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我们小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辈们吃不饱穿不暖,干起活了那么有力气,一担二三百斤的大米挑起来就走,几百亩田的稻谷全凭肩挑,从田里运到晒谷场,“双抢”时季,一个月每天早上四五点出工到晚上七八点收工,没一个人叫苦,照样做饭、洗衣,喂鸡喂鸭,养猪养羊。而现在的年轻,吃穿不愁,每天酒足饭饱,生活条件那么好,却干不了重活,吃不了苦头,担不了重任?是过去人硬郎,穷者有志,还是现代人娇嫩,富者无忧?请《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清晨五点的露水还凝在稻穗上时,王阿婆总想起一九六八年的夏天。那时她才十七岁,天不亮就跟着生产队的人往稻田里赶。双抢时节的太阳是淬了火的钢针,刺得人后颈脱皮,可田埂上满是挑着稻捆的身影——男人挑着近三百斤的担子,扁担压得弯成月牙,女人挎着竹篮割稻,手指被稻叶划得全是细口子,血珠混着汗水滴进泥里,没人顾得上喊疼。收工回到土坯房,还要蹲在灶台前烧火做饭,给猪栏里的老母猪添食,直到月亮升到树梢,才有空在煤油灯底下补磨破的布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日子,是攥着空碗数米粒的日子。王阿婆说,最饿的时候,她和妹妹挖过观音土,蒸成窝头咽下去,拉不出屎就互相用手抠。布票一年才发几尺,一件打满补丁的褂子,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缝缝补补给老三当尿布。可就是这样的日子,人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村里的老书记,五十多岁的人,挑稻子比小伙子还快,有次中暑倒在田里,灌碗凉水又爬起来接着干,说“误了农时,全村人都要饿肚子”。那时的苦,是绑在集体身上的绳,一大家人、一个生产队,拧成一股劲往前拽,谁也不敢松,也舍不得松——松了这股劲,可能就熬不过这个冬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二零二四年,王阿婆的孙子小宇二十岁,在城里读大学。暑假回家帮着收玉米,才掰了两垄就直不起腰,嚷嚷着腰快断了,蹲在田埂上刷手机,说“爷爷,雇个收割机多省事,犯得着自己遭罪?”王阿婆看着孙子细皮嫩肉的手,指甲缝里连泥都没嵌多少,突然想起自己十七岁时,手掌上的茧子厚得能磨破砂纸。小宇从小没挨过饿,零食柜里的薯片、巧克力堆得冒尖,衣服穿一季就嫌旧,可让他扛袋五十斤的大米上楼,他说“太重了,叫个跑腿吧”;让他熬夜赶个报告,他说“不行,我得睡够八个小时,不然掉头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是小宇一个人这样。王阿婆去邻居家串门,看见邻居家的儿子,三十多岁的人,找工作嫌这个累、那个钱少,在家待了半年,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他妈做好饭端到跟前,还嫌菜咸了淡了。她去镇上赶集,看见年轻人骑电动车过个小坎都要减速,生怕颠着;超市里买袋米,非要等送货上门,说“自己搬不动”。她有时会叹气: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那天小宇帮村里的老人弄智能手机,教他们怎么发视频、怎么用医保电子凭证,王阿婆又愣了。有个独居的张奶奶,儿子在外地打工,小宇教她弄好视频通话,张奶奶对着屏幕看见孙子,抹着眼泪笑,小宇蹲在旁边,耐心地教了一遍又一遍,说“奶奶,以后想孙子了,随时喊我,我来帮你连”。村里修灌溉渠,需要年轻人去镇政府跑手续、填表格,小宇自告奋勇去了,回来时拿着厚厚一叠文件,说“奶奶,现在办事不用光靠腿跑,网上能填不少表,我都弄好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阿婆突然明白,“力气”这东西,早就不是当年那副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有力气”,是被逼出来的韧性。那时没有收割机,没有电动抽水机,连扁担都是稀罕物,要种出粮食,全靠肩扛手挖。饿肚子的恐惧像鞭子,抽着人往前跑——你不扛,家人就没饭吃;你不拼,生产队的工分就少,年底分不到口粮。那时的“能吃苦”,是生存的本能,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哪怕根扎在石头缝里,也要把刺竖起来活下去。而且那时的“苦”是大家的苦,你看见邻居大娘在田埂上晕过去,会赶紧递碗水;看见队友挑不动担子,会上去搭把手。苦成了黏合剂,把人粘在一起,再重的担子,分着扛就轻了;再难的日子,有人陪着就熬得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年轻人“扛不动”,是因为不用扛了。收割机轰隆隆开过稻田,一天能收几十亩;电动葫芦吊能把几百斤的货物吊到楼上,不用人弯腰;外卖、跑腿软件能把东西送上门,不用自己扛着走。他们从小没体会过饿肚子的滋味,不知道“不干活就没饭吃”是什么感觉——生存的压力小了,自然不用把自己逼成“铁打的身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这不代表他们“没力气”。小宇帮张奶奶弄手机时,耐心得像在哄小孩;他跑政府手续时,把文件理得清清楚楚,比老一辈人光靠“嘴问腿跑”效率高得多。现在的“力气”,藏在脑子⾥,藏在屏幕后——有人研发出抗旱的种子,让一亩地多收几百斤;有人做电商直播,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有人写代码做软件,让办事流程变得简单。这些“力气”,不用挑担子,不用晒脱皮,却能让日子过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阿婆年轻时,苦是“硬苦”,靠肩膀扛,靠脊梁顶;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苦,是“软苦”——写代码熬到凌晨三点,改方案改到崩溃,跑业务被客户拒绝十几次,这些苦藏在心里,看不见血,也看不见茧,可也是真的累。只是老一辈人习惯了“看得见的苦”,总觉得“没扛过锄头就是不苦”,却忘了时代早就变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天傍晚,小宇拉着王阿婆看手机里的视频:一台无人收割机在田里自己作业,屏幕上能显示收了多少斤稻谷,湿度是多少。小宇说:“奶奶,以后种地不用那么累了。”王阿婆看着视频里的机器,又看看孙子眼里的光,突然笑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是今不如昔,也不是昔不如今。过去的人用肩膀扛起了日子,让现在的人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用脑子、用技术过好日子。苦的模样变了,力气的模样也变了,可往前走的劲,从来没变过。这大概就是日子最有意思的地方——一辈人有一辈人的活法,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力气”,说到底,都是想把日子过好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