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中的晋商精神

花青素

<p class="ql-block">文字‖花青素(武汉)</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60354</p> <p class="ql-block">今夏有幸踏足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青砖黛瓦勾勒出的恢弘轮廓,木雕砖刻里藏着的岁月痕迹,都让我对这座晋商老宅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正是这份实地探访的触动,驱使我一口气追完了《乔家大院》全剧。从院落实景到荧屏叙事,乔家的兴衰荣辱、乔致庸的传奇一生,在双重体验中愈发清晰,那份震撼也从初见时的视觉冲击,沉淀为对晋商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p> <p class="ql-block">乔致庸本是醉心科举的书生,一心想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兄长的突然离世、家族生意的岌岌可危,像一块巨石砸碎了他的文人梦。临危受命的他,带着“救乔家于水火”的重任,毅然弃文从商。初入商海的他,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困局:内部资金短缺、伙计人心涣散,外部有同行的恶意挤压、土匪的频繁滋扰,甚至还有朝廷官员的层层盘剥。但乔致庸没有退缩,他用书生的智慧与商人的果敢,在波诡云谲的商海中杀出了一条血路。</p> <p class="ql-block">在包头,乔家复字号因卷入高粱霸盘陷入绝境,对手达盛昌的东家邱天骏步步紧逼,妄图一举吞并乔家产业。面对如此危局,乔致庸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联合谋士孙茂才,先是稳住自家伙计的人心,再巧妙利用市场规律,以“退为进”的策略化解了危机。他不仅保住了复字号,还在胜利后主动向邱天骏示好,发誓乔家永不做霸盘生意,倡导晋商之间“抱团取暖”而非“互相倾轧”。这份格局,让我在屏幕前由衷赞叹——真正的商人,从来不是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是懂得为整个行业留一条生路。</p> <p class="ql-block">此后,乔致庸的商业版图不断拓展。他南下武夷山贩茶,面对茶农因战乱积压茶叶的困境,没有趁机压价,反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既解了茶农的燃眉之急,也为乔家打通了稳定的货源;他北上恰克图与俄商贸易,在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情况下,用诚信与品质赢得了俄商的尊重,让“乔家茶”远销海外;他还力排众议,提出“汇通天下”的理念,创办票号,让百姓告别了“携带银两千里奔波”的风险,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商品流通。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他的商业胆识,更藏着一份“利人方能利己”的通透。</p> <p class="ql-block">乔致庸的商业成功,离不开他对晋商精神的坚守。“义、信、利”三个字,是乔家祖训,更是他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始终把“义”放在首位,认为“做生意先做人,做人先讲道义”。有一次,乔家票号收到一笔来自偏远小镇的汇款,金额不大,却因经办人失误差点延误。乔致庸得知后,不仅严惩了失职的伙计,还亲自派人快马加鞭将银两送到收款人手中,并附上一封道歉信。这件事传开后,乔家票号的信誉更胜从前,各地百姓都愿意把钱存入乔家——因为他们相信,乔家的“信”,比金银更可靠。</p> <p class="ql-block">而“利”在乔致庸眼中,从来不是唯一的追求。他首创“顶身股”制度,让伙计们除了工钱,还能凭借业绩获得股份,与乔家共享收益。这种将员工利益与家族利益绑定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伙计们的积极性,也让乔家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在那个“东家吃肉、伙计喝汤”的年代,这样的制度无疑是颠覆性的,而这份对“人”的重视,恰恰是乔家生意能延续百年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震撼的,是乔致庸身上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他从未将自己局限在“商人”的身份里,而是以“天下人”的担当挺身而出。左宗棠西征新疆时,军费短缺,乔致庸二话不说,拿出乔家半数家产支援,还亲自带着商队为大军运送粮草;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与光绪西逃,沿途官员避之不及,乔致庸却冒着家族破产的风险,为朝廷提供了巨额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每逢灾年,他总会开仓放粮,设立粥棚,让灾民不至于流离失所。有人说他“傻”,为了朝廷和百姓掏空家底,可乔致庸却说:“国家没了,家还能在吗?百姓活不下去,生意给谁做?”</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情感线,也让乔致庸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与江雪瑛青梅竹马,却因家族利益被迫分离,这份错过的爱情成了两人一生的遗憾。江雪瑛后来以报复乔致庸的方式宣泄痛苦,而乔致庸始终心怀愧疚,却从未因此动摇自己的责任。相比之下,他与陆玉菡的婚姻,虽始于“利益联姻”,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生出深厚的情谊。陆玉菡懂他的抱负,支持他的理想,甚至变卖自己的嫁妆支持他“汇通天下”的事业。这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陪伴,成了乔致庸在风雨飘摇中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部剧并非完美无缺。有些情节为了突出戏剧冲突,显得过于巧合,比如乔致庸多次在绝境中遇到“贵人相助”,多少有些脱离现实;个别反派角色的塑造也略显单薄,更多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但这些瑕疵,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它真正抓住了“晋商精神”的内核,让观众看到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怀的商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从乔家大院的实地探访,到《乔家大院》的剧集追更,我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站在乔家大院的庭院里,触摸着冰冷的砖墙,我能想象出当年乔致庸在这里运筹帷幄的身影;看着剧里乔致庸在商海中的沉浮,我更能理解这座宅院为何能历经风雨而不倒——因为支撑它的,从来不是砖石,而是“义信利”的精神与“家国天下”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如今,晋商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乔致庸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追求利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坚守“诚信为本”的底线?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是否还能记得“心怀家国”的担当?乔家大院的青砖灰瓦会老去,但晋商精神里的道义与情怀,永远不会过时。这或许就是《乔家大院》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