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旋律在邯郸站与烈士陵园的奇遇记(2025年B版)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东方红》旋律在邯郸站与烈士陵园的奇遇记</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的邯郸站,总藏着时光的密码。12日午后,当整点钟声在月台上方敲响,浮光被撞碎的刹那,《东方红》的旋律如一条蜿蜒的铜河,从老时钟的齿轮间流淌而出。那旋律仿佛一把浸透岁月的钥匙,“咔嗒”一声,开启了记忆的闸门。这旋律并非凭空而来——它诞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的烽火岁月,本是民歌《移民歌》的底子,后来被陕北农民李有源填词改编,将“共产党像太阳”的朴素真情化作“东方红,太阳升”的磅礴咏叹。从延安窑洞到全国山河,这首歌唱响了整个革命年代,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精神图腾。站台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驻足,几位白发老人耳尖微颤,目光投向声源的方向,眼角闪烁的微光,像是旧相册里抖落的星尘。他们或许忆起了黄土高原上晨雾缭绕的黎明,或许听见了烽火岁月里嘹亮的号子。而一个年轻人望着钟摆的震颤,忽然明白这旋律并非单纯的报时音符——它是时光之绳,串联起过往与此刻。</p><p class="ql-block">一周后的19日,同样的时刻,同样的旋律再次从玻璃穹顶下的老时钟倾泻而下。音符轻盈地落在拖着行李箱的孩童发梢,也落在一位访客即将迈向陵园的步履之间。邯郸站的瓷砖缝隙里,仿佛渗入了旧时光的温度,每当《东方红》响起,电子报时的锐响尚未消散,那熟悉的调子便漫过地砖,在空间里织出一张记忆的网。老人们驻足时的神态,孩童仰望时钟的眼眸,都在无声中印证:这旋律是时间的信使,叩响着每一颗心扉。新中国成立后,《东方红》曾被作为国歌候选曲目,其旋律更化作卫星发射的伴奏、国庆庆典的序章,承载着几代人对“太阳升”的集体向往。而今,当它在邯郸站的钟声里回响,恍若将革命年代的炽热心跳,直接传递到当代人的耳畔。</p><p class="ql-block">当访客踏入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秋阳穿透松柏枝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松涛声悄然接过了站台的旋律,在寂静中漾开层层涟漪。拾级而上,纪念碑基座浮雕上冲锋的身影与支前送粮的脚步,竟与“他为人民谋幸福”的尾音重叠。三十载讲台生涯中讲述过的英烈故事,此刻从铅字里挣脱而出,化作浮雕上鲜活的生命。左权将军家书中“好好学习”的嘱托,如同钟摆的滴答,在时光里一遍遍回响,敲打着每一个聆听者的灵魂。而《东方红》中“他为人民谋幸福”的歌词,恰似当年太行山上的冲锋号,与浮雕上战士们的身影重叠——那些在烽火中高唱这首歌奔赴战场的青年,正是用生命兑现了“谋幸福”的誓言。</p><p class="ql-block">在烈士名录墙前,青灰色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如星辰般密布。“1925-1947”“1928-1948”的生卒年份刺目而沉重,那些二十出头的生命,如同站台时钟里永不停歇的齿轮,在最炽热的年华燃尽,化作照亮后世的星光。纪念馆中,泛黄的战地日记上血痕斑驳,锈迹斑斑的步枪仍保留着紧握的力量,而那封“等胜利了就回家”的家书,让旋律中“呼儿嗨哟”的衬词骤然有了千钧之重——原来歌谣里颂扬的“救星”,正是这些将温暖与希望留给世界的年轻人。玻璃展柜中,一张泛黄的油印歌谱上,《东方红》的简谱旁还留着铅笔批注的演唱要点,那是某支游击队文艺小分队的遗物。歌声曾是他们穿越封锁线的“通行证”,是暗夜行军的“指路灯”,更是牺牲前最后的呐喊。</p><p class="ql-block">展厅尽头,红领巾们轻声的疑问飘入耳畔:“老师,他们能听到我们读书吗?”辅导员俯身作答,声音温柔而坚定:“他们在时光里听着呢。”这回答让访客想起邯郸站时钟的震颤,想起陵园松柏的轻吟——前者以旋律标记当下,后者以寂静守护过往,而穿行其间的人们,既是时光的过客,亦是传承的桥梁。此刻,《东方红》的旋律仿佛有了双重意义:既是烈士们用生命谱写的乐章,也是后人用脚步续写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夕阳西斜,访客走出陵园,回望那片沉静的苍翠,忽然彻悟了八月两次相遇的深意:邯郸站的《东方红》是时光的序曲,陵园的松涛是历史的注解,而每个人踏过的足迹,都在为这旋律与松涛续写新的篇章。当孩童的笑声混入松风,当站台的钟摆应和着碑石的沉默,那些跨越岁月的记忆便永远栖居在时光的绳上,由一代代人的脚步与心跳,织成不朽的回声。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邯郸站的穹顶,从太行山上的烽火到陵园里的松涛,《东方红》的旋律早已超越音符本身,化作一条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长河——它冲刷出历史的沟壑,也灌溉着未来的土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