍摄的影片;张贤亮纪念馆,展示了张贤亮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业绩;大美为善展厅,陈列着古典家具、古建筑构件等。</p> <p class="ql-block">再次造访已经没了新鲜感。直接进创始人张贤亮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哈先生要请一位“花媳妇</p> <p class="ql-block">老银川里看看</p> <p class="ql-block">太熟悉的没有拍的激情。扫几张人像吧。</p> <p class="ql-block">没兴趣又热的人发蔫,草草转转就前往明城。</p> <p class="ql-block">明城的记忆先生就是说有个“月亮洞”,直奔。</p> <p class="ql-block">为艺术献身,敬佩!(热的人都想进冰窖,)</p> 规定时间到了出吧 <p class="ql-block">你眺这母女</p> <p class="ql-block">就有人想钻钱眼</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队伍抵达贺兰山。此时夕阳西斜,将山体染成深浅不一的赭红色,山脊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大家沿着步道缓行,目光不时被山间跳跃的岩羊吸引——这些“岩壁上的精灵”从容觅食,成为镜头里灵动的风景。行至岩画区,昏暗的光线下,“太阳神”岩画的线条仍清晰可辨,圆形的脸庞、放射状的光芒,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先民对话。有团员特意换上长焦镜头,捕捉岩画细节里的凿刻痕迹;也有人将镜头转向远处的贺兰山主峰,让夕阳落在山尖,定格下“长河落日圆”般的塞北壮阔。</p> <p class="ql-block">在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上,分布有4万余幅岩画,其中最为集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岩画分布于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口,数量达6000余幅。其制作方法一般采用敲凿、磨刻、划刻三种,以敲凿法为主。</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图: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镇山之作,位于贺兰口距地面20米高的峭壁上。其面部呈圆形,双眼为重环结构并带有睫毛,头部环绕放射状线条,光芒线条分为三层,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2008年,银川世界岩画馆在贺兰山岩画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一座岩画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来自世界31个国家、200多个地区近600件岩画精品。</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有关于贺兰山岩画的记载。直至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p> <p class="ql-block">岩画题材丰富,涵盖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动物图像中,野牛、野猪、野马等35种栩栩如生;人面像岩画数量众多且集中,在世界岩画界都极为突出;生活图像则生动展现了狩猎、祭祀、舞蹈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展现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和古人类历史的文化宝库。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际岩画峰会组委会确定为“国际岩画峰会永久会址”。</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摄影团才恋恋不舍地返程。车上,大家翻看白天的照片——西夏陵的庄重、影视城的鲜活、贺兰山的苍茫,每一张都承载着今日的记忆。这场银川行,不仅是镜头里的风景,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自然相拥的旅程。贺兰山的风、西夏陵的土、影视城的墙,都成了团员们心中“塞上江南”最生动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