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活动地“祥云宫”与松口人文

今日梅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var(--font-family);"><b><font color="#ff8a00">宗教活动地“祥云宫”与松口人文</font></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var(--font-family);">梁德新</span></div> 祥云宫是松口的宗教活动地之一。据清朝康熙《程乡县志》记载:祥云宫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建造,地址在梅县松口洋坑村口,是松口的宗教活动地之一。松口的人文丰富,祥云宫与历史上的梅州文化名人李二何有关。<br> 松口街沿河风光(照片摘自《梅县松口镇志》) 祥云宫的老门楼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var(--font-family);"><b><font color="#ff8a00">松口祥云宫简述</font></b></span></div>一<br>祥云宫是梅县松口地方的宗教活动地之一。<br>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6年),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明帝永乐年间。唐朝佛教在中国发展为鼎盛时期。客家人的根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各省,由西晋的永嘉之乱(公元307---311年)开始向我国的南方迁徙到南方各省落居。佛教文化也在客家人中流传,因此在客家地区有众多的人信奉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结合,产生了如“香花佛事”这样的特殊形式。在广东梅州地区,香花佛事将佛教仪式与客家民俗相结合,包含演唱、舞蹈、杂技等内容,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本土化和世俗化。在梅县客家人中,佛教称为香花,信奉佛教的男女称为香花弟子。梅县客家人中信奉佛教香花的人众多,称为香花派,香花派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在梅县,男人称为和尚,住的地方称为寺,如灵光寺、安山寺、显光寺等,住的是信奉香花的男人;庵和宫住的女人称为斋姑,如佛缘庵、祥云宫等,住的是信奉佛教香花的女弟子。百年前松口地方的寺庙比学校还多。<br>祥云宫现在住的是信奉佛教香花的女弟子是梅县宗教局下属的单位。现在祥云宫女弟子们,会到附近为群众做佛事。<br> 2012年修建后的祥云宫 清朝康熙《程乡县志》卷五有吴愚的资料:吴愚洋坑村人,熟知经史诗文天文地理,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曾任广西昭平县知县等职,任职期间有政绩,得到皇帝褒奖提拔。吴愚、江昭等人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筹资建祥云宫。祥云宫在明朝万历年间建在洋坑村口。 清朝《乾隆程乡县志》卷五有吴愚的资料 清朝康熙《程乡县志》卷六有李士淳的资料:李士淳(1585年——1665年)号李二何,故居“祥安围”离祥云宫约300米,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在家乡居住期间,常到洋坑村口的祥云宫坐叙。曾捐资修缮祥云宫。他栽的榕树一株,榕树的主干直径达2.18米,树围最大处有6.38米,树高约18米。榕树约500年的历史,至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发。后人在祥云宫立雕像纪念他。 李二何祥云宫旁边植的榕树 祥云宫内李士淳(李二何)雕像 李士淳自幼聪颖,19岁考中秀才,23岁中解元,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殿试三甲第254名。崇祯八年(1635年)调往山西曲沃任知县,建乔山书院。崇祯十一年(1638年)应召入京,授翰林院侍讲,教授太子慈烺读书。在松口地方还流传李二何的故事。传说,祥云宫是李士淳把家乡建祥云宫的事,告知当时的崇祯皇帝,特为祥云宫下达“圣旨”。如今祥云宫把“圣旨石雕”保存下来。有关祥云宫“圣旨石雕”的缘由,引起文化工作者的关注。日后有人要写文章,标题为《松口祥云宫圣旨石雕考》。 《乾隆程乡县志》有李二何的资料 祥云宫内保存的“圣旨”石雕像 二<br>梅州地区的客家人崇拜梅溪公王。古代的名人梅娟曾当过官,有政绩,他为人处世受后人崇拜,人们奉他为公王,节日期间用轿子抬公王到各地巡视。祥云宫祭祀的是梅溪公王,拜祭的人络绎不绝, 香火鼎盛。受公王庇佑的人,有财源广进仕途发达的感觉。 <br> 祥云宫的梅溪公王 祥云宫于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由乡贤集资重建。祥云宫地处松口街郊区是交通要道来往人多,有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会在宫中聚会,外出乡贤回家乡会到宫中拜祭梅溪公王。 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祥云宫 清朝末年有9个女弟子在祥云宫居住。1950年之前,常住2人,住持人是张松昌(资料来自原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院长房学嘉著《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 <br>1966秋“破四旧”期间祥云宫遭破坏,那时祥云宫住的女弟子是附近生产队的农民。1980年后,附近的信佛教的善男信女会到祥云宫拜祭公王,此后宫中居住几个信奉佛教香花派的女弟子。前任的住持人是优婆姨(张松昌)。<br>历史上祥云宫有5个受人尊重,她们有姓名作纪念。受人尊重的优婆姨(张松昌)有她的雕像。<br> 祥云宫的优婆姨雕像 祥云宫历史上有5个人的姓名立碑纪念 三<br>2012年,重建的祥云宫留下的古物,即门楼的石碑、李二何栽的榕树、梅溪公王出巡时坐的轿子下半部分、祥云宫旧时的钟。如当代文化名人程贤章等人曾向祥云宫捐文物,由广东省文物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专家罗雄为祥云宫查找历史资料,收藏家陈鸿辉赐送“圣旨石雕像”<br> 梅溪公王出巡轿子的下半部 祥云宫旧时的钟 梅县丙村镇人,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程贤章,赠送给祥云宫的“香庐” 祥云宫梅溪公王考资料,由广东省文物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专家罗雄撰写。 祥云宫的重建,得到顾问灵光寺原副住持释真强师父和护法李利华居士的鼎力支持。<br>新建的祥云宫面积是原来建筑的3倍,接待厅和嘉宾休息室是二至三层。 <br> 2012年修建后的祥云宫全景图 2012年修建后的祥云宫全景图 祥云宫内的佛堂一角 祥云宫内的佛堂一角 祥云宫内的佛堂一角 祥云宫内的佛堂一角 如今祥云宫的主体工程已建好,嘉宾休息室和接待厅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墙壁还没有粉刷。接待厅的面积约100平方米,接待厅旁有一小厅也用于接待客人。现在接待厅的墙壁没粉刷,设备没买,这些预计要三十万元。如捐接待厅的办公桌是谁买的,在办公桌上会写上捐赠人的姓名。祥云宫的主管人员会把资助接待厅的各项设施的姓名立碑纪念。 没有粉刷的接待厅和嘉宾休息室 祥云宫的重建都是由热心乡贤资助。这些工作以后会逐步完善。希望热心乡贤们,为祥云宫捐物捐款。<br>释仕金祥云宫是现任的住持人,希望人们支持她的工作。<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var(--font-family);"><b>松口人文</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var(--font-family);">一</span></div>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口6万多人,地处闽粤赣边缘,距离梅州市城区约50公里。梅江流经松口境内,水陆交通便利,松口港是广东内陆河的第二大港口。旧时松口街的商业繁荣,100年前有店铺约1000间。有“松口攘过县,松口不认州” 之说。松口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大学的专家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们,他们选择松口人文为研究课题撰写论文。<br></div> 松口街被国家命名为“古街” 及外地人参观1936年建的“松江大酒店”和“火船码头” 留影(摘自“客都原创网站”)<br> 松口街被国家命名为“古街” 及外地人参观1936年建的“松江大酒店”和“火船码头” 留影(摘自“客都原创网站”)<br> 外地人到松口参观老街道(摘自“客都原创网站”) 松口是山歌之乡。廖胜华退休前是梅县松口中学的高中教师。他喜欢唱山歌,写了2本山歌书,现是松口山歌协会会长。他接受新闻、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写论文的大学研究生的采访。每星期为松口镇中心小学(新民小学)山歌兴趣班的学生上课约1小时。 廖胜华为松口镇中心小学“客家山歌兴趣班”的学生上课(松口图书馆提供) 梅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参观松口歌协会与廖胜华等人留影”(松口政府提供) 二<br>查阅1990年出版的《梅县华侨志》,全国华侨三千多万,广东占二千万;松口的户籍人口六万多人,华侨约八万人以上。松口的学校大部分是由华侨捐钱建造的。每座古民居都有华侨,有些房屋是民国年间华侨建的中西合璧西洋式建筑。松口的火船码头是华侨始发地,周边地区的华侨都从松口的火船码头上船,然后乘船经汕头出海到海外各国。为此,松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移民纪念碑建在松口镇。<br> 松口镇移民纪念碑 (摘自“客都原创网站”) 松口是个文化之乡,历代崇文重教。科举时代有些姓氏有私塾。清朝末年开始兴办新学,各姓的公尝(宗族组织)出钱资助办学。1950年之前的松江中学、国光中学是有高中的完全中学。1960年和1980年前后,松口中学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牌学校不算新闻。 松口中学老校(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查阅《梅县松口镇志》。明、清两代,翰林4人,进士13人、举人31人。明朝末年翰林、东宫侍读李士淳(李二何)。清朝经史学家吴兰修,清朝末年翰林温仲和有著作传世。近代有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岭东地区的负责人谢逸桥、同盟会总部会计长谢良牧,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梁密庵。旅印尼侨领、兴建中国第一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参加“三月九日”广州起义牺牲的革命烈士饶辅庭、周增。当代有民国年间曾任安徽省代省长、国府顾问李维源。有早期著名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红二十军政委、新四军教导总队负责人梁锡祜,革命诗人温流,广东省教育厅长饶芙棠,华侨饶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丘哲;国学大师饶宗颐(祖籍铜琶村,出生于潮州,现居香港)。军队将领34人,省、厅级干部29人,高等院校正副校长、党委(党组)书记13人,大学正教授65人,高级工程师60人,文化界名人22人。<br>松口的人文丰富,约四百年有20多人松口籍人研究松口的文化,有人还写有书。有松口籍人在报刊和网站写文章宣传松口人文。现在还没退休的有2人,都是松口中学的学生,还在报刊和网站撰写宣传松口人文的文章。<br>松口中学广州校友会的校友们很热爱家乡,并出版有会刊《松口乡情》(一年出一期),校友会有活动,有时会召集家乡松口人开会。2001年11月3日,由省文化学会主持的“梅县松口文化研讨会”在广州市文化假日酒店召开,参会者有我省、市、县、松口镇政府的领导和文化教育界、理论界、新闻界、旅游界、企业家、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约200人,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供会议讨论。<br> (照片摘自《松口乡情》) 2014年出版的《梅县松口镇志》 沈沧源著的书 余焱昌著的书 梁德新编著的书 梁德新编著的书 陈兴德的作品 报刊上刊载宣传松口旅游的文章 山口村(仙溪村)1970年有2500多人,那时完全小学有仙溪小学及4个分教处,学生400余人,教师约30人。在1970年之前,仙溪村考上大学和中专学校的约百人。<br>《广东梅县志》载,1945年(民国34年)梅县评为全国第二文化县,松口的教育是个实例。<div><br><b>三</b><br>松口镇的人文丰富,各级政府重视开发松口的旅游。市县文化部门用各种形式宣传松口文化。<br></div> 梅县区领导到松口考察和松口镇政府的《简报》(照片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梅州市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曾到松口镇调查和开会数次,请专家学者们献谋献策。把有关人员的手机微信上建立了微信群,方便联系工作。有些人在微信群中发表,利用松口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建议。<br>2025年4月25日,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邀请肖文平(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刘奕宏(《梅州侨乡月报》主编),魏金华(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罗雄(广东省文物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徐建文(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馆长),梁德新(退休中学历史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写《梅县松口镇志》)。他们在会议期间发了言,在微信群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次会议由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张小宏副局长主持,松口镇副镇长张益在会议中作了总结,并负责这次会议的接待工作。会后梁德新、张小宏、张益、李育剑写有文章。<br> 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召开的会议,地址在松口镇政府3楼。(照片由松口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祥云宫地处松口街的郊区在交通要道旁边,离的公路约800米,是松口的宗教文化活动地之一。地方政府应做好“文化转化为经济”的工作,宣传“把松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松口”。我认为,祥云宫是宣传松口人文的好地方,开发松口旅游不但要各级政府重视,还要得到热爱家乡的本地人士的重视支持。<br>写作参观资料<br>1、参观《广东梅县地方志》《梅州市宗教志》《梅县松口镇志》。<br>2、梅县区松口镇副镇长李育剑、松口镇祥云宫主持人释仕金提供有资料。<br>3、照片由释仕金、梁德新提供。<br> 作者简介<br>梁德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从小喜欢看书,听老人们讲地方人文及民间故事。对文学有兴趣,是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在报刊发表有关客家民俗、地方文化等文章,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关注。2000年前后,曾短期借用和兼职于市县文化部门,先后聘为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兼文史委员)、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特约编辑、记者。写了反映地方文化和客家民俗的书数本,内容是客家文化、地方民间故事、村史、宗族文化、家族历史、个人自传等,出版经费及写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和热心人士资助。用电脑写作,在家庭的帮助下提高了写作效率。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参加政府文化部门主办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约四十家刊物及网站发表文章一千多篇,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在职期间的1998年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撰写“客家人松口地方的生礼仪”,2000年参加编写《松口镇仙口风情录》(村史与梁氏族谱合编)。退休后2012年参加编写《梅县松口镇志》。现在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还被市、县的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编杂志等。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参加与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br>2025年8月19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