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读后感(十二)

耕夫

<p class="ql-block">  认知的尺度与谦卑的疆界</p><p class="ql-block"> 樵者之问叩响了人类永恒的自诩:何以凌驾于万物之上?渔者以感官为钥,揭示“体用交而人物之道备”的玄机——耳目口鼻与声色气味交织,织就人类认知万象的巨网。然而渔者随后道破的“人亦物也,圣亦人也”,却如一道惊雷,将人类自设的认知王座震得摇摇欲坠。圣人的神通被描绘得几乎通天彻地:他们“一心观万心”、“弥纶天地”,似已穷尽宇宙之妙。可当天地之外的谜题浮现,渔者却坦言:“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这瞬间的谦卑,如一道清晰的边界,在认知的狂澜中划出不可逾越的疆域。</p><p class="ql-block"> 这认知的有限性,并非圣人的缺憾,而是人类存在境况的普遍真相。感官构筑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根基,却也如无形的囚笼,将我们困于“声色气味”的具象王国。圣人纵使能“以心代天意”,其智慧的光芒终究无法穿透感官的藩篱,烛照那不可触及的“别有天地”。渔者在此刻的坦白,非为贬损圣人,而是清醒地指出:人类认知的尺度,终究受限于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所谓“圣人”,不过是这有限尺度上走得最远的人,而非全知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渔者拒斥“妄知妄言”的警示,在信息爆炸的今日更具穿透力。当“万物之色声气味”被数字化为海量碎片,我们比古人更易迷失于感官幻象的迷雾,误将茧房中的回音当作宇宙的真理。渔夫千年前的箴言如警钟长鸣: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穷尽感官所能及的“知”,更在于对“不可知”之域保持敬畏与缄默。当无数声音以“全知”的姿态喧嚣于世,那拒绝“妄言”的清醒,恰是智慧在喧嚣尘世中的尊严所在。</p><p class="ql-block"> 渔者的箴言最终指向一种深邃的生存智慧:承认认知的有限,方能在无限前保持心灵的澄澈。人类凌驾万物的“灵性”,其高贵之处恰在于此——在感官的牢笼与宇宙的边界之间,以有限之躯追寻无限,同时清醒地接纳追寻的边界。这份对“不可知”的敬畏,非但不是认知的终点,反而是智慧在尘世跋涉中最深沉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