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游华夏第47站一一陕西省西安市丈八沟

洞庭湖子

<p class="ql-block">【七言绝句】丈八沟寻杜工部留诗有感</p><p class="ql-block"> 当代/洞庭湖子</p><p class="ql-block">丈八沟渠只几池,故人此地已留诗。</p><p class="ql-block">千年名气空余绕,垂柳秋风笑客痴。</p> <p class="ql-block">丈八沟</p><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天宝年间(742年),由韩朝宗主持开凿潏水漕渠,因渠深八尺、宽丈余得名。解放后张伯英捐建花园,经改建成为陕西宾馆(丈八沟宾馆),现为国家级接待场所,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70%,拥有5.4万平方米湖面,2006年获评5A级"中国绿色饭店"。</p><p class="ql-block">该地兼具古今景观特色:唐代为"长杨高柳,莲塘花圃"胜游之地,杜甫曾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现代位于高新开发区核心区,毗邻中央商务区,形成会议接待与生态景观融合的综合园区。行政区划上,丈八沟街道隶属雁塔区,总面积32平方公里,1958年至1984年历经多次行政建制调整。</p> <p class="ql-block">西安: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坐标</p><p class="ql-block">当脚步踏上西安城垣的青砖,指尖轻抚碑林石经的刻痕,脚下所踏的并非只是普通的土地,而是中国三千年文明发源与交汇的厚重基石。这座永恒之城以丰镐二京为起点,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书写着华夏文明的璀璨篇章。</p><p class="ql-block">西安的历史骨架,由一连串强盛王朝所铸成。周人于此奠立宗法礼乐,那“郁郁乎文哉”的礼制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初始基因。秦帝国横扫六合,以渭水边的咸阳为心脏,首次将“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理念注入民族血脉。汉长安城规模浩大,张骞由此持节西行,踏出丝绸之路的第一串足迹,将东方的丝绸与西方的文化编织进世界文明图景。而唐长安城,则达到了古代城市文明的巅峰——朱雀大街宽阔如广场,胡商驼队络绎于市,李白、杜甫的诗篇与玄奘带回的贝叶经一同在坊市间流传,这座百万人口的国际都会,正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写照。</p><p class="ql-block">文明之树在这片沃土上枝繁叶茂。秦始皇陵兵马俑阵列森严,默默诉说着秦人“事死如事生”的执着精神;汉长安城遗址下深埋的简牍文书,承载着两千年前律令、生活的密码;大雁塔巍然矗立,既为玄奘藏经之所,更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座不朽的灯塔。碑林如一部石质书库,从《开成石经》到名家法帖,默默见证着汉字书写的不朽魅力与艺术流变。西安更是诗歌的母体,李白曾于斯高歌“长相思,在长安”,杜甫亦在此低吟“细推物理须行乐”,唐诗中无数辉煌的句子,都在长安城的街巷楼台间孕育、生长。</p><p class="ql-block">今日西安,历史文脉不仅陈列于博物馆,更流淌在城市的呼吸之中。古老的城墙上,人们迎着晨曦奔跑,脚下青砖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书院门里,孩童执笔濡墨,宣纸上的横竖撇捺,延续着碑林石刻的千年笔意;回坊街市,牛羊肉泡馍的香气氤氲,各族文化在烟火日常中和谐共生。地名如未央路、长乐坡,仿佛历史的回音壁,时时唤起人们对汉唐气象的追忆。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安作为新丝路起点,正以考古新发现和文旅融合的新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西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编年史。当人们登上大雁塔俯瞰这座古今交融的都会,或于城垣之下触摸粗粝的砖石,指尖所触、目光所及,皆是文明年轮的印记——它无声宣告着:历史非但未曾远去,反而在每一寸土地中深沉呼吸,在每一次回望中重获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