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门映岁月

刘彦俊

<p class="ql-block"> 斜门映岁月</p><p class="ql-block"> 图/文 刘彦俊</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稷山的黄土之上,时光如河,流淌过千年岁月。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古建遗迹,恰似河床里温润的明珠,默默珍藏着光阴的故事。而清河镇七级村北隅的那座斜门,更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在青砖斑驳间,静静守着清代民居的记忆,让古代建筑的智慧,在风里雨里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 这扇坐东朝西的巷门,通体由青砖砌就,4.35米的高度托着4.87米的面宽,不事张扬,却自有庄重古朴的气韵。最让人驻足的,是那道中辟的砖券斜门洞——3.06米宽,3.75米高,墙体斜面厚达1.3米,素净得没有一丝装饰,却在简洁里透着一股大气,仿佛岁月刻意留白,反倒让那份质朴更显动人。</p><p class="ql-block"> 这般独特的斜门设计,藏着古人最精妙的心思。许是受了地势的牵绊,又念着日常轿车出入的便利,盼着物资转运能畅通无阻,宅主人便跳出了寻常规制,将门洞墙体巧妙地斜着筑起。在没有精密仪器、缺乏复杂理论的年代,这样的巧思堪称神来之笔:既妥帖解决了实用难题,又让功能与美学在此处相遇,成了罕见的单体建筑典范,让人不得不叹服古人将科学与艺术揉进砖瓦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百年风雨掠过,斜门依旧伫立。它早已不只是一处建筑,更是农耕文明的一枚活化石。砖缝里藏着当年的犁铧声,瓦片中裹着灶间的烟火气,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先民的生活模样——是日出而作的勤恳,是邻里往来的温情,更是在土地上讨生活的那份踏实与智慧。它像一本无字的史书,为后人铺开了研究传统民居演变的画卷,也让地域文化的根脉,能在触摸青砖时变得可感可及。</p><p class="ql-block"> 漫步七级村的街巷,目光落向斜门的刹那,总觉得那些斑驳的砖面在轻轻絮语。它是古代匠人的手艺结晶,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当指尖拂过砖上的凹痕,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而这份温度,值得我们小心呵护,让千年前的智慧,在新时代的阳光里,依旧能折射出璀璨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