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游记

银杏叶

<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都江堰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紧邻都江堰市区,素有“城中美景”之称,距成都约56公里。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span style="color: inherit;">都江堰景区内秀美的山水景观与宏大的水利工程和谐统一,风光绮丽,美景如画。</span></h1> <h1> 景区内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堪称"举世无双",被誉为"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h1> <h1> 秦堰楼,原为观景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此观看都江堰全景。楼高24.32米,分为5层。凭栏远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离堆、玉磊关。松茂古道、安澜索桥等尽收眼底,青城群峰尽在肘腋。秦堰楼在2008年5.12地震中损毁,如今按照原貌、原址恢复重建。</h1> <h1> 进入秦堰楼迎面是江泽民题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h1> <h1>登高望远,群山连绵,岷江滔滔,尽收眼前。</h1> <h1> 俯看位于江心的鱼嘴分水堤及分水闸,起到调节内外江水流的作用,远处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近处为内江用作灌溉。</h1> <h1>安澜索桥就在脚下</h1> <h1>鱼嘴下游 两江并流</h1> <h1>岷江分水闸</h1> <h1>从秦堰楼沿梯而下</h1> <h1>沿途为二王庙建筑</h1> <h1>二王庙文物陈列室的文物</h1> <h1>二王庙二殿殿前回廊</h1> <h1>二殿<p> 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李冰为周秦时人,曾任蜀州郡守。因蜀中常洪水泛滥,便率众大兴水利,分岷水,筑离堆,分九河,造七桥,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传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以遗后世。丰功伟绩,造福人类,特立祠以瞻仰纪念,后世尊奉为“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扶王”,妻封为“内宫普恩彰顺妙光广福皇后”。</p></h1> <h1>大殿<p> 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p><p> 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两刃刀,啸天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职。”《灌江定考》、《川主圣诞科仪》、《川主妙经》所载:秦蜀合并,蜀西岷江连年江水为患,江妖为暴,沫水淫流,沃野岁灾,民受其害。始皇庚寅秋,涉正举荐巴东李冰,得其隐士道术,智慧无穷,擅长水利之术。遂召为郡守至蜀,治理岷江水患。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斩妖治水,擒孽龙,助李冰凿离堆,修堰筑堤,分内外江,通九河,护国救民,平沫患,除害利民,立五犀三石人永镇恶水,造七桥应七星。蜀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修真容而奉祀,镇守灌江口,称灌口二郎神。宋朱熹亦言:“神翼之事,民间传说颇多”。</p></h1> <h1> 川西平原沃野千里,利济后世,功垂不朽。唐宋以来皆有封赐,清雍正赐封李冰“敷泽与济通佑王。”宋元赐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又被赐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府县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庙为其“二郎神”之正祠。历史以来,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妇神像。道教为多神教凡有功于人民之伟人,皆奉敬为神,立庙以祀之,以便人民瞻仰和怀念。</h1> <h1>殿内供奉的二郎神像</h1> <h1>殿内匾额,数量众多。</h1> <h1>邓小平为都江堰题词:造福万代</h1> <h1>高台阶上的二王庙山门</h1> <h1><p>都江堰李冰治水六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p><p> 深淘滩即:将河内的淤泥尽可能深的挖出去,以便能够容纳更多的河水。</p> 低作堰即:将河坝尽可能低的修建,不要贪图容纳更多的河水,防止发生水患。</h1> <h1>三官殿<p>三官殿供奉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p><p>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p></h1> <h1> 沿台阶一路下行,到达平地之上。沿途建筑,飞檐翘角,造型精美。</h1> <h1> 来到内江岸边,江水东流,安澜索桥上过江的游人众多。</h1> <h1>内江岸边的文保标志</h1> <h1> 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安澜索桥始建于北魏以前,唐代称“珠浦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h1> <h1>站在索桥上下观望,岷江之水奔流湍急。</h1> <h1>安澜索桥晃晃悠悠,忽东忽西行如醉汉。</h1> <h1>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 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的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h1> <h1>外江水闸</h1><h1> 都江堰外江闸始建于1974年4月,是一座具有调节水位和控制流量功能的水闸。</h1> <h1> 都江堰外江闸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用杩槎、竹笼调流费时、费工、不精准的状况,建成50年来安全运行,默默坚守在都江堰灌区制高点。</h1> <h1> 离堆是李冰开凿宝瓶口时分离出来的山体。</h1><h1> 离堆取离山之堆的意思,离堆这个区域在没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现在对面的玉垒山是连在一起的。李冰为了解决水患,采用火烧水浇的办法凿山引水,使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从而解决了岷江的泛滥,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用水问题。所以叫离堆。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是成都市都江堰景点之一。</h1> <h1>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渠首和灌溉系统组成,渠首工程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飞沙堰,对面就是宝瓶口,鱼嘴距此还有1000多米。</h1> <h1> 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飞沙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 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进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p></h1> <h1> 宝瓶口:在2200多年前由李冰率众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凿开的一个进水口,它是内江进水咽喉,能控制内江进入水的流量,起到灌溉和防洪的作用,故称之为“宝瓶口”。在民间宝瓶又有保佑平安,吉祥进财之意。</h1> <h1>都江堰纪念碑亭</h1> <h1>都江堰宝灌一千万亩纪念碑</h1> <h1> 纪念碑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四年四月立的《都江堰宝灌一千万亩碑记》</h1> <h1> 离堆对面的玉垒山林木繁茂,绿荫如盖,玉垒阁峰顶矗立,俯瞰大江。</h1> <h1></h1><h1>小索桥</h1><p> 小索桥 始建于1997年,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是根据安澜索桥原理建造。它横跨人字堤溢洪道,是连接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和川派园林经典杰作离堆古园的重要枢纽。离堆古园内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古树名木名桩、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为世界遗产景区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p> <h1>穿过小索桥就来到离堆古园</h1> <h1> 离堆古园干道两旁矗立着两排塑像,都是人们敬仰的都江堰历史上治水有功之人。这是诸葛亮。<p>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建安十二年(207年)出山辅佐刘备,后助其建立蜀汉政权,于章武元年(221年)被拜为丞相。他在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中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以都江堰为蜀中农业的根本,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专门征派1200人组成护堰维修队伍,设置“堰官”管理。其兴堰、管理之功,后人赞叹不已。</p></h1> <h1> 文翁,名党,字仲翁,安徽庐江人。汉文帝末年(前169至157年)任蜀郡守期间,开挖湔江口,兴建引水渠,创建了灌溉今彭州市南部及新都县一带1700顷农田的灌区,是历史上最早扩建都江堰灌区的功臣。他还提倡教育,创办学校,后称“文翁石室”。</h1> <h1> 章仇兼琼,河南许昌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任益州长史。任职期间主持修复治理温江新源水、新津远济堰、梅州莫颐堰和成都万岁池等。他善于根据河流缓急条件,采用不同的工程结构,灵活修建竹笼卵石的软堰和巨木大石的硬堰,留下有许多水利业绩,为后人称道。</h1> <h1> 赵不㥑(you),字仁仲,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成都转运判官。巡视发现都江堰岁修流弊甚多,官吏贪污作弊,偷工减料,致使水毁工程严重。他亲自主持修堰,惩治贪吏。虽身为皇亲,却能深入工地,在堰务上作有重要贡献,深受蜀人爱戴。在他离任时,群众舍不得他离开,直从成都送的双流。</h1> <h1>吉当普<p> 吉当普,蒙古族人,元元统二年,(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任职期间见都江堰工程连年被冲毁,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并设计改造渠道的过程结构。在他主持的都江堰鱼嘴和利民台等数十处特修工程中,尤其是用一万六千斤铁铸成大铁龟作为内、外江的分水鱼嘴,是都江堰的历史壮举。</p></h1> <h1>施千祥<p> 施千祥,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他主持大修都江堰中,采用铁石结构,现场熔铁浇筑铁牛两头,首合尾分,形如人字,作为分水鱼嘴,共用铁6.7万斤。铁牛鱼嘴的建造,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是都江堰史无前例的一大壮举。</p></h1> <h1>阿尔泰<p> 阿尔泰,姓伊尔根觉罗氏,内蒙乌兰察市盟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四川总督。他认为夏秋水涨,每有沙石淤积,影响输水。故在岁修中要求比往年淘挖深三尺,并用石砌堰底。阿尔泰重视水情测报,行文要求水利同知府早晚报宝瓶口水位,并行牌通告各用水州县,以加强灌区灾害的防范和管理。</p></h1> <h1>丁宝桢<p>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织金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次年上奏清廷大修都江堰。大修中改卵石竹笼工程为条石修砌,再用铁件紧密联系以加固堤堰,被淤塞的河道一律疏淘,采用“沿河光石为堤,贯之以铁”,希望可免年年拆修。</p></h1> <h1>强望泰<p> 强望泰,字粤圃,陕西韩城人。清道光年间八次任成都水利同知。他认为都江堰是关系着“十四州县之田,活亿万黎民之命”的大事。因此,每年淘滩作堰,躬身与役徒为伍,虽严寒风雪,不敢告劳。为查清伏龙观深潭中是否历来倾倒沙石,曾换装暗访。在其任职期间,都江堰灌区获得了稳定发展。</p></h1> <h1>卧铁</h1><h1>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上图展示的四根卧铁为复制品。</h1> <h1>公园内曲径通幽林木繁茂</h1> <h1>打卡点前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h1> <h1>余秋雨先生题写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h1> <h1>国家级AAAAA旅游景区标志</h1> <h1>离堆公园大门</h1> <h1>出离堆公园大门不远就是南桥</h1><h1>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h1> <h1> 现存南桥是2009年震后改建完毕的,今之南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南桥的适用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h1> <h1> 每当夏日来临,南桥就会成为人们小憩、纳凉的好去处。</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6月30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