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嘉荫县雪水温村是一个处在黑龙江南岸的村庄,与俄罗斯隔岸相望,是中俄界江边境的最前沿。</p><p class="ql-block"> 雪水温村有400多户人家,1800多人,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为蔬菜、黑木耳等,也有村民从事养殖和捕鱼。</p><p class="ql-block"> 据查,雪水温始建于1836年,上游江水流到这里,被江心岛分岔,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故被渔民称“旋水稳”,后人照谐音相传,遂演变为“雪水温”之地名。</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京津地区,天气闷热潮湿,我们几个老同学一起,驾车逃避闷热高温,一路奔波,对照手机导航,找到了雪水温村。</p><p class="ql-block"> 雪水温人淳朴善良好客,我们抵达村里时,一位大妈像是见到了家人,领着我们东奔西走,安排最好的农家院,当我们入住后,又带着我们到最好的小饭馆就餐,一切安排妥当,大妈高兴地与我们分手。</p><p class="ql-block"> 临江的长廊长椅是村里老年人唠嗑的地方,话语之中,我听到了熟悉的山东话。据一位大爷口述,他们一家祖籍山东,当年跟父母闯关东落脚在雪水温,漫漫长路,磨灭了他的记忆,只记得挑着担子的爹和裹着小脚的娘,在风雨中呼唤自己的名字。耄耋之年的他乡音不改,而至今村里的老年人仍然将山东话作为“官方语言”,自从到了东北,有的老人再也没有回过家乡。</p><p class="ql-block">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俄罗斯人越江偷渡到村子里定居婚配繁衍后代,形成了中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过着和中国人同样的生活。因为偷渡过来的多为女性,他们的后代也大多随了父辈的中国姓氏,而见不到“夫”、“娃”等名字。</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上海等地60多名知青到这里插队落户,对发展生产、推动文化生活、转变农民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雪水温村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推动边境旅游发展,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四星级旅游民宿”,“国家森林小镇”,“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等荣誉。</p><p class="ql-block"> 北疆的天气凉爽宜人,小村庄的面貌超乎想象。村里建有学校、卫生院、超市、饭店和文化设施。和内地农村一样,许多年轻人走出村落,到大城市打工谋生,留守乡下的老人和孩子们,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冬暖夏凉,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这里与关内有些时差,因此小村庄的清晨来到更早,天还不亮,一群公鸡开始了歌喉竞赛,一群白鹅挺着嗉子出笼,排好队,只走街心,目空一切的样子,很绅士。</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夜色来的也早,我们不得不钻进被窝,睡不着,凭远方传来狗叫声,判断狗子离我们多远。起风了,江水拍打堤岸,和房东抽烟的咳嗽声混合,犹如最恬静的催眠曲。</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界江人家,富裕的界江小村,你清凉的北风,你靓丽的风景,是今夏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雪水温村农家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