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涛与旋律</p><p class="ql-block">文 李红进</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2日的清晨,邯郸站月台上掠过一阵夏末的微风。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候车区,忽然听见广播里流淌出熟悉的旋律——《东方红》。那浑厚的乐声仿佛穿越时空的洪流,将站台上的嘈杂声瞬间冲淡。几位白发老人驻足凝望,眼中泛起微光,年轻旅客则纷纷侧耳,脚步不由自主地放慢。这一刻,月台上的钢铁轨道似乎化作历史的年轮,载着无数记忆缓缓驶来。</p><p class="ql-block">七日后,这段旋律又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上空回荡。我站在苍翠的松柏林间,耳边交织着松涛的呜咽与庄严的乐声。纪念碑前的青石台阶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汉白玉浮雕上,八路军战士持枪冲锋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辨。风掠过碑顶的红星,携着松针的清香扑面而来,恍惚间竟听见炮火轰鸣与冲锋号角。松涛声忽而低沉如诉,像是老兵的叹息;忽而激昂如潮,恰似冲锋的呐喊。</p><p class="ql-block">陵园西侧陈列馆的展柜里,一件件实物将记忆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那枚布满弹痕的铜号,曾在百团大战中吹响进攻的号角;那封泛黄的遗书,字迹斑驳却难掩“为国捐躯死亦荣”的赤诚。展墙上的照片里,左权将军伏案工作的身影定格成永恒。特别令我驻足的是一张泛黄的电报——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左权将军在辽县十字岭突围时,不顾危险指挥部队转移。当炮弹在头顶呼啸而过,他高喊“快撤!保护好电台和伤员!”话音未落,一枚炸弹突然落下,他奋力将身旁的警卫员推开,自己却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穿着朴素军装、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写给妻子的家书中,那句“为了民族解放,虽死无憾”的字迹至今仍力透纸背。 讲解员轻声讲述着每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松涛声恰似千军万马在应和,将那些尘封的英勇重新唤醒。</p><p class="ql-block">当我驻足在烈士名录墙前,手指抚过密密麻麻的名字,耳边忽然传来孩童清脆的询问:“老师,这些叔叔阿姨为什么能那么勇敢?”辅导员蹲下身,指着松柏间漏下的光斑说:“因为他们相信,这片土地会永远记住,每滴鲜血都浇灌着自由的花朵。”松涛声忽而温柔起来,像是长辈轻抚孩子的发顶。此刻我终于懂得,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名字,早已化作松柏的年轮,在岁月更迭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我再次踏上归途。列车启动的轰鸣中,隐约听见站台上又响起《东方红》的旋律。车窗外的松柏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每个过往的行人致意。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鲜活,在这旋律与松涛的交织中化为永恒的力量——那些以血肉之躯筑起新世界的英魂,正通过每一代人的记忆与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奔涌向前。</p><p class="ql-block">备注:邯郸站钟表整点报时,播放《东方红》旋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