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张家界槟榔谷“历险”记

邓子

<p class="ql-block">  去年五一,好友相约同游槟榔谷,却因儿子难得回家一趟而未能成行,“好玩的很”是好友回来对槟榔谷此行的评价。此次户外团再次推出槟榔谷行程,闺蜜时隔几年也答应再度“出山”,还有驴友同事保驾护航,立马毫不犹豫高高兴兴地报了名!</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一天:月之谷→教堂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肖家湾</span></p> <p class="ql-block"> 8月2日清晨六点半,和闺蜜在规划馆准时汇合,跟着队伍登上了出发的大巴。中途在服务区简单吃过自带的路餐,直到下午两点,才抵达此行第一天的起点——张家界市永定区水田坪村。</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是烈日当空的午后,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气息,稍一动弹就汗流浃背。尽管闺蜜已全副武装做好防晒,并安排她走在经验丰富的强驴同事和我之间,心底仍不免泛起一丝担忧——毕竟她这两年多没爬过山,也缺乏系统锻炼,接下来这三天的行程,她真能安全顺利地坚持下来吗?</p> <p class="ql-block">  槟榔谷教堂门因其外形像一座西方教堂而得名。是一个天然穿堂大孔洞,位于月之谷附近,其洞初看四四方方,穹顶庄严肃穆,让人仿佛置身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在山洞里短暂避暑的同时,臭美打卡环节也必须安排得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驴友把这段路戏称为“开胃小菜”,比喻着实妙趣横生!不过用“小菜”形容难度,可太低调了。难在哪?路程虽短,却得手脚并用地攀爬一个个滑溜的大石头。好在有伙伴们连拖带拽,笨拙的攀爬反倒成了笑声里的乐趣——这体验,大概只剩“好玩”两个字能概括啦。</p> <p class="ql-block">  抵达山顶!我小心翼翼挪到崖边,屏住呼吸探身俯瞰——崖底的风景现在回想起来早已模糊一片,倒是那一刻脚底发软、心跳如鼓的悸动,至今仍清晰地刻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秉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和闺蜜彼此照应着,一步一稳地缓步前行。真心不累,可头顶这日头呀,真心一个火辣辣!</p> <p class="ql-block">  在当地领队的指引下,在一条隐蔽的小路上寻得一处天堂门的打卡点,仪式感和存在感一个都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  终于穿出大山,踏上柏油马路。闺蜜的脸被运动和暴晒双重“洗礼”后,已然成了红苹果,衣衫汗透,紧贴肌肤,她随意地撸起裤腿,瘫坐路边,那耷拉着嘴角的幽怨小眼神——活脱脱就是两年前登山归途的复刻版!我忍着笑,心里明镜似的:下次想再哄她爬山?嗯,两年后再议吧。</p> <p class="ql-block">  沿途经过一片片茶地,就是张家界有名的莓茶,也叫小叶种藤茶。其幼嫩茎叶中总黄酮平均含量超过26%,芽尖总黄酮含量最高达43.78%,是目前所有被发现的植物中黄酮含量最高的,被誉为“黄酮之王” 。因其加工过程中细胞破碎,黄酮活性成分渗透至表面形成一层“白霜”,故而得名 。</p> <p class="ql-block">  茶地里,茶农们正顶着毒辣的烈日辛勤采摘莓茶,每一滴汗水都浸透着为生计奔波的辛劳。同伴看着这场景打趣道:“他们是为了生计在烈日下暴晒,咱们这算什么呢,没苦硬吃呀!”</p> <p class="ql-block">  树荫下,阴凉处,到处晾晒着茶农们采摘的莓茶。</p> <p class="ql-block">  沿途经过一石洞,只见石碑介绍而未见佛雕。</p> <p class="ql-block">  穿眼屋是否就是因顶部的那个小黑洞而得名呢?</p> <p class="ql-block">  洞口的石壁被烈日照耀着,镀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原本平平无奇的山洞仿佛被悄悄镶了道金边,瞬间氤氲出几分金碧辉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星之谷是一处干涸的河床溪谷,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罗塔坪乡,是一处由喀斯特地貌与张家界地貌共同塑造的天然秘境。</p><p class="ql-block"> 穿行在三面环绕着黑白色石灰岩崖壁,壁立千仞,形似一个巨大、天然“围城”的星之谷,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褶皱里,恍惚间真如在历史长河中缓缓徜徉。</p> <p class="ql-block">  槟榔孔:为星之谷一面石壁上的方型贯山溶洞,高25米,宽20米,长160余米,东西贯通,洞口石壁上刻有“槟榔王”三字,是古永定“八景”之一,也是古苗瑶分界处。</p> <p class="ql-block">  崖壁孔洞旁,一方巨石俨然成了天然的秀场。各路网红、驴友们接踵而至,镜头里,飞扬的裙摆、炫酷的姿势、夸张的pose,将这里的火爆人气镌刻进每一道岩缝。我举着手机逡巡许久,终是寻不得一方清净取景地,只得在夕阳西下时,抓拍下一抹游人剪影聊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二天:茅沿河乘船→血门沟。</p><p class="ql-block"> 按出发时领队的说法,今天是此行风景最盛、也最惬意的一天。清晨吃过早餐,七点便乘上大巴悠然出发,直奔茅沿河的乘船点。</p><p class="ql-block"> 赶到河边时还不到八点,太阳已早早支棱起“威力”,再配上必须穿戴的救生衣,刚套上就闷出一身薄汗。好在登船瞬间的新鲜感冲淡了燥热——透过云层缝隙漏下的阳光,在两岸青山与碧绿河面上投下细碎光影,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倒也让这份闷热也变得不那么难耐了。</p> <p class="ql-block">  茅岩河是澧水上游的一段河流,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境内,景区总体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有“百里画廊”的美誉。两岸峭壁千仞,群峰竞秀,植被繁茂。</p> <p class="ql-block">  正沉醉在两岸高峡平湖的画卷里,视线忽然被一艘闯入的小快艇吸引。船尾坐着位戴黄色安全帽的大爷,单手支楞着下巴,目光定定锁在崖壁上,若不是船尾犁开的长串浪花在水面上簌簌散开,真要以为这船连同人都被时光定格了——那副浑然忘我的神态,仿佛将尘世喧嚣全抛在了身后,只留自己与山水相对。</p> <p class="ql-block">  快艇在峡谷中渐渐驶离视线,只剩下在平静河面上划出的一道优美弧线。弧线两侧,细碎的浪花与泡沫在阳光的亲吻下,迸射出星星点点的粼粼波光,像撒了一把流动的碎钻。</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航程里,发动机的轰鸣声像支单调的催眠曲。闺蜜起初还强撑着和我指点两岸青山,不一会儿就在烈日和碧波的双重夹击下败下阵来,抱着膝上的登山包歪着头打起了盹。</p> <p class="ql-block">  近两个小时的航程,我们的游船顺利抵靠在血门沟的崖壁边,等着另一艘同行的游船先行转划入这条狭窄的小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乍一看,感觉在两岸崖壁的夹击下,碧绿的小河尽头已没有了路。</p> <p class="ql-block">  游船缓缓划入血门沟的浅水区,前方水路渐窄,大伙在领队的指引下弃船登岸,沿着小径紧贴崖壁谨慎前行。</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领队介绍,这条沟寻常若水深些,便可启用我们提前带入的小船分批摆渡;多数时候水势浅缓,大伙或是蹚着齐膝的溪水而过,或是沿着干爽的石滩步行即可。偏今日水量格外微妙,深不足行船,浅不够畅步,两种常规路径竟都派不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细看这登岸的崖壁路段,才知确需几分胆量与技巧——所谓的“小路”根本称不上路,不仅窄得仅容一人侧身,路面还因潮湿而格外湿滑,更带着向水沟倾斜的坡度。崖壁上全无天然或人工的固定支点可供抓扶,稍不留意便有滑入水中的风险。好在最初的险段,船夫、领队与一位身强力壮的驴友早已合力将一根绳子牢牢顶在崖壁上充当扶手,为大伙搭起了一道看起来安全系数并不高的安全屏障。</p><p class="ql-block"> 此刻,户外人不畏艰难的精神尽显无遗:队伍里没有半句抱怨,更无一丝拥挤,唯有此起彼伏的暖心提醒与伸手相扶的身影,在崖壁间织成了一张互助的网。</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如壁虎般贴着崖壁横移了一段路,终于距下水点只剩两三米距离了。我一边在心里默默估算着下水后溪水会漫到衣服的哪个部位,一边抬脚迈向比当前站立点低了一尺多的石阶。可就在脚步落下的刹那,脚下突然一滑!一声惊呼还未散尽,身体已不受控制地向后翻倒,重重跌入水中。后来听同行的强驴同事说,他虽没看清我落水的瞬间,却真切瞧见了落水后四溅的水花真不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万幸我尚懂水性,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已镇定地稳稳站在了齐胸深的溪水里。更庆幸的是,身体毫发无伤,夏日的溪水带着微暖的温度,就连随包一同坠入的手机,捞起后也还能正常使用。只是那份庆幸里藏着点小遗憾——戴着的近视眼镜沉进了水底,任凭后来怎么摸索,终究没能寻回来,这才有了戴着近视墨镜探地洞的后续。</p> <p class="ql-block">  既是下水前的整装待发,也是落水后的狼狈与庆幸,不如就用这前后光景留个特别的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  峡谷里大伙开心留影。</p> <p class="ql-block">  落水的小插曲非但没给后续行程蒙上半分阴霾,反倒为这段满是野趣的攀爬添了段鲜活笑谈。一路听着同伴们对落水缘由的真诚分析,夹杂着几句善意的调侃,先前的些许惊吓早已消散,脚下的步伐也愈发轻快。</p> <p class="ql-block">  领队说这个山洞是给我们此行附赠的一个彩蛋。</p> <p class="ql-block">  至今我仍没弄清这山洞的名字,但这不打紧。重要的是,从洞顶那方洞口倾泻而下的一束天光,不仅给这幽暗的山洞劈开了一片光明,更像一股暖流,让人心头瞬间漾起莫名的暖意与力量。那一刻,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p> <p class="ql-block">  行程第三天:徒步槟榔谷→探秘迷洞→夹儿沟攀岩。</p><p class="ql-block"> 出发再次经过槟榔孔。</p> <p class="ql-block">  在洞口这块被山风和旅人打磨得温润的大石上,定格一个目光坚定的侧影,洞外的风与洞内的光,都成了这瞬间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通往迷洞的路,沿途都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迷洞:位于天使之城,是一大型喀斯特溶洞,洞内有暗河和数不清的支洞巷道,石钟乳、石笋等遍布其中,因历代多有人洞中迷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来到迷洞的洞口—地狱之门,远远便见洞口漂浮着淡淡的雾气,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仿佛这是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这座长约800米的迷洞深处,真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幽暗。偏偏我先前落水时遗落了近视眼镜,此刻只能戴着近视墨镜在漆黑中摸索前行,全靠同行伙伴头灯与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引路,我在湿滑的溶洞地面上亦步亦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仍是没防住脚下一滑,结结实实摔了个屁墩。生硬的岩石撞得人龇牙咧嘴。</p><p class="ql-block"> 整段穿洞之旅都浸在未知与挑战里,脚下的湿滑、暗处的磕碰、前路的不明,每一步都踏在冒险的乐趣上,刺激!</p> <p class="ql-block">  洞顶高处,黑压压的蝙蝠正密密匝匝地盘旋栖息,它们收拢翅膀倒挂在岩壁缝隙间,远远望去像一团团凝固的暗影。</p> <p class="ql-block">  当艰难穿越迷洞,从狭小洞口迈出的瞬间,光明裹挟着震撼一同袭来,抬眼便能望见“恶魔之眼”。它是迷洞出口处独特的自然奇观,洞口呈椭圆状,恰似一只眼眸,深邃而神秘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向上的泥土阶梯拾级而行,阶上青苔点点,带着湿润的凉意。越往上走,视野便愈发开阔明亮,从洞口斜斜照进的阳光轻轻拂过暗处的草木——那些藏在黑暗里深深浅浅的绿意再也藏不住,在光影中慢慢显露出盎然生机。</p> <p class="ql-block">  从迷洞穿出,印入眼帘的便是天使之城城门——一座高数百米的喀斯特自生桥城门,因天使之城造型酷似土家锅灶,又名锅灶,而天堂门作为其城门,便被称为灶门。在一些徒步路线的介绍中,也会将其统一称为天使之门或天堂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拥有天使之门的天使之城,城中草木葱郁,景色壮观,有海拔数百米的喀斯特山体自然圈成的高大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  镜头里有喀斯特岩壁的苍劲、有溪谷草木的葱郁,更有心底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用这张特殊的打卡照,为脚下的壮丽山河、为眼前的锦绣风光,深深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  夹儿沟是一处藏于山野间的秘境峡谷,全长约三四公里,深逾百米,而宽度仅数米有余。峡谷最窄之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行。这里地形蜿蜒复杂,岩石与溪流交错,部分路段常年湿润滑溜,穿行其间时,时而需手足并用攀援石壁,时而要小心试探踏过浅滩,对攀爬技巧颇有考验。也正因这份险峻与野趣交织的独特体验,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未知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行至山谷中,一阵阵沁凉从脚底悠悠升腾,与空气中的闷热激烈碰撞、消解。索性寻了小溪边一块裸露的石头坐下,任那难得的清凉如柔纱般将全身轻轻包裹。目光久久停留在小溪旁的岩壁上,那独特的层层“褶皱”,似是岁月镌刻出的画卷,又像一本摊开的厚重历史长卷,承载着时光的沧桑与故事。</p> <p class="ql-block">  幽深峡谷间,阳光带着执拗的劲头,从两侧几欲合拢的嶙峋岩壁间挤进来,将万道光芒倾泻而下。我为同行驴友定格了这张极具生命张力的瞬间——昂首向上、振臂高呼,尽情释放着与自然相融的畅快。</p> <p class="ql-block">  哈哈,没想到今天的第一个挑战,竟是要头顶着岌岌欲坠的巨石,侧身挤进这道狭窄的石缝。我这娇小的身材反倒成了优势,灵活轻巧钻过后,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徒手攀上那块湿滑的巨石。在伙伴们前面连拖带拽,后面连呼带喊的助攻下,顺利过关!</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户外团伙伴们的齐心协力与互帮互助中,我们闯过的一道道关,就像无畏的战士打败了一个个“怪兽”。每一次跨越险阻,都是对意志的磨炼,每一回应对挑战,都是对勇气、技巧与力量的考验 。</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默契悄然形成:身强力壮的男士们主动担起闯前断后的责任,先稳稳护送孩子们一个个过关,再细心守护女士们安全通过,整个队伍井然有序。十几个十岁左右的孩童,在这温暖有爱的互助氛围里,在大人们此起彼伏的“加油”“好棒”声中,悄然发生着蜕变——从最初的畏手畏脚、依赖家长,渐渐变得勇敢、独立坚强又富有爱心。他们不仅慢慢脱离了大人们的搀扶,甚至在一些狭小空间里,还能反过来给大人们搭把手、出份力。好几次攀爬时伸手想抓住前方递来的援手,却惊喜地发现,那竟是孩子们糊着泥巴的小手,稚嫩却有力。</p><p class="ql-block"> 看着孩子们在短时间内的飞速成长,不由得深深感叹:户外活动真是一项很好的生动的“自然教育”。在这场充满挑战的户外运动里,在不知不觉中共同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与彼此温暖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即便是强驴,毫无固定点的圆滑大石头也让他有点抓耳挠腮了。上方半大的孩子守在那想帮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强驴是不会让后方等候的我们失望的,办法总比困难多。</p> <p class="ql-block">  看,就连咱们身经百炼的领队,抱着石头奋力攀爬上来的那一刻,也露出了几分难得的狼狈,看得我都忍不住笑了。</p> <p class="ql-block">  因石缝太窄,担心攀爬的过程被背包卡住,孩子们便在一旁等着,把大人们的背包一个个接力传递过去。这份被需要的存在感让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小脸上满是认真又骄傲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到底是土生土长的本地领队!那些在我们看来陡峭险峻的山壁,到了他脚下竟如履平地。好几次我都看得发愣——明明刚还并肩同行,眨眼间他就“嗖”地窜到了我抬眼才能望到的石壁上,我愣是没明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昨天落水的惊险后,再看到湿滑的路段,心里总免不了有些发怵。指尖小心翼翼试探着岩石的纹路,每迈出一步都得绷紧全身肌肉,生怕脚下一滑再出岔子。</p> <p class="ql-block">  听领队说,原本这地方装过攀爬的软梯,因大大降低了攀爬的难度而被拆除,这让我突然想起那位强驴同事之前说的那句“没有难度制造难度也要上”,真是莫名应景🤭🤭</p><p class="ql-block"> 目测难度不大,有了这个盲目的自信评估,爬升过程果真出了点小岔子——重心没控制好,结结实实撞在了石壁上。亏得领队奋力一拉,不然想上去还得费不少劲。不过好在腰间系着安全绳,安全倒是妥妥的。</p> <p class="ql-block">  总结了上次攀爬的失误后,这次动作明显专业了许多。可就在后方伙伴们的一片夸赞声中,我稍稍分神的瞬间,脚底一滑,又导致身体出现了一丝失控。后方传来一句及时的“莫骄傲”,让我忍不住莞尔——这点小心思居然都被看得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  “两驱变四驱”——这可是一路上大家伙儿最常用的“驱动模式”。手脚并用匍匐前进时,谁还管什么两驱四驱的讲究,只要能稳稳当当抵达目的地,就是最实在的王道。毕竟,行路之道,不在于驱驰的方式,而在于共同守护的那份安全与抵达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  这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别出心裁的攀爬姿势,倒也算是另辟蹊径的巧办法。好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只是这份意犹未尽的快乐还没品够,三天的行程就已悄然画上了句号。更可惜的是,闺蜜因身体原因错过了夹儿沟这处趣味横生的户外攀爬基地。若是她能一起来亲身体验,说不定这一路又会平添许多专属的欢笑与难忘的快乐瞬间呢。</p> <p class="ql-block">  这次张家界槟榔谷的三天行程,路程轻松不赶路,爬升平缓无负担,却巧妙融合了趣味、刺激、惊险多种体验,更藏着一路赏不完的美景。比起以往那些让人累到“怀疑人生”的虐线登山,堪称是一次轻奢徒步之旅,趣味与精彩双双拉满!</p> <p class="ql-block">  最后奉上美篇彩蛋——同行驴友倾心制作的精美视频以飨每一位热爱山野的美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