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读书笔记1引言

探索者

<h3>引言</h3></br><h3>      人们期待老师们能用不适当的工具来达到一些无法实现的目标。奇迹在于,老师们有时还真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学校不能靠奇迹来生存。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问题是:心理学能够提供这些工具和技巧吗?心理治疗中的一些概念能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吗?</h3></br><h3>      本书的回答是:“是的!”以在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所形成并经过学校实际检验的一些技术为基础,我们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处理所有老师都会面临的日常状况和心理问题。</h3></br><h3>      本书的宗旨可以很好地概括为下面这段话,这是本书作者当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写下的:“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能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h3></br><h3>     未来的一二十年里,很多教学问题会得到解决。届时,将会有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教学方法。然而,有一件事情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没有任何一种机器——无论它多么精密先进——能够做这个工作。</h3></br><h3>      计算机教学尚未实现,也许学校必须要等到21世纪才能从中受益。然而,老师们要成为既有效率又能打动孩子心灵的教育专家,并不一定非要等到那个时候。为了变革,对人的了解可以先于技术的发展。</h3></br><h3>致读者<h3>       在本书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来描述的。</h3></br>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字不差地照搬,而只是为了提供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老师们的回应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形,并要发挥独创性。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参加我的讲习班的老师和父母们,他们记录下了为运用新的态度、概念和语言而付出的努力,并且愿意与本书的读者一起分享。</h3></br> <h3>      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重新精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Ⅲ》。上次阅读时只是匆匆浏览,在实际与学生沟通中,还未能将书中的理念自然融入。我发现自己总是会不自觉地回到固有的表达方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沟通习惯确实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改变。<h3>      这次重读,我要做到:<br></br>     1. 逐章细读,做好读书笔记<br></br>     2. 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br></br>     3. 设计具体的实践练习<br></br>     4. 定期反思应用效果</h3></br><h3>      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书中的沟通智慧,让师生交流更加自然有效。</h3></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xf-YynXQXhH87QUj-2z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