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我翻出几张旧日临帖的习作,铺在案头细细端详。其中一幅红纸楷书尤为醒目,字迹工整,笔锋间透着初学时的拘谨与认真。那时我刚提笔学书,总想着把每一个字都写得像碑帖上的范字,生怕一笔出错,便前功尽弃。右上角那方蓝色印章,是我学完第一幅完整作品后盖上的,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像是在提醒自己:字如人生,步步为营,方能稳中求进。</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临摹《春江花月夜》的日子,我沉醉于张若虚笔下的月夜江景,仿佛能听见江水拍岸、看见月光洒落。每当夜深提笔,墨香氤氲间,我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江畔,与古人共赏一轮明月。那时我开始明白,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情感的流淌,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我试着在每一笔中注入情感,让字里行间多一分温润,少一分刻板。</p> <p class="ql-block">临帖久了,渐渐有了些心得,也开始尝试写些随心的文字。那幅红纸上的两段字,便是我那时的心境写照。第一段楷书仍带着临帖的影子,工整中透着一丝拘束;而第二段行书则放开了许多,笔画流畅,像是在纸上跳舞。我尤其喜欢那段行书,它不像楷书那样规整,却多了几分灵动与自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书法不只是模仿,更是表达,是心绪在纸上的自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开始尝试不同的字体,从行书到草书,仿佛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书写之路。那幅写着“乙已年孟秋人生若只如初见学书”的行书,是我对书法初心的坚持;而那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用草书挥洒出我心中的诗意。草书的笔画奔放不羁,像是在纸上自由奔跑,每一笔都带着情绪,每一划都藏着心境。我开始享受这种书写的过程,不再拘泥于字形是否完美,而是更在意它是否真实地表达了我内心的情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