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记之十一 <p class="ql-block">离开日喀则已是第三日。昨夜宿于仲巴县,心头始终萦绕着未能成行的珠峰之憾,因时间和天气原因,仰望世界之巅的夙愿终成泡影。此刻,心中正坚定地指向下一个朝圣地:冈仁波齐。那是我行前攻略中标红的终极坐标。然而,规划时的疏忽,竟让吉隆镇的幽谷与希夏邦马峰的雪影悄然从路旁溜走。途中偶遇自吉隆而出的旅人,听他描述那里的景致,心中有些遗憾,“来一趟很不容易,凡是顺路的地方,一定不能落下”, 他的这番话语,提醒我在后几天的行程中,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一错再错”。</p> <p class="ql-block">车子喘息着,在群山的脊背上艰难攀爬。孔唐拉姆山、扎沙拉山、查藏拉山、马攸木拉山……一座座垭口如同沉默的巨人,被我们逐一抛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雅鲁藏布江上游蜿蜒,又跨过当雄藏布江的浅流,视野骤然开阔,闯入一片无垠的荒原。大地枯槁,车窗之外,唯有苍茫一片的寂寥延伸至天际,仿佛世界的尽头。当单调的黄色成为主旋律,路旁相伴的湖泊便成了最慷慨的馈赠。佩古错的蓝、公珠措的绿、玛旁雍错的圣洁、拉昂错的诡秘,还有无数叫不出名字的“措”,或如宝石镶嵌,或似明镜铺陈,在亘古荒原上闪烁着摄人心魄的光芒,美得令人屏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神秘高原的“一措再措”。从仲巴县到塔钦镇,三百三十公里路途,我们走走停停,快门声与惊叹声交织,疲惫被一路的美景与欢笑温柔稀释。</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这荒原画卷似乎要凝固成永恒的单色时,蓦然间,那道熟悉的冷峻雪线再次划破视野——仿佛大地尽头无声亮起的寒刃,撕裂了无边的苍黄。我们继续翻越最后的垭口,穿越幽深的峡谷,颠簸着,凝望着。铅灰色的厚重云层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撕扯,终于裂开一道缝隙。就在那缝隙深处,一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山体,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若隐若现。它静默、突兀,如同自苍穹直刺而下的神锥,带着亘古的寒意与不可言说的力量,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身旁的司机伙伴,声音低沉却清晰:“快看,前面有座雪山。”</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 6656 米,因独特的金字塔状闻名,山顶终年积雪,向阳面巨大冰槽形似藏传佛教的 “万” 字符。它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四大宗教视为“世界中心” ,这座金字塔般的雪峰是藏传佛教的须弥山象征、印度教湿婆的居所、苯教的众神之山,也是耆那教的解脱圣地,四大宗教共同认可的精神坐标。它静卧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被印度河、恒河等文明母亲河环绕,同时也是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发源地。身处数条巨大山脉交汇处的地理特质,每年 5-10 月吸引全球信徒前来转山,这种流传千年的灵性传说与绵延不绝的转山传统,让这座雪山超越国度,跨越地域,跨越信仰的神圣图腾,在每一道雪峰的光影里,都回响着深山圣湖对心灵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风,裹挟着高原特有的料峭寒意,猛地灌入车窗。我不由自主地微微一颤。这冷冽的气流不仅拂过皮肤,更似直接拂过震颤的心灵。就在那一颤之间,那金字塔般耸峙、刺破云层的山影,仿佛带着神祇的印记,以一种不容抗拒的姿态,无声地、深深地烙入我的意识深处——冈仁波齐! 一个名字,带着千钧的分量,轰然坠落在心湖,激起滔天巨浪。所有的舟车劳顿,所有的计划未遂,在此刻都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影横亘于前,是无声的箴言,以无法言喻的庄严,诉说着它为何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共同奉为“世界中心”的亘古缘由,以及作为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这四条孕育生命的圣河源头的无上神圣。这绝不仅仅是一座由冰雪和岩石构成的物理存在。它是大地之上凝结的、关于宇宙秩序、生命源头与终极神圣的恢弘想象,是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精神图腾。我终于站在了它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抵达神山脚下的塔钦镇,这里是为转山者提供补给的大本营,旺季来临之前,这里显得格外冷清,多数旅店铁门紧闭,唯有几家简朴茶馆飘出酥油茶香气。我们导航到神山停车场,在售票处购票后,搭上一辆座椅磨得发亮的破旧面包车。发动机轰鸣着驶过坑洼的砂石路,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中织成金色网幕。藏族司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解释“正在修路,明年就通柏油路了。”当面包车在色雄经幡广场停下时,红、黄、蓝、白、绿五色经幡漫天翻卷,八万面风马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它们构成的空间矩阵,仿佛将经咒都封印在了这4700米海拔的高空,似有一种量子纠缠般的神秘力量。我举起相机,快门声惊起了渡鸦,那黑色的翅影掠过金字塔状的山体,更添几分神秘色彩。</p> 神山售票处临时停车场一角 <p class="ql-block">关于冈仁波齐的神秘,除了在网络上分享的大量信息外,源于我对藏文化的深深敬仰,此前,认真拜读了《华夏地理》杂志社编著的《西藏 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这本书以巍峨神圣的冈仁波齐峰为核心,精妙地融合了自然地理、宗教历史、文化遗产与朝圣实践的多重维度,深刻揭示了其作为“世界中心”的丰富象征意义。书中清晰地展现了冈仁波齐不仅是壮丽的地理坐标,更是孕育文明的源头活水,它所孕育的四大水系滋养着下游广阔的流域文明,印证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深刻关联。同时,冈仁波齐超越了单一文化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图腾,象征着对神圣、永恒与生命源头的普遍追寻。通过剖析“冈错”(冈仁波齐周边的冰川湖泊系统)这一独特生态概念,书中深刻阐释了藏族同胞对自然的敬畏与其虔诚信仰之间的深层纽带,揭示了生态保护意识如何植根于宗教信仰。对朝圣者艰苦旅程的生动描绘,正是“神圣即日常”这一藏文化核心特质的绝佳体现,信仰已内化为生活本身,平凡的行动因信念而充满意义。此外,书中引述的米拉日巴斗法传说,不仅是一个精彩故事,更深刻揭示了藏地历史上不同宗教思想相遇、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与调适的生动过程,展现了藏文化强大的包容力。阅读此书,不仅让我对冈仁波齐的壮美与神圣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藏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智慧、信仰与生活水乳交融的独特魅力,加深了我对这片雪域高原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对应公历 5 月 25 日左右),都会在这里举办萨嘎达瓦节,举行盛大的经幡更换仪式,竖起巨型经幡,标志着转山季的正式开始。色雄经幡广场会有几万只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对神灵的敬意和对众生的祝福。参加转山的人数可达数千人,其中既有来自西藏本地的信徒,也有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朝圣者。转山者从塔钦出发,途经色雄经幡广场、曲古寺等地,最终返回起点。沿途可观赏到神山的壮美风光,并参与煨桑、挂经幡等仪式,场面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间还没有到转山季,广场上零星转山者的身影在稀薄阳光中显得格外单薄。我们沿着转山路向山脚探寻,两条小路在眼前分叉,一条沿着山脊陡峭向上,另一条则通向河谷深处的象泉河。行至山脊数百米处,忽然看见河谷里有几个圆滚滚的身影 ,两只土拨鼠站立前爪向转山者讨食,憨态可掬。我们随即改道,踩着碎石下到沟底,象泉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鹅卵石在水流中折射微光,远处冈仁波齐揭开半幅面纱,山体倒映河面,仿佛与大地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河边向上慢慢行走,一座挂满经幡的木桥横跨两岸。桥栏上的经幡已被风雨侵蚀得褪色,却依然固执地舞动着。左岸的山体呈褐红色,崖壁突兀嶙峋,那里是经幡广场天葬台,陡峭岩壁宛如天然祭坛,诉说着生死轮回的奥秘。右岸悬崖与冈仁波齐隔河对峙。河岸边有好几处黑色的灰烬,竟发现其中混着两条沾满泥土的藏式项链,想必是当地藏民祭祀先人的祭品。此刻,河水的流淌声忽然变得肃穆,仿佛在为这些逝去的灵魂唱着安魂曲。</p> <p class="ql-block">行走间,一块外形酷似神山的扁平白石映入眼帘,外形很像冈仁波齐神山,表面的纹路竟与山体轮廓惊人地相似,一圈圈浅痕如同转山者经年累月踏出的小径,我小心翼翼将其收入行囊。</p> <p class="ql-block">正当寒意浸透衣衫时,天边的云层突然裂开一道缝隙,夕阳如金色的熔岩倾泻而下,冈仁波齐的山顶瞬间被染成璀璨的赤红,山体的轮廓在光影中愈发雄伟,仿佛神灵在刹那间显露出尊荣。我屏息按下快门,将这瞬间定格在镜头与记忆深处。 </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路返回乘车点,此时,气温跌至零下,经幡在劲风中发出凄厉呼啸。回到塔钦镇已是晚上九点,找了好几家旅店尚未营业,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我和同伴蜷缩在各自的车厢里,另外两位伙伴则幸运地住进一家小宾馆。狭小车厢里,体温渐被寒冷蚕食,唯有背包里的石头仿佛带着神山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大风摇动着车身,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让我突然明白,所谓朝圣,从来不是走向远方的终点,而是让心灵安放在无垠大地上,山河的皱褶里,遇见那个更辽阔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们来到玛旁雍错。晨光中的圣湖湛蓝如镜,冈仁波齐雪峰倒映其中,形成天地间最纯净的镜像。湖边吉乌寺依山而建,红墙白瓦在赭红色山体映衬下,宛如微型布达拉宫,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寺内洞穴留存着古老壁画。沿湖漫步,偶遇转湖信徒三步一叩首,额头触地扬起的尘埃在湖光山色中格外神圣。</p> <p class="ql-block">与玛旁雍错一堤之隔的拉昂错,呈现截然不同的气质。这片咸水湖被称为 “鬼湖”,湖水墨蓝如漆,无风时也泛着细碎涟漪,暗藏无数神秘故事。两湖虽有地下水道相连,却一淡一咸、一静一诡,恰似自然书写的辩证哲学——神圣与凡俗、纯净与混沌,在天地间并存。</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湖时,冈仁波齐渐成天边小点,玛旁雍错的波光却仍在眼前流转。古格王朝的召唤更让我心动,而神山圣湖的壮美与永恒,让所有忧虑在纯净自然面前悄然化解。或许,这便是西藏的魅力 ,它用历史的厚重叩击心灵,又以自然的浩瀚给予慰藉,让每一位来访者带着尘埃而来,揣着净心而归。</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块来自冈仁波齐的石头静卧家中橱柜。每当目光掠过,耳边便响起经幡呼啸、河水低吟,以及神山脚下那个等待日落的黄昏。那些在寒冷与颠簸中度过的时光,那些与自然和信仰对话的瞬间,那些苍凉与壮阔的雪山大地,让我始终相信,天地间总有一些存在,值得我们跨越万水千山,赴一场心灵的朝圣。而所有朝圣者带走的,从来不是风景,而是山河在灵魂深处烙下的永恒密码。</p> <h3><font color="#9b9b9b"><i>下期:古格王朝 凝固在峭壁上的史诗</i></font><i></i><i></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