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洲论道·师者无疆

浪花有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星城相聚,共赴教育研修之约</span></p> <p class="ql-block">8月8日的长沙,暑气渐盛,却挡不住一群教育者奔赴成长的热忱。这一天,来自黄冈市的100位教育骨干——省级与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楚天名师、优秀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们,齐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式开启了为期6天的“国培计划(2025)”中西部骨干项目黄冈市市县两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A128)培训学习。</p><p class="ql-block"> 这100人,是黄冈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的深耕课堂数十载,用智慧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有的带领工作室团队探索创新,成为区域教研的“领头雁”;有的扎根教研岗位,为教育政策落地与教学质量提升架桥铺路。此刻,他们带着对教育的敬畏与对成长的渴望,暂时放下熟悉的讲台与工作,以“学员”的身份重新出发。</p><p class="ql-block"> 长沙的夏日,因这场相聚更添几分厚重。为期6天的研修,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在这里,他们将共同聚焦教师培训的核心议题,探索更有效的培训策略,打磨更贴合实际的研修方案。而这份相聚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的提升——当100份教育智慧交融碰撞,当100份教育情怀同频共振,最终将凝聚成推动黄冈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力量,让更多教育者受益,让更多孩子的未来因此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8月8日的星城,见证着这场教育研修之约的启程。而属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p> <p class="ql-block">开班仪式的会场格外安静,空气中弥漫着庄重与期待。当领导走上发言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话语里满是对黄冈教育的深情与真诚。他谈及这片土地对教育的重视,细数一代代教育人付出的心血,更将沉甸甸的希望寄托在台下的我们身上——希望大家珍惜研修机会,将所学转化为推动本地教育发展的动力,让黄冈的教育之树长得更茂、结出更甜的果。</p><p class="ql-block"> 台下的我们,瞬间被这份真诚打动。有人迅速拿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生怕漏过一个字、一句话;有人微微仰着头,目光紧紧追随着发言者,眼神里有共鸣,更有沉思。那一刻,教室里没有了平日工作中的身份之别,我们都变回了专注的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每一份嘱托与期望。</p><p class="ql-block">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悄悄拉长。领导的话语在会场里回荡,每一分钟都变得格外厚重。那些关于责任的叮咛,关于未来的展望,像一颗颗种子,落在每个人的心田里。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份期待背后,是万千学生的成长,是无数家庭的期盼,更是黄冈教育未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当掌声响起时,手心的温度里,既有被信任的感动,更有接过责任的坚定。开班仪式的时间不长,但那一刻的专注与共鸣,已在我们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带着这份期待与责任前行,便是这次研修最珍贵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破冰仪式的会场,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轻松。胡英老师笑意盈盈地站在台前,几句话便点燃了气氛:“今天我们不谈工作,只做一件事——让大家真正认识彼此。”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被分成五个小组,一场围绕团队建设的讨论与协作,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起初,组里的成员还有些拘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好意思先开口。但随着任务的推进,情况渐渐不同了。为了设计一个有创意的小组名称,有人抛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引来一阵笑声;为了完成一个小小的合作游戏,大家自动分工,有人出主意,有人动手做,有人负责协调节奏。讨论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原本陌生的面孔,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渐渐清晰、亲切。</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在意谁是领导,谁是普通教师;也没有人纠结谁的教龄更长,谁更年轻。大家围坐在一起,为了同一个小目标并肩努力,脸上都带着卸下拘谨后的真诚笑容。那些笑容里,有默契,有包容,更有一份莫名的亲近——仿佛我们早已是共事多年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看着身边这些或热烈讨论、或默契配合的伙伴,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我知道,这段为期六天的研修旅程,因为有了这群人,一定会变得格外特别。而这份在破冰时刻悄然建立的联结,也必将成为接下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温暖底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场思维盛宴:让校本研修扎根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8月9日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会场,空气中弥漫着专注与期待的气息。黄建军老师站在台前,目光灼灼,一开口便紧扣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时代脉搏,仿佛为这场研讨按下了“聚焦键”。她没有急于灌输理论,而是笑着敞开思路:“今天,我们不聊空泛的概念,就来聊聊大家在校本研究中遇到的真问题、难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句话,瞬间拉近了与在场学员的距离。原本略带拘谨的会场活跃起来,老师们纷纷打开话匣子:“我们学校教研组活动总像‘走过场’,怎么才能让研讨真正碰出火花?”“新教材内容多,校本研修该如何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不变成额外负担?”“面对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老师,研修活动怎么设计才能兼顾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个个来自教学一线的困惑被抛出来,真实而具体,却也恰恰是校本研修落地见效的“拦路虎”。</p><p class="ql-block"> 黄建军老师认真倾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偶尔插话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当问题收集得差不多时,一场围绕“如何让校本研修落地见效”的深度探讨正式展开。老师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成为了共同探索的伙伴。有人提出“建立问题导向的研修机制”,把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修主题,让研讨直指痛点;有人分享“跨学科联合研修”的尝试,不同学科老师从各自视角碰撞,竟找到了解决共性问题的新思路;还有人结合新高考评价体系,建议校本研修要更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 实用策略在交流中被细化,创新方法在碰撞中渐清晰。一个小时的研讨,没人在意时间的流逝,思维的火花在会场不断闪现。当黄建军老师做总结时,许多老师还意犹未尽:“原来校本研修不是‘任务’,而是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8月9日上午的研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实的教学温度。它让大家明白,校本研修的落地见效,从来不是靠“纸上谈兵”,而是源于对教学实际的深耕,源于老师们在碰撞中凝聚的智慧。而这,正是黄建军老师引领这场思维盛宴的意义所在——让校本研修真正扎根于教学土壤,生长出解决问题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下午,午后的阳光褪去了些许燥热,会场里的专注却愈发浓厚。当正高级教师吴春来教授走上讲台时,老师们眼中瞬间燃起期待——一场关于教学主张提炼的“干货分享”,就此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吴教授没有过多铺垫,直接以自己深耕多年的“五多课堂”为实例,将抽象的教学理念化作生动鲜活的教学场景。“什么是‘五多’?多读书、多思考、多表达、多实践、多反思,听着简单,但每一个‘多’的背后,都藏着从课堂里磨出来的门道。”他边说边展示着自己的教学案例: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到怎样让课堂讨论既热烈又有深度;从一次失败的教学设计如何倒逼出创新思路,到多年教学笔记里沉淀出的独特感悟……每一个细节都来自真实的课堂,每一个方法都带着实践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提炼教学主张,不是凭空造概念,而是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揉碎了、嚼透了’,再找到最核心、最独特的那一点。”吴教授手把手地指导着参训教师:先梳理自己最擅长的教学环节,再总结学生反馈最好的教学方法,接着思考这些做法背后共通的教育理念,最后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他现场邀请几位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逐一点评、引导,原本模糊的想法渐渐清晰,零散的做法慢慢聚拢,有的老师甚至当场就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雏形。</p><p class="ql-block"> 整个下午,会场里没有枯燥的理论宣讲,只有实实在在的方法指导和思维碰撞。当吴教授结束分享时,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豁然开朗”。大家终于明白,抽象的教学理念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扎根教学实践,用心提炼、不断打磨,每个人都能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让教育智慧在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以“四力”为炬,照亮教育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8月11日的上午,阳光恰好,一场浸润心灵的培训盛宴在期待中开启。湖南省特级教师屈辉老师走上讲台,以“表达力、共情力、教练力、故事力”为四大支点,为在场学员带来了一场既有思想深度,又富有人文温度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屈老师的课堂从不是单向的输出。她甫一开口,便以机敏的互动问答打破了沉闷——“作为老师,你有没有过‘话到嘴边却讲不清’的时刻?”“面对学生的情绪,你是如何走进他们内心的?”一个个贴近教育日常的问题,瞬间激活了现场氛围,学员们纷纷参与其中,思维的火花在问答间悄然迸发。</p><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那些被她娓娓道来的鲜活故事。有年轻教师凭借出色的表达力化解课堂危机的经历,有资深班主任用共情力温暖特殊学生的片段,有教育管理者以教练力激发团队潜能的实践,更有无数教育者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的励志篇章。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却如同一颗颗石子,叩击着在场每一位教育者的初心,让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在此刻共振共鸣。</p><p class="ql-block"> 屈老师的分享,远不止是知识的传递。当她将“四力”的内涵与教育实践紧密相连,当她用真诚的话语点燃大家对教育理想的向往,这场讲座已然成为一场教育理想的接力。正如学员们感慨的那样:携着这“四力”火种回归岗位,定能照亮更多教育者的专业成长之路。相信每一位在场者都会带着这份收获砥砺前行,在教育的征途上遇见更璀璨的光芒,也让更多学生因这份专业与热爱而受益。</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洒满校园,全体学员踏着书香走进长沙仰天湖实验小学,一场沉浸式的跟岗研修就此展开。实地观摩中,校园角落的文化细节,都在无声诉说着教育的巧思;专题讲座上,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为研修注入深度思考。这场研修的两大板块,恰如两把精心锻造的钥匙——一把打开了学校文化的温润画卷,从走廊里的学生作品处处能触摸到教育者对“温度”的坚守;另一把则解锁了教研深耕的立体图景,从课堂设计的迭代到教学难题的破解,清晰可见团队对“深度”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一次驻足都是学习,每一场交流都是成长。仰天湖实验小学用真实的教育实践,为研修团成员带来了最生动的“教材”,也让大家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鲜活的体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聚智研磨,让制度为成长护航</span></p> <p class="ql-block">8月11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会议室的长桌上,《黄冈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的初稿在晨光中静静铺开,等待着一场来自集体智慧的淬炼。全体学员围坐一堂,一场围绕制度优化的深入研讨就此拉开帷幕——我们深知,唯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让名师工作室的效能真正释放,为教育人才的成长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研讨的第一环节,是各小组按章节展开的集中攻坚。桌上的初稿被逐页翻过,铅笔的批注声、低声的讨论声交织成专注的旋律。学员们纷纷拿出平日积累的工作经验,像匠人打磨璞玉般推敲着每一个条款:“这里的‘考核周期’是不是可以更灵活些?不同学科的工作室节奏不太一样。”“关于资源共享的部分,或许可以加入具体的实施路径,避免流于形式。”大家从实际操作的痛点出发,将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转化为修改的灵感,让每一条意见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实践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各小组代表依次走上讲台,第二环节的思想碰撞更显热烈。有人拿着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文稿,条理清晰地阐述对“工作室职责”章节的补充建议,背后是多次团队讨论后形成的共识;有人结合外地优秀案例,提出对“经费管理”部分的优化方案,言语间满是对规范与效率的平衡考量。台下的学员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举手补充,一句“我觉得这个角度可以再延伸一下”,往往能引发新的思考涟漪。在这样的互动中,零散的想法逐渐凝聚成系统的思路,单薄的建议被打磨得愈发周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终,各小组将凝聚着集体智慧的修定稿郑重提交给班主任。看着那些写满修改痕迹的纸张,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一份份文字材料,更是一群教育人对“如何让名师工作室更有生命力”的深刻作答。这些宝贵的意见,终将融入制度的肌理,让《黄冈市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从“试行”走向“成熟”,为每一个在教育之路上探索的身影,提供更清晰的方向与更坚实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研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朴素的真诚;没有惊天的创想,却有着最务实的担当。因为我们都明白,好的制度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用智慧与经验编织的网,既能规范前行的脚步,更能托举起教育者向更高处生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8月11日的午后,暑气渐消,湖南省特级教师王景魁老师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便用沉稳而亲和的语调,为全体学员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课程设计深处的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课,最动人之处在于将抽象理论化作可触可感的实践指南。他信手拈来一个个生动案例:从某堂教师培训课因标题模糊导致学员理解偏差,到另一门课程凭借精准的主题定位让核心内容一目了然,案例中藏着的经验与教训,让“课程设计”这个看似宏大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学员们时而低头速记,时而会心点头——那些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仿佛都在这些案例里找到了注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标题是课程的眼睛。”王老师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他强调,教师培训课程的标题必须兼具直接性、准确性与深刻性:既要一眼让学员明白课程核心,又要精准传递内容的价值,更要在简洁中透出教育的温度与深度。这不仅是对标题的要求,更是对课程设计逻辑的梳理——唯有先想清楚“要传递什么”,才能让培训真正击中需求、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振奋的是他对学员的鼓励:“不必囿于模板,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开出个性化的花。”他鼓励大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方向,构建独有的课程体系,让每一次培训都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与专业深度。这席话,驱散了不少人心中对“标准化”的顾虑,点燃了探索创新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下课铃响时,窗外的阳光恰好斜照在笔记本上,那些记录着案例与思考的字迹,仿佛都镀上了一层光。这堂课带来的不仅是课程设计的技巧,更有一种信念:好的教师培训,应当像王老师的课一样,既能拆解理论的迷雾,又能唤醒实践的勇气。带着这份启示回到岗位,我们或许能让自己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照亮同行成长之路的一盏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5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循路而行:在案例教学中触摸课程开发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8月12日的晨光带着初秋的澄澈,悄然漫进课堂。正高级教师黄佑生老师的案例教学尚未开始,会场里已弥漫着期待的气息——大家都在猜想,这场以“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为核心的分享,会如何拨开实践中的迷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黄老师的课,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解谜之旅。他始终紧扣教师培训的“双育”价值——既培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滋养教育者的初心,以此为起点,将课程开发的复杂路径抽丝剥茧般铺展开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总结的“六部曲”:从如何用调研数据精准锚定教师的真实需求,到依据需求科学搭建内容体系的“四梁八柱”;从打破传统模式的创新实践设计,到构建“反馈-调整-优化”的效果评估闭环……每一步都有具体案例支撑,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实践细节的洞察。这哪里是抽象的理论讲解,分明是一幅可以直接对照着走的路线图,让在场的老师们豁然开朗:原来课程开发不是凭感觉的“灵感迸发”,而是有章可循的系统工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问题是最好的引路人。”黄老师在讲解中反复强调这句话。他用一个山区教师培训的案例告诉我们:那些脱离一线痛点、闭门造车的课程,再精致也只是空中楼阁;唯有扎根教师的真实困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的培训,才能成为支撑他们成长的“脚手架”。他说这话时,目光里满是恳切:“我们的课程最终要落地到课堂,转化成孩子们眼中的光,这才是培训真正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堂间隙,翻看笔记上勾勒的“六部曲”框架,忽然明白这场教学为何能兼具深度与温度——深度在于对课程开发规律的精准把握,温度则藏在对教师成长的深切关怀里。当黄老师的声音落下时,窗外的阳光恰好移到“效果评估闭环”那行字上,仿佛在预示:循着这样的路径前行,我们开发的每一门课程,都能真正走进教师心里,最终在万千课堂上绽放出蓬勃的教育生机。</p> <p class="ql-block">当科技拥抱教育:一场关于未来研修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8月12日的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高级教师王亚军老师的讲座,恰如一束穿透传统教育思维的光,将大家的目光引向科技与教育交融的壮阔前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能读懂教育需求的助手。”王老师以这句话开篇,随即用一个个鲜活案例铺开了科技赋能校本研修的全景图。他讲到某所学校借助AI技术进行学情诊断,系统能在几分钟内分析数百份作业,精准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为教师研修提供最直接的靶向;又谈及智能平台如何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短板,自动推送匹配的学习资源,让研修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从教研协作时的跨时空智能连线,到教学反思时AI生成的多维度分析报告,再到研修成果自动生成的成长曲线——王老师的讲述里,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然融入校本研修每一个环节的“隐形伙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触动人心的,是王老师对技术与教师关系的深刻阐释。“AI永远替代不了教师眼中的光,但能让这束光照得更远。”他强调,人工智能的价值不在于取代教师的智慧,而在于通过人机协同卸下重复劳动的重担:当AI自动完成数据统计与初步分析,教师便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当智能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实时参与优质教研——技术是桥梁,更是翅膀,它让校本研修突破时空的桎梏,驶向“智慧共生”的新海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讲座结束时,窗外的流云恰好掠过天空,一如我们心中涌动的思绪。王亚军老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技术驱动下研修形态的变革,更传递出一种信念:教育的未来,不是人与机器的对立,而是智慧与科技的携手。当我们学会与AI并肩,校本研修终将挣脱传统的束缚,在“精准”与“共生”的土壤里,生长出更具创造力的教育可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Day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日耕耘结硕果,一程研修向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8月13日的晨光,带着收获的暖意洒满会场。为期六天的“国培计划(2025)”中西部骨干项目黄冈市市县两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A128),在这一刻迎来了圆满落幕的时刻。结业典礼由红安县实验中学上新集校区的秦友元老师与湖北省黄州中学的周童老师共同主持,他们温和的语调里,既有不舍,更有对这段研修时光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仪式伊始,淘师湾项目组精心制作的培训视频缓缓播放。镜头里,有清晨会议室里专注的侧脸,有小组讨论时激烈的争辩,有专家授课时认真的笔记,还有课间走廊上轻松的笑谈……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在画面中一一重现,像一串温润的珍珠,串起了六天里的每一份投入与成长。学员们静静注视着屏幕,时而相视一笑,时而轻轻点头,眼角的微光里,是对这段共同研修时光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的成果交流环节,更显研修的厚度。五个小组依次分享名师工作室的实践经验与学习心得,从管理制度的优化到教研活动的创新,从个人成长的感悟到团队协作的收获,每一份发言都凝聚着思考的火花与实践的温度。这不仅是知识的梳理与沉淀,更是对教育初心的赤诚告白——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些经验将化作未来工作中的力量,推动更多教育者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艺术展演环节,则让结业典礼洋溢着别样的温情。一组学员带来的诗歌朗诵《国培研修 一组领航》,用铿锵的语调诉说着研修路上的执着与担当;三句半《夸夸国培三句半》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细数培训中的趣事与收获,逗得全场笑声不断;合唱《世界赠予我的》旋律悠扬,唱出了对这段学习时光的感恩;歌曲串烧《国培时光 和声同行》更是串联起六天的记忆,让大家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着“同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典礼接近尾声,会场里的掌声久久不息。六天的研修虽已落幕,但那些沉淀于心的知识、联结于情的友谊、扎根于行的信念,才刚刚开始生长。带着这份收获与感动,学员们将重新踏上教育的征途,而这段国培时光,终将成为他们行囊中最珍贵的礼物,照亮前路,温暖远方。</p> <p class="ql-block">带着嘱托再出发,让研修之花绽放在教育沃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业典礼的尾声,温暖的目光聚焦在主席台——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碧金走上前来,为本次研修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一一颁发荣誉证书。红色的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是对学员们六天辛勤投入的肯定,更承载着对教育同仁专业成长的殷切期许。接过证书的学员们眼中含笑,掌声里满是相互的祝贺与共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后,方院长的总结讲话为这场研修画上了点睛之笔。他的话语朴实而有力,首先肯定了本次研修“紧扣校本实际,成效显著”的特点——从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的研磨,到课程开发路径的探索,再到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每一项内容都扎根于一线教学的真实需求,每一次研讨都指向解决实际问题,这份“务实”让研修真正落到了实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把所学转化为行动力,这才是研修的最终意义。”方院长的声音掷地有声。他寄语全体学员,要将六天里汲取的知识、碰撞的思想、沉淀的经验,化作回到岗位后的具体行动:扎根教学一线,不驰于空想;带动市县教师共研共进,不囿于小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每一个教育者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温暖同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番话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学员们心中漾起层层涟漪。是啊,六天的研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大家带着证书与嘱托走出会场,阳光正铺满前路——那路的尽头,是黄冈千万学子求知的眼眸,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p><p class="ql-block"> 相信每一位学员都会记得这份嘱托:让研修的成果在课堂里生根,在教研中结果,以点带面,聚沙成塔,终会让黄冈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这,便是对本次研修最好的回馈,也是对教育初心最坚定的践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