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国锋</p><p class="ql-block"><b>引言</b></p><p class="ql-block"> 钱币之道,微物可语通史。方寸之间,铸帝王之号,刻邦国之运,融书艺之魂。九叠篆,作为华夏文明中一种极具神秘色彩与皇家威仪的文字形态,其笔画盘曲,回环往复,非九叠之数,乃极言其繁,寓“九五至尊,天命永固”之意 。</p><p class="ql-block"> 此书体多用于宋、金、元之官印,以昭信守,以防伪造,是皇权秩序在印信系统中的森严体现 。而“天辅”乃大金王朝开国之君主完颜阿骨打所用之第二个年号,自公元1117年至1122年,共历六年 。此期间,金国初立,国基未稳,铁马冰河,与辽、宋鼎峙,正是英雄创纪之世。</p><p class="ql-block"> 一枚钱币,若真以九叠篆书“天辅元宝”四字,则其不仅是金代铸币的珍稀实物,更是解读金初政治思想、审美取向与文化自信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然遍览群书,检阅公私馆藏及钱币学文献,吾辈需以审慎之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文旨在穷尽现有资料,分为三大章节,深入考辨此事。第一章,将详述“天辅元宝”之确凿历史,溯其源,明其貌,论其稀。第二章,将精研“九叠篆”之艺术与政治内涵,及其在钱币史上已知的应用。第三章,将综合前两者之论证,对“九叠篆天辅元宝”之存在性、理论可能性及其在中国钱币史上的潜在影响,做一全面、深刻之推演与论断。此非臆测,乃基于史料与逻辑之严谨探究也。</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天辅开国:金初钱币之滥觞与《天辅元宝》考</b></p><p class="ql-block"> 本章旨在厘清关于“天辅元宝”这一钱币品种在钱币学界公认的、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为其后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一、 铸造背景与历史时刻:天辅六载之风云</b></p><p class="ql-block"> “天辅”年号的启用,标志着大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元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于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称帝,建国号大金,年号“收国”。两年后的1117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废“收国”年号,改元“天辅”,直至1123年驾崩 。</p><p class="ql-block"> 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2年),是金国历史上至为关键的时期。其朝堂之上,大事件频发,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灭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金军在天辅年间对辽国发动了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天辅四年(1120年),金军攻克辽上京临潢府;天辅六年(1122年),攻克辽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及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辽天祚帝仓皇出逃,辽国覆亡在即。这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极大地巩固了金国的国际地位,使其从一个区域性新兴政权,一跃成为足以与北宋分庭抗礼的强大帝国。</p><p class="ql-block"> “海上之盟”与对宋关系:为了共同夹击辽国,金与北宋于天辅四年(1120年)左右达成了著名的“海上之盟”。此盟约规定双方联手攻辽,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则将原本给辽的岁币转交予金。这一外交事件,虽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伏笔,但在当时,无疑是金国在外交上的巨大成功。有学者认为,天辅元宝的铸行,可能与金宋之间一度良好的互动交流有关 。</p><p class="ql-block"> 在此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新生的、以武力崛起的王朝,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其中就包括发行代表国家主权的货币。</p><p class="ql-block"><b>二、 主张铸行与机构之谜:皇权意志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 关于“天辅元宝”由谁主张铸造,史料虽未记载朝堂之上具体的奏议与辩论,但作为年号钱,其铸行无疑源于最高统治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意志 。发行以自己年号命名的货币,是历代帝王宣示正统、行使主权的传统方式。阿骨打改元“天辅”,意在宣示其功业乃上天辅助而成,具有神授的合法性。铸造“天辅元宝”,正是将这种皇权意志实体化、流通化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 然而,关于具体的铸造机构,史料则付之阙如。《金史·食货志》对金代早期的铸钱事宜记载甚为简略。金初,百废待兴,其官僚体系尚在建立健全之中,专门负责铸钱的“钱监”或类似机构的运作情况并不明晰。加之金国早期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铜矿资源极度匮乏 。这直接导致了金代早期货币政策的特殊性。</p><p class="ql-block"> 金初的货币流通,呈现出一种混合状态:大量沿用并流通辽、宋旧钱,而本朝所铸钱币数量极为稀少 。因此,“天辅元宝”并非作为取代旧钱、统一市场的大规模流通货币而发行,其性质更可能接近于宣示性、纪念性的开国铸币。其铸造机构,可能是中央政府临时设立的工场,或是由军队后勤部门在占领区利用缴获的设备和工匠小批量铸造,具体情况已难以详考。</p><p class="ql-block"><b>三、 钱币形制、书艺与材质:存世孤品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 根据钱币学家长期的研究与发现,“天辅元宝”的实物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国古泉大珍之一,有“孤品”之说 。其最早的可靠记录,源自日本著名钱币收藏家平岛春水先生的旧藏拓片,后经中国钱币学泰斗马定祥先生批注确认,其拓图可见于《中国古币珍藏鉴赏3400例》等著作 。国内博物馆亦有陈列展出 。</p><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些珍贵的资料,我们可知传世“天辅元宝”的样貌特征:</p><p class="ql-block"> 形制与布局:为标准的方孔圆形钱。其钱文布局为“旋读”,即“天、辅、元、宝”四字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这种旋读方式在北宋钱币中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书体特征:这是本研究的关键点。所有已知的、被钱币学界公认的“天辅元宝”真品,其钱文均为楷书,而非九叠篆 。其楷书书法清秀隽美,笔力遒劲,结体规范,被认为在风格上深受同时代北宋徽宗“大观通宝”等御书钱的影响 。这从侧面反映了金初在文化上受到先进的中原文明,特别是宋代文化影响的事实。字体大小匀称,与钱币整体布局和谐,直径与重量等物理数据因实物罕见而缺乏普适性统计,但其形制总体上符合小平钱的规制。</p><p class="ql-block"> 材质构成:其主要材质为青铜。由于金代缺铜,其铜质可能不如宋钱精良,合金比例的具体数据亦无明确的科学检测报告公布。提及有鎏金、银质的说法,但缺乏实物佐证,或为后世附会或极罕见的试铸品 。</p><p class="ql-block"> 寓意与目的:“天辅”二字,上承天命,宣示神授君权;“元宝”二字,则是唐以来通行的钱币名称,继承了中原货币的传统。其铸造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解决市场流通问题,而是出于政治考量:一为确立新朝正统,向天下宣告大金国号与君主年号;二为在与辽、宋的复杂关系中,展示金国已经具备独立铸币的能力与文化形象,是一种国家名片。</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历史中确凿存在的“天辅元宝”,是一枚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天辅年间下令铸造的、楷书旋读、存世极为稀少的青铜小平钱。它承载了金国开创期的重大历史信息,但在所有可靠的记录中,其书体均非九叠篆。</p><p class="ql-block"><b>第二章:皇权符验:九叠篆之源流及其在钱币上的应用</b></p><p class="ql-block"> 要探讨“九叠篆天辅元宝”的可能性,就必须深入理解九叠篆本身及其与钱币的特殊缘分。</p><p class="ql-block"><b>一、 九叠篆之定义、美学与政治内涵</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并非一种与小篆、隶书并列的独立字体,而是篆书的一种特殊变体,是应用于印章之上的一种美术化、规范化的篆书,尤盛于宋、金、元时期 。其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 盘曲折叠:其核心特征是笔画的极度盘曲化。为了填满方形或长方形的印面,工匠们将原本简约的篆书笔画进行反复、均匀的折叠、堆砌,使其线条布满整个空间,显得饱满、匀称、装饰性极强 。</p><p class="ql-block"> “九”为虚指:所谓“九叠”,并非指每一笔画都恰好折叠九次。“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最大的阳数,有“多”或“极致”之意 。因此,“九叠”是形容其折叠之繁复,以彰显其尊贵与权威。实际上,根据笔画的简繁,可以有五叠、六叠、七叠乃至十叠以上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皇权象征与防伪功能:九叠篆主要用于官印 。这种设计极为复杂的字体,一方面以其繁复华丽的视觉效果,象征着官府与皇权的威严与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其复杂的笔画规律使得模仿和伪造变得极为困难,从而起到了重要的防伪作用,确保了政令的权威性与唯一性 。选择九叠篆,就是选择了一种秩序、一种权威、一种不容僭越的视觉语言。</p><p class="ql-block"> 因此,将九叠篆用于国家发行的钱币,其动机与寓意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把钱币的信誉提升到与国家最高权力信物(官印)同等的级别,极大地彰显皇权,并以其复杂性杜绝民间私铸。</p><p class="ql-block"><b>二、 九叠篆与钱币之缘:稀世的邂逅</b></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中国钱币史上,绝大多数钱币使用的是易于辨识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或草书。九叠篆因其极高的艺术加工度和较低的辨识度,在钱币上的应用如凤毛麟角,每一次出现都堪称钱币史上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公认的孤例:北宋“皇宋通宝” 钱币学界公认的、毫无争议的九叠篆钱币孤例,是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铸造的“皇宋通宝”九叠篆** 。此钱被誉为“泉中第一楷模”,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 。其铸造精美,钱文布局典雅,九叠篆书写规范,是宋代崇文尚艺、典章制度高度发达的体现。此钱非流通币,而是开炉祭祀或赏赐用的“镇库钱”或“宫钱”,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充满争议与探索的金代九叠篆钱 进入金代,九叠篆在官印上得到继承和普遍使用 。那么,它是否也被用于钱币呢?这正是钱币学界一个引人入胜的议题。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的深入,一些过去未见于典籍的金代九叠篆钱币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最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天会元宝” :“天会”是金太宗完颜晟的年号(1123-1137),紧接“天辅”之后。有学者和藏家提出存在“九叠篆天会元宝” 。其支持者认为,金太宗在灭亡北宋后,为宣示其继承中原大统的“正统性”,极有可能模仿宋代制度,铸造九叠篆钱以壮国威 。这种钱币被推测为非流通的试铸样钱或宫廷赏赐品 。</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天眷元宝” :“天眷”是金熙宗完颜亶的年号(1138-1140)。“天眷元宝”本身就是大珍,而九叠篆书体的“天眷元宝”更是珍中之珍,同样被认为是试铸样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他如“收国通宝”等九叠篆钱:亦有藏家展示“收国通宝”等更早期年号的九叠篆钱币,但其真实性争议更大 。</p><p class="ql-block"> 这些金代九叠篆钱币的共同特点是:均不见于《金史》等正史记载,存世量极少,多为孤品或仅见数枚,且其性质普遍被认为是试铸或非流通的特种钱币 。这表明,金代统治者确实有过将九叠篆这一代表至高皇权的符号移植到钱币上的尝试和探索,但似乎并未付诸大规模实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叠篆字集》</p><p class="ql-block"><b>第三章:历史的迷雾:《九叠篆天辅元宝》之综合考辨</b></p><p class="ql-block"> 综合前两章的论述,我们现在可以回到最初的核心问题:一枚以九叠篆书写的“天辅元宝”是否存在?</p><p class="ql-block"><b>一、 文献与实物之阙如:一个沉默的证据</b></p><p class="ql-block"> “阙如”,即付之缺如。在学术研究中,证据的缺席本身也是一种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正史与钱谱的集体沉默:从《金史》到清代以来的《古泉汇》、《钱录》等各类钱币学著作,再到现代权威的《中国古钱大辞典》、《中国古币珍藏鉴赏3400例》等,所有主流文献在提及“天辅元宝”时,描述的书体均为楷书 。在论及九叠篆钱币时,则以“皇宋通宝”为基点,进而探讨金代“天会”、“天眷”等年号钱的可能性 。没有任何一部权威著作提及或收录过“九叠篆天辅元宝。</p><p class="ql-block"> 公私收藏的空白:全球范围内的各大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以及知名私人藏家的收藏序列中,均未见有公开展出或发表过获公认的“九叠篆天辅元宝”实物。目前所有可见的、可靠的“天辅元宝”图像资料,皆为楷书钱 。</p><p class="ql-block"> 这种在文献和实物两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九叠篆天辅元宝”在现阶段只能被视为一个尚未被证实的钱币品种。</p><p class="ql-block"><b>二、 铸造动机与历史情境的推演:为何“不是天辅”?</b></p><p class="ql-block"> 既然金代后来有铸造九叠篆钱币的尝试,为何在更早的天辅年间没有呢?我们可以从历史情境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实用主义与生存优先:天辅年间的金太祖,其首要任务是军事征服与政权生存。其战略重心在于彻底击败辽国,并与北宋周旋。在内政上,则是草创制度,整合新附领土和人口。如前所述,由于缺铜,金国早期的货币政策是极为务实的,即“以敌之钱,为我所用”,大规模沿用宋、辽旧钱 。在这种情况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设计和铸造工艺极其复杂、辨识度低且不适合流通的九叠篆钱币,似乎不符合当时紧迫的政治军事需求。其象征性的铸币需求,通过铸造少量的楷书“天辅元宝”已经可以满足。</p><p class="ql-block"> 文化自信与制度建设的阶段性:九叠篆是中原王朝高度成熟的礼仪制度和审美文化的产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虽雄才大略,但其统治核心仍带有浓厚、质朴的女真部落军事联盟色彩。天辅时期,金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尚在初步阶段。而到了其后的金太宗、金熙宗时期,金国已灭北辽、攻破北宋,占据了中原大片土地,俘获了宋朝君臣与大量工匠、文人。此时的金朝统治者,面临着如何统治广大汉族人口、如何构建自身政权“正统性”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全面模仿、乃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宋朝的礼仪制度,包括铸造代表皇权极致象征的九叠篆钱币,就成了更有可能的政治选择 。因此,从“天辅”到“天会”、“天眷”,金代统治者对使用九叠篆的政治需求和文化条件,是不断增强的。</p><p class="ql-block"><b>三、 理论可能性与钱币学意义:一个待解的悬案</b></p><p class="ql-block"> 尽管缺乏证据,我们是否能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任何一丝可能性?从纯理论角度看,尚不能完全排除。</p><p class="ql-block"> “试铸孤品”的可能性:我们不能排除在天辅年间,某个受到宋文化影响的工匠或官员,曾向阿骨打提议并试铸过极少量的九叠篆样钱,但未被采纳,最终湮没于历史长河。若有朝一日,通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这样一枚钱币,且其地层关系明确、锈色包浆自然,那么它将是石破天惊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对中国钱币史的影响:倘若“九叠篆天辅元宝”被证实存在,其影响将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提前金代九叠篆钱币史:它会将金代铸造九叠篆钱币的历史,从目前讨论的“天会”或“天眷”年间,至少提前6至20年,追溯到开国皇帝金太祖时期。</p><p class="ql-block"> 重塑对金太祖的认知:这将表明,完颜阿骨打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也比我们想象中更早、更深刻地理解并试图运用中原王朝的符瑞与礼仪制度来巩固其皇权。这将为研究女真早期汉化进程提供全新的、有力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丰富九叠篆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可能的、全新的九叠篆钱币范本,其书法风格、布局设计都将成为书法史和艺术史研究的珍贵材料。</p><p class="ql-block"><b>结论:一个激发想象的文化符号</b></p><p class="ql-block"> 综合本文的考辨,截至2025年8月16日,基于所有可查的文献、考古发现与钱币学界的共识,“九叠篆天辅元宝”仍是一个未被证实的、存在于理论探讨和藏家想象中的钱币品种。历史的天平,目前倾向于它并不存在。已知的“天辅元宝”为楷书钱,而金代对九叠篆钱币的探索,更可能始于其后的天会或天眷年间。</p><p class="ql-block"> 然而,学术研究永无止境。“九叠篆天辅元宝”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考。它像一个历史的“引子”,激发我们去更深地探究金代初期的政治风云、皇权思想的演变,以及女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碰撞与融合中绽放出的独特火花。</p><p class="ql-block"> 它或许至今仍深埋于北国某处未知的冻土之下,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或许,它从未被铸造,仅仅作为一种思想的火花,在金代初期的某个宫殿或作坊中一闪而过。无论如何,这个“天辅九叠之谜”,本身已成为中国钱币学与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待解的悬案。而对这个悬案的每一次探讨,都是对那段金戈铁马、开国创纪的峥嵘岁月的崇高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