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2日,星期一的中午日头还恋着午后的暖,我们从石城往抚州去,车窗外的稻浪晃成一片绿,晃到三点多,终于把我们送进了抚州城。落脚的花园宾馆就在文昌里,刚把行李搁进房间,推开门就愣了——青石板路顺着墙根拐进巷弄,檐角挑着旧灯笼,原来我们早浸在了景区的烟火里。哪还忍得住歇脚,拽着同行的人就往门外跑。</p><p class="ql-block"> 宾馆门口不远便是座古寺,后来才知唤作“正觉寺”。山门爬着青藤,往里走,大雄宝殿前卧着方池塘,水绿得发稠。池里热闹极了:锦鲤摆着红尾巴往水面凑,老乌龟趴在石台上晒背,还有一群麻鸭“嘎嘎”地划水,脚掌搅碎了满池的云影。原本该是禅意静穆的地儿,被这一汪活水衬得活泛,连殿檐的铜铃都似跟着轻快起来。绕到殿后,忽见一座高塔直插云天,是“拟岘台”,青砖被岁月浸得发暗,却依旧挺得笔直,像守着这方天地的老将军。</p><p class="ql-block"> 从寺里出来,信步往文昌里深处走,没多久就撞见了那座基督教教堂。它藏在老巷中间,哥特式的尖顶戳在灰瓦之间,倒不突兀。听说这是中国第三大基督教堂,只是正围着脚手架修缮,进不去,只好站在墙外看。红砖上爬着老藤,彩绘玻璃在夕阳下闪着碎光,风过处,好像能听见旧时光里的钟声,沉沉的,裹着百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就到了中国戏剧博物馆——原是冲着汤显祖来的。馆里暗沉沉的,展柜里摆着泛黄的戏本,墙上是戏剧发展史的长卷:从宋元南戏到明清传奇,一笔笔写得清楚。汤显祖的展区最热闹,《牡丹亭》的戏文拓片挂在中央,“情至”二字力透纸背,旁边还有《还魂记》《南柯记》的抄本,连《雷峰塔》《长生殿》的戏目也列着。玻璃柜里摆着昆剧的行头,水袖上绣着缠枝莲,脸谱颜色鲜得像要滴下来,还有那笛子、板胡,摸上去凉津津的,仿佛还留着弦上的余温。</p><p class="ql-block"> 出了博物馆,暮色已漫上来,恰好走到横街。这街是文昌里的“烟火心”,店铺挨得密密的,幌子在风里晃:有卖抚州米粉的,蒸汽裹着辣香飘出来;有摆着戏曲面具的,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挤在一处;最惹眼的是街角那家“曾巩饼”铺子,油锅“滋滋”响,老板正翻着圆鼓鼓的饼。招牌上写着,撒贝宁也曾来这儿尝过,我们凑过去买了两个,咬一口,外脆里软,芝麻香混着葱花味,熨帖得很。</p><p class="ql-block"> 六点多,在街边找了家小吃店,点了碗临川牛杂,配着炒粉吃。辣香窜进鼻子里,浑身都暖了。吃饱了往“寻梦牡丹亭”的演出现场去,青石板路上已有三三两两的人,灯笼次第亮起来,把老巷照得半明半暗。晚风里,好像真能听见杜丽娘的轻叹——这文昌里的半日,从古寺的塘水到戏馆的旧物,从热乎的饼到将起的戏,每一步都踩着光阴的软,让人舍不得走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