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约拍|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镜头里的坚守 亦是拍客的勋章

明月影视

<p class="ql-block">文章中穿插有视频稿件,点开观看</p> <p class="ql-block">视频稿件</p> <p class="ql-block">作者:祁俊卿</p><p class="ql-block"> 接到北京时间的独家约拍时,我正在整理十三年来的存储卡。那些镜头里的市井烟火、时代群像,此刻都为即将启程的行程让了位——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我们要去见刘乙丑老人,一位亲历烽火的百岁抗战老兵。</p><p class="ql-block"> 推开阳泉军干所的房门,阳光正以恰好的角度漫进来,在老人头上的伤疤上织出细密的光纹。我举起相机,取景框里的他端坐如松,一百零一岁的脊梁仍带着当年扛枪的挺拔。“十二岁扛红缨枪时,枪杆比人高呢。”老人开口,沙哑的声线裹着岁月的厚度,我屏住呼吸调整焦距,生怕快门声会打散那些从八十年前飘来的记忆碎片。</p><p class="ql-block"> 他不说硝烟里的厮杀,只讲夜袭时割电线的冷月光,讲火枪扳机扣动时的震动,讲“伤疤比啥勋章都实在”。我没插话,让镜头静静追随他的手势:抚过头顶伤痕时的轻,捏着纪念章时的稳,指向窗外时的远。十三年拍客生涯教会我的,正是此刻的克制——面对这样的老人,镜头的沉默里藏着最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拍客的镜头总对着他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十三年来,镜头追着新闻人物跑,从市井烟火到时代群像,那些按下快门的瞬间,不仅定格了别人的故事,也刻下了自己的成长。就像这次记录刘乙丑老人,当镜头对准他头上的伤疤、掌心的勋章,当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震颤,拍客的角色早已不止是旁观者——是用影像为历史存档的人,是让沉默的故事被听见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老人说这话时,阳光恰好移过他的眉眼。我按下最后一次快门,看着存储卡里不断累积的画面,忽然更懂这份工作的重量。这些年攒下的存储卡里,藏着无数个“刘乙丑”,也藏着拍客对时代的敬畏。或许从未想过“荣耀”二字,但当一段段被记录的经历成为集体记忆的拼图,当那些被镜头温暖过的瞬间,在岁月里发酵成照亮他人的光,这份默默的记录本身,就是属于拍客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段独家影像即将呈现。于我,是十三年拍客生涯里一次沉甸甸的记录;于这个特别的纪念日,是我们为那段烽火岁月,捧出的一帧带着温度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