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直叙老师的底色人生

谢飞

<p class="ql-block">   ——再叙朱直叙老师</p><p class="ql-block"> 朱直叙老师文学作品研讨会定在22日举行,朱直叙老师生于1934年1月,时年己逾92岁。朱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他也是位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已逾九十多岁的高龄,今天能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我觉得这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件幸事,也是一件喜事,古人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放眼望去,社会当中有几人在年逾九十岁,仍然精神抖擞、耳聪目明,仍然能够笔耕不辍?比在朱老师跟前,许多人是自愧不如,是相形见绌的,这倒不是有意贬低众人的意思。单从精、气、神而论,许多人已输掉了许多,要么健忘,要么痴呆,要么腰来蹆不来,要么耳朵听不得,要么眼睛不好使,这些老年症状在朱老师的身上我反倒觉得好一点,整个人看起来依然很清爽。</p> <p class="ql-block">  要从朱老师身上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一是朱老师的敬业精神,他从民办教师起家,后来又调入宣传部门从事宣传工作,从党校退休,我们从他的字里行间里完全可以看到他爱一行专一行也钻一行,2002年在他担任《横山文苑》副主编期间,他审阅过的稿件,是认真、负责的,部分稿件语言有不过关之处,但只要他觉得思想内容还有一定价值时,朱老师会不辞劳苦,耐心地字斟句酌,朱笔眉批后力争使其发表,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其实更见朱老师对事的认真、严谨。看似小小的举动,有时是对基层作者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无心之中会产生较好地社会效益,更多的人更愿意投身到写作中来,更多的人更愿意支持《横山文苑》的编辑工作。我曾给朱老师写过一篇人物传记式的小文,写好后给朱老师看。朱老师看后用笔细致地又改写了一遍,文章前后一比对,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首要的,写文章切不可假、大、空,其次文章要写的饱满,特别是人物要从多个维度去表现,要有大量鲜活的事例来做支撑。三是写文章要注意有意识地多搜集素材。素材是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素材就是做饭的材料,好的素材就是好的食材,一个再有本事的人,没有食材或没有好的食材,如何能做的一手好饭,所谓老话儿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落在写文章上就是行走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去过朱老师家的人都知道,朱老师的案头上每天都堆积着大量地书报刊等,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每天坚持看新闻,几十年如一日地养成了良好地剪报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大量有价值的素材被收纳归其所有,分门别类整理收藏,用起来也方便、快捷,当时看着不一定有什么用途,但真正用起来,不能不说这是无形的财富。所以我们在读朱老师的文章时,常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他的语言十分朴素,又非常地接地气,让人读了仍有种想读的快感,不啰嗦、不累人。</p> <p class="ql-block">  二是要学习朱老师的治学精神。朱老师几十年来,潜心创作,发表、出版的著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我认为不已为过。从《世事大观园》到《真情集》《直言集》《长寿之道》《桑榆走笔》《致远去的岁月》等多部,发表文章近千篇,字数超200多万。在小县城,几百万文字摞起来的厚度就成了别人可以仰望着的高度,翻开他的著作,他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篇章,有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看似碎片化的文字,如果用笔将它们串连起来,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过去看朱老师的杂文,他针砭时弊很少用大道理论述,他会选择某个小切口,三言两语将时弊剖析出来让众人观赏、阅贤,看似三言两语却也入木三分,看似轻松自然却也诙谐自如。写文章往往要写好文章难,写小文章更难,小文章既要在有限的版面里有看点,还要有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如一个医生做一个手术,心中没有一个准头,那肯定是怕人的事情。写文章也需要“准头”,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他能驾轻就熟,做到轻松行文,跳进跳出、游刃而余,我想这需要功夫,而不单纯是医生的技术性存在,这功夫更需要严谨的治学精神。 </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学习朱老师身上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决定着生活对他的态度,你对万物发出微笑,万物自然回报你微笑,你对生活暴跳如雷,生活觉不会回你满面春风。积极乐观是我们在朱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好的人生态度。认识朱老师的二十年里,朱老师一直是和蔼可亲的,他从来没有架子可言,很让人敬重。生活中的朱老师没有打麻将、梦和的习惯,中年时节也很少见他在迎来送往的酒桌中沉迷,更多见的是他勤勤恳恳的做文论述,他是我们文学圈里的肯吃苦的“老兵”,是德艺双馨式的“老兵”。在二十多年的相识中,朱老师义务给多所学校的师生讲授写作课,为离退休干部作过无数次专题讲座,他从来没有谋取过一分钱的报酬,有时别人要给,他都委婉的拒绝,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时代里,这是何等的难得与可贵。朱老师不要求物质上的富裕,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他没有被物质的欲望所控制,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寻求幸福喜乐。朱老师的作品集都是他自掏腰包出版、发行的,他曾给好多人写传立说,未曾要过别人一分钱,有的只是包含着浓浓的一份情与义,朋友情、同事情、战友情、师生情,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担当之情充溢其间。朱老师将这些情与义融入进他的文章里,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更能感受的到他的浓情厚爱,这也是朱老师身上难能可贵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朱老师身上可以学的东西有很多,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借此机会,向朱老师致敬,也衷心祝愿朱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如意,也衷心希望朱老师继续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p> <p class="ql-block"> 参加研讨会全体合影 <span style="font-size:18px;">拍摄者:张新春</span></p><p class="ql-block"> 2025.8.19日18:15一稿</p><p class="ql-block"> 2025.8.22二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