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深处的荠菜饺香</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的荠菜饺香,如同一缕温柔的春风,轻轻拂过心田,唤醒了儿时那段温馨而美好的时光。那些记忆,宛如一幅幅细腻入微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铺展,而父亲亲手包的荠菜饺子,无疑是这幅画卷中最耀眼、最温馨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位来自江阴的普通汉子,尽管在长沙这座繁华都市扎根多年,但那份对故乡的深情与眷恋,却如同他血液中的基因,无法抹去。他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乃至烹饪方式,都深深地烙印着江阴小城的印记。记得小时候,父亲烹饪的小菜,总是别有一番风味。与长沙本地常见的爆炒方式不同,他更倾向于慢炖细煮,让食材的鲜美在时间的沉淀中缓缓释放。更令人难忘的是,他总爱在菜肴中添上一抹淡淡的糖香,那动作之娴熟,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让人感受到他对美食的热爱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当然,父亲也并非完全固守传统,他懂得入乡随俗。在长沙这座“不怕辣”的城市里,我们家的餐桌上常常也会出现辣椒的身影,但那都是一抹淡淡的辣味。我想,这或许是父亲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接纳与融合吧。</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众多拿手好菜中,黄焖鳝鱼、嗦螺等佳肴无疑令人垂涎欲滴,但在我心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盘热气腾腾的荠菜饺子。每年春节过后,当大地还沉浸在冬日的余寒之中,父亲便会迫不及待地拿起那把自制的小工具,穿梭在周边的田野间,寻找那些鲜嫩的荠菜。他的眼神专注而深情,仿佛是在寻找什么稀世珍宝。每一棵被精心挑选的荠菜,都承载着他对家人的深深爱意。</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他将荠菜摘净、清洗,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的细致与耐心。随后,他又会精心挑选上好的鲜肉,剁碎后与荠菜混合在一起,调制成香气扑鼻的馅料。那馅料,既保留了荠菜的清新与鲜嫩,又融入了肉香的醇厚与浓郁,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包饺子的时刻终于到来,这也是当时我最为期待的环节。父亲包的饺子,形状独特而美观,宛如一个个精致的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生活美满。父亲捏出的那一枚枚小元宝,在我童年的眼里简直像变戏法:饺子肚鼓鼓地隆起,两条边被他轻轻一压、一折,便翘出两道圆润的弧线,活像江南河埠头泊着的小乌篷船。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形状在江阴乡下叫“兜福”,寓意“兜住福气”,与我们今天在长沙街头常见的半月形、麦穗形、挤花边都不一样。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看见那枚“元宝”在我记忆里的模样,我专程去问了问江浙的老手艺,也翻了些地方志。原来,江阴一带的饺子皮并不擀成完全的正圆,而是略长略阔的椭圆;这样包出来时,肚大、口收得紧,蒸或煮都不会裂开。父亲把椭圆皮摊在左手掌心,右手抹馅、对折,先捏紧中点,再从两侧各推出一个褶,像给船舷安上两道翘起的护板。最后,他用虎口在饺子脊背轻轻一压,元宝便稳稳地立住了——站得住,才算“兜得住”。相比之下,如今我们在长沙菜市看到的饺子皮,圆得像十五的月亮,包的时候只需两指一捏,半月即成,讲究的是皮薄馅多、汁水丰盈;而父亲的元宝,更讲究“挺括”:皮要稍厚,煮透后仍带着韧劲,咬开时荠菜的青气先扑出来,肉汁却被锁在“船舱”里,直到舌尖抵破,才猛地泻出鲜甜。有一回,我把父亲包的元宝偷偷揣在棉衣口袋里,带去学校给同桌看。那元宝被体温烘得微温,竟没塌,立在课桌上像件小小的玉器。同桌惊呼:“你们家的饺子居然能站起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形状的不同,更是父亲把江南的河风、石桥、吴侬软语,一起折进了面皮的褶皱里。如今,每当我把现在包法的饺子挤下锅,它们总懒懒地侧躺,我才更真切地怀念那只能“站立”的元宝——它站着的,其实是父亲不肯倒下的远方乡愁。</p><p class="ql-block">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荠菜饺子端上桌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咬上一口,鲜嫩的荠菜与鲜香的肉馅在口中交织融合,释放出令人陶醉的美味,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品尝。</p><p class="ql-block"> 如今,岁月如梭,父亲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些与荠菜饺子有关的记忆,却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香。它们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想起那些时光,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温暖与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曾试图自己包荠菜饺子,却总是无法复刻出父亲的味道。那独特的馅料配方、那精致的饺子形状,还有那弥漫在厨房里的温馨氛围,似乎都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永远定格在了过去。然而,每当我站在菜市场挑选荠菜时,每当我拿起擀面杖准备包饺子时,父亲的身影总会浮现在眼前,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会如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的荠菜饺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家的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逐渐步入退休行列,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在每一个思念父亲的日子里,我都会走进厨房,尝试着包一盘荠菜饺子。虽然味道总是差那么一点,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品尝美食,既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印记,更是缅怀父亲,重温那些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荠菜饺子,是我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宝藏。它让我明白,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爱与温暖,永远不会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