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独库公路行

心静心悟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初,我有幸到新疆一游,专候走了 独库公路,有“一日穿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美景。</p> <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是新疆独山子至库车的公路,是连接新疆南北的国道217线南段,因横穿天山,全长561千米,一半路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公路沿线地势险要,有1/3的路段是悬崖绝壁,1/5的路段处于高山永冻层。受降雪、结冰等自然因素影响,每年开放时间大致为6月至10月,其余时间均实施交通管制,仅限7座及以下车辆通行。</p><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于1974年8月8日正式开工,1983年通车,沿途景观:独库公路沿途经过戈壁、草原、雪山等各类景观,拥有那拉提草原、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巴音布鲁克草原、大小龙池等著名景点,还可看到独山子大峡谷、安集海大峡谷、天山神秘大峡谷等不同风格的峡谷景观,是贯通新疆天山南北坡自然景观旅游的黄金通道。</p><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的通车缩短里程近五百公里,对于沟通南北疆交通,增加各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缩短南北疆的运营里程,活跃经济,以及巩固中国国防等,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行驶在独库公路,不只光赏沿途的美景,更要去乔尔玛烈陵园祭奠为修路独库公路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一百六十八位烈士。</p> <p class="ql-block">  一条雪山之路,三十多年前,部队修这条公路时,被困雪山,弹尽粮绝,上级派四名战士带馒头出山送信求救,两人路途牺牲,一人脚趾冻掉,陈俊贵腿部冻残。</p><p class="ql-block"> 曾获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一个老兵与一百六十八个烈士,二十四年的孤独守望。有幸今日与之合影,购书《守望天山》并签字纪念。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今浮躁以利益为重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生活像万花筒般急速的旋转,良心和道德已经使大多数人不易心动了。可是在我阅读了《守望天山》之后,我数次被真实的人物和事迹感动的落泪,经历了所有的心灵和情感的震撼和起伏。</p><p class="ql-block"> 我被书中真实人物叙述和事迹深深触动,贴近生活,真的很珍贵。那些扎根在岁月里的坚守、不计回报的付出,反而像一股静流,能轻易撞开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就像故事里那些为了信念默默坚持的人,他们的事迹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带着最原始的力量——这种真实本身,就是对抗浮躁的良药吧。每次被这样的故事打动,其实也是我内心对真诚与坚守的一种呼应。</p> <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的每一米,都浸透着建设者的血汗。1974年,数万名筑路官兵挺进天山,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雪域高原上,与风雪冻土层和悬崖展开较量。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钢钎冻在手中,一掰就断;炸开的碎石混着冰雪滚落,随时可能吞没帐篷。168公里的永冻层路段,官兵们跪在冰面上凿冰,棉衣结满冰碴仍不停歇。哈希勒根达坂的“雪墙”高达十几米,夏季融雪引发的泥石流常冲毁刚修好的路基,他们就顶着泥浆重新填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里看到:修路的十年间,168名战士长眠于此,最小的仅16岁。他们用身体丈量天险,在悬崖上凿出涵洞,在冰川下铺设路面,硬生生在“不通”的天山腹地,刻下这条贯通南北的生命之路。</p> <p class="ql-block">  车经过过哈希勒根达坂时,雪墙仍在六月的阳光下泛着冷光。挡风玻璃映出蜿蜒的路,像条银色丝带系在天山褶皱里——这便是独库公路,每道弯都藏着故事。</p><p class="ql-block"> 曾在乔尔玛纪念馆见过那些老照片:战士们裹着结霜的棉衣,在悬崖上架起钢钎,身后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如今驶过的隧道,当年是他们用炸药和钢钎一寸寸啃出来的;路边的防雪长廊,曾是徒手堆起的雪障。</p><p class="ql-block"> 山风掠过草原时,哈萨克牧人的羊群正漫过路基。忽然懂了为何这条路叫“英雄路”:不是因为风景有多壮阔,而是每个转弯都踩着168名烈士的足迹。车窗外,云影在岩壁上流动,那些凿痕仍清晰可辨,像大地写给筑路人的感谢信。抵达终点时,夕阳把路染成金红,忽然想停车敬个礼——为那些永远留在天山的年轻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