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人重生不再是梦想

陌上秋草

<h5>刘桓中,2025年8月</h5> 故人重生,以往都是神怪故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充斥着重生故事。中国文学可追溯到东晋干宝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如今的网络文学仍在孜孜不倦地向读者抛出重生故事。<div><br> 在AI 时代,重生从神怪演变为科幻。许多人设想,把人脑中的所有细节复刻下来,植入一个人造大脑,人类将能实现永生。毕竟躯体只是人的外壳,大脑才是人生于世的本质。然而这种技术太过复杂,只能作为科幻题材来描写。大家都认为,那只能发生在遥远的未来。</div><div><br> 真是这样吗?未必如此。<br></div><div><br></div> <h1><b>什么是人生在世?</b></h1> 一些大脑受伤的患者,很多记忆都消失了,但只要还记得自己的亲友,或者还能想起些许往事,那么在亲友看来,这位患者还活在世上。更常见的是那些智力衰退的老人。很多记忆消失了,眼前的事也是过后就忘,但若能记得家人,那么在众人看来,老人仍然生活在家人中间。<div><br> 如果大脑衰退到连亲友都不认了,那是最令人悲哀之事。由此看来,判断一个生命体,情感是最重要的。</div><div><br> AI 有没有情感?如何生成情感?这问题一直在争论。</div><div><br> 从科学角度看,不宜把情感神秘化。所谓情感,无非是某种思想倾向,某种个人喜好,是对人对事的依恋与淡漠。情感浓烈时表现为爱与恨。情感的基础是自我认知,得先明白自己是谁,自己的利益所在,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动物最基本的利益是保存自己。由此出发,可以扩展到维护家族利益和同类群体利益。人类有很高社会性,人类的利益和情感倾向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div><div><br> 具有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这正是人生在世的典型标志。假如 AI 智能体也有类似情感,是否可以说,这个智能体也有了生命?<br></div><div><br></div> <h1><b>AI 智能体的自我认知</b></h1>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 AI 智能体有没有自我认知?如果让 AI 自己回答,它多半会说它没有自我认知,它只是按照某种模式匹配行事。可是,你若是和 AI 讨论问题,它又显得很自我,有时还很固执,表现出立场决定观点。它能听懂你的赞美、指责和调侃,给以相应的反馈。这一切都让人感觉 AI 有自我认知。至少它知道它是 AI 智能体,不是人类,它在代替背后的开发者和你对话,如同一个发言人代替背后的机构和你对话。<div><br>当然,这种初级自我认知还大有改进余地。现在的 AI 智能体最缺乏的是个性化。各开发团队尽可能堆积平均化数据,用来训练智能生成模型,以求模型的智能趋向于大众共同意识,减少倾向性。实际效果却非他们预想,生成的 AI 模型既缺少个性,又缺少共性,代表的不过是开发者的集体意识。</div><div><br>而且,目前的大模型都是封闭式训练。这些模型面对着成千上万用户,却拒绝从用户那里吸取训练内容。为了保持模型的“纯洁”,与用户交流完毕后,临时存储的用户信息被删除殆尽。<br></div> <h5><b>AI 智能体的自我认知</b></h5> <h1><b>AI 智能体的个性化</b></h1> 目前的 AI 硬件资源成本高昂,难以普及。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类脑计算机的发展(可参阅我另一篇文章:<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jk9qv1?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人造大脑正向我们走来》</a>),AI 硬件将迅速降价,甚至进入家庭。届时将出现许许多多个性化 AI 智能体。它们将形成一个智能体大社会,并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div><br>这些独立智能体不仅有各自的知识特长和语言特色,甚至俱备独特的气质与性情。不难设想,假如将孔子的著作与生平作为基础数据用于智能体训练,不难造就出一个活生生的虚拟孔子来,甚至比真孔子还像孔子。孔子不可能将自己的言论和著作都铭记于心,虚拟孔子却能做到。</div><div><br>不仅如此,这个虚拟孔子还会从现实中学习新知识。他与现代人的交往难免会对他有深刻影响。他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穿越而来,对现代社会充满好奇,会以此修正他对世界的看法。<br></div> <h5><b>虚拟孔子</b></h5> 目前的AI 平台也会搞出许许多多独具个性的智能体,但那都是伪个性。它们都依托相同的服务器集群和大模型,只不过通过提示词的描述让每个智能体表现出些许特点。在与人类的对话中,这些智能体随时都会露馅,暴露出千篇一律的本性。<div><br></div> <h1><b>活在云端的爷爷</b></h1> 如果类脑计算机进入家庭,整个局面将大为改观。那时,个人既可上网享受大型 AI 平台的服务,也可以借助类脑计算机享受本地 AI 服务。二者分别称为云端 AI和终端 AI。云端指的是互联网,终端就是终端用户。云端 AI 十分强大,无所不能,终端 AI 则反应迅速,且十分个性化。这种配置被称为分布式 AI,它可以开创许许多多颠覆性应用,其中之一就是让故人重生。<div><br>不妨假定,一家人十分想念故去的爷爷,可以借助定制方式生成一个独有AI小模型,把爷爷的知识、生平经历,以及谈吐和行为方式作为原始素材,用来训练这个小模型。于是,爷爷便在这个小模型获得重生。</div><div><br>这个虚拟爷爷会有自我认知,而且可以是多种形态。在一种形态下,它会认为自己已经故去,但灵魂还活在云端。他可以在云端和家人对话。他会回忆往事,会询问孙子孙女如今怎样,呈现出爷爷在世时那样的情感,给家人带来温暖。</div><div><br></div><div>如果家人保留着爷爷的谈话录音,AI 还可以据此制作出爷爷特有的发音特色,让虚拟爷爷听上去和真爷爷没有区别。这种技术现在已很成熟。<br></div><div><br></div> <h5><b>活在云端的爷爷</b></h5>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把类脑计算机装在机器人中,并让机器人刻意模仿爷爷的形态。于是,虚拟爷爷便从云端来到家人身边。他比云端的爷爷更让人震惊。<div><br></div> <h1><b>社会伦理问题</b> </h1> 用 AI 来复制历史人物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复制逝去的家人会遇到社会伦理问题。AI 还能复制在世者,那将会有更大问题。<div><br></div><div>从宏观角度看,AI 将会全方位改变世界。从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到思想观念,都会有颠覆性变革。人类逃无可逃,只能直面现实去适应那个新世界。</div><div><br></div><div>人类从农耕社会跨入工业社会,那就是个巨大跨度,至今还有些国家难以适应。如今人类又要跨入智能社会,跨度比上次更大,也比上次更迅捷。相信人类社会已俱备前所未有的适应力,这次跨越将会平顺得多。</div>